亚当·斯密同情思想探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su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当?斯密是近现代西方伦理学届的代表性学者,同情思想在他的伦理思想体系中占据核心位置,斯密的同情理论是关于道德品质何以生成的理论,研究这一理论对于我们当下的道德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和借鉴作用。因此,笔者对斯密在其著作《道德情操论》中与同情相关的论述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并由此引出了斯密同情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
  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从选题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创新点三个维度介绍了成文的基础性和前提性工作,该部分指出了斯密同情思想对提升人们道德原则的认同感与遵守道德原则的自觉性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第二部分首先概述了斯密的生平及其主要学术著作,接着分析了斯密所处时代英国社会的基本状况,并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斯密伦理体系中同情思想处于核心位置。第三部分分析了斯密同情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该部分论述了古希腊时期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早期情感主义伦理学家以及斯多亚学派、近代的大卫?休谟和弗朗西斯?哈奇森等对斯密同情理论的铺垫和贡献,指出了斯密的同情思想比起大卫·休谟的人性论、弗朗西斯·哈奇森道德感官说内涵更为丰富,对人性的考察也更为深入。
  第四和第五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同情贯穿于斯密《道德情操论》全篇,是全书脉络运行的主线。因此,作者在第四部分对斯密同情思想搭建过程进行了梳理,首先对同情心、基于同情心约束的利己心、同情心和利己心关系进行了论证,提出斯密的同情理论是人与人之间情感共鸣机制,而利己心理论是呼应当时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利益协调机制;接着分析了公正旁观者与同情合宜性的内涵,提出二者在斯密同情理论中发挥着桥梁铺就作用。作者重点论述了同情机制作用下产生的以正义之德与仁慈之德为代表的美德理论,指出这两种德性是社会稳定运行的必备要素。伦理学是关于指导人们如何更好生活的学问,因此最后一部分作者在分析了同情思想的理论意义与理论缺陷的基础上,开创性地论证了斯密同情思想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及当前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中出现的一些社会事件的理论指导作用,期望通过带有“温情”的理论关照助力中国在疫情中凝聚力量,早日度过难关。
其他文献
湖湘学派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儒家学派,是宋明理学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股力量。张栻是继胡宏之后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与朱熹同时,二人有频繁的书信往来交流。张栻的观点对朱熹思想最终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研究张栻的性义内容,是对朱子学乃至整个宋明理学一个很好的补充。为了维护湖湘学派性本论的立场,张栻以“太极”言性,融通了已发和未发两个层面。在明确了“性”的本体论意义后,张栻提出了以“至善”名性的观点。在揭示性
学位
荀子是战国晚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继承了先儒但又有其独创性。在人性论上,荀子提出了人之性恶,强调性伪之分,以圣人化性起伪的方式为社会寻找价值主体。正是基于荀子对人性的认识,他的政治思想非常强调规范性,主张严格区分君臣之分、夫妇之分、贤愚之分等等,其目的在于使社会达到“群居和一”的理想状态。总结来说,荀子的政治思想可以归纳为“明分使群”,“明分使群”既是荀子关于有序社会如何建立的社会生成论,
学位
杨晋庵,晚明时期北方王门重要代表人物。受当时学术思潮及政治环境的影响,晋庵之学展现出理学、心学、气学、实学相交融的独特性格。理气论方面,晋庵抬高气的理论地位,主理气为一物,建构以元气为本体的气一元论,对其时逐渐流行的气一元论思潮无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心性论方面,为堵住王学流弊,晋庵严辨心性,其学表现出由王返朱的基本特征,近乎其时王学内部出现的宗性思潮;工夫论方面,晋庵重实践,倡实修,重视将存心尽
学位
《周易程氏传》被视为继王弼《周易注》之后义理解易的又一座高峰,其中有丰富的关于君主治道方面的思想可待挖掘。君道思想在程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对《周易程氏传》君道思想的探析是把握程颐易学的根本所在。通过诠释经典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是北宋时期儒者常用的方法,程颐君道思想结合了《周易》的各种体例,通过分析每一卦每一爻来呈现其对君主治道的看法,鲜有能如程颐一般将君道思想与易学体系结合得如此紧密者。
学位
明中叶,王学兴起、佛老盛行,罗钦顺深切体察到了佛学对儒学的浸润和威胁。作为程朱理学的卫道者,他以批判心学是禅,力斥佛家流弊,开启了他儒佛分判的思想历程。  本文试图对罗钦顺的哲学思想进行再次解读,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具体分析罗钦顺儒佛分判的理论依据。罗钦顺是程朱理学的维护者,但不迷信其说,他进一步对朱子的理气心性之内容与结构提出自己的修正意见,并以此为理论依据展开对儒学和佛学的分判。他认为程
学位
解释学不仅仅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问题,更是一种实践的、政治的问题。当代西方解释学有一种向实践哲学转型的倾向,它包含对伦理和政治的关心,这同样也是解释学彻底实现其普遍性的要求。可以说,“政治解释学”这一提法是必要的。政治解释学首先意味着,在理解和共同理解中,通过政治解释,自觉地承担起关切人的生活对“善”的选择与追求的问题。从狭义上看,政治解释学意味着从政治的角度阐释和解释文本,其目标是借助对共同体的政
学位
艺术是梅洛-庞蒂现象学非常关注的对象,对艺术的关注使他拓展了哲学的界限。19世纪的艺术变革是传统绘画向现代绘画,形式美学向感性美学的过渡时期。这场变革引发了梅洛-庞蒂关于艺术的思考,最终带来从理性向感性的转变。这种转变依赖于身体知觉,只有知觉才是人们与世界打交道的最原初的方式,因而最终必须借由身体实现。  梅洛-庞蒂在艺术之思的借鉴中,寻找一种重新看世界的方式。他把艺术作为知觉经验的良好范例,借由
卢梭作为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以其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对后世的哲学家康德构建自己的道德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康德将道德教育的地位置于知识教育之上,从哲学视角对道德教育的价值意义和教育方法等进行了诸多探讨,开创了教育哲学时代。为了探索康德对卢梭教育思想的一脉相承性以及批判创新性,细究两人教育思想的诸多共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分析两人教育思想和方法对当今教育所存问题的启示——回归“人为目的”的教育初心。
学位
“罪疚感”是弗洛伊德理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各个领域中都有涉及,尤其在人格学说中有大量涉及。本文通过查找分析的方法,明确弗洛伊德之罪疚感的定义、本质、来源及其在人类群体、文明和宗教中的作用和地位。其中,弗洛伊德提出超我的确立来自于良心,而他对良心的解释是,良心来源于对外部权威的恐惧,并且其先天因素为原始的俄狄浦斯情结。对此,本文认为并不能很好的说明外部权威是怎样转化为内部
学位
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给人类预防遗传性疾病、治疗许多重大疾病带来了新的希望,同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也比用传统的治疗方法更为高效和经济。因此,各国许多科学家纷纷投入到基因编辑领域加快研究,想要领先一步获得新的研究成果。然而,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是有伦理边界的。尤其是人类胚胎基因编辑就更应慎重。  2018年11月26日轰动全球的贺建奎事件就引起了一系列的伦理讨论。这些讨论有的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