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聊城市地处山东省西部,是鲁西冬小麦生产区。受地理纬度、海陆位置和地形等因素影响,冬小麦整个生育期内干旱灾害频繁且严重。本文选取了1970-2012年聊城地区8个台站的逐日气象资料、土壤数据、小麦生长发育数据、干旱灾情历史资料,《聊城市统计年鉴资料》等资料。分别采用降水距平、SPI降水指数、Z指数、土壤相对湿度、相对湿润度指数、作物水分亏缺率等6项指标对聊城地区这43a每月干旱次数及干旱程度进行了分析。结合小麦干旱灾情中的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分析得出适合聊城地区冬小麦干旱的评估指标。通过GIS技术,依据自然灾害评估理论对聊城地区冬小麦干旱评估结果实现了空间可视化。文章主要研究内容有:(1)聊城地区1970-2012年干旱气候要素中:降水总体呈现波动下降趋势,线性趋势为-6.07mm/10a,降水分布不均匀从西北地区到东南地区逐渐增大;气温呈现上升趋势,线性趋势为0.37℃/10a;平均风速呈现下降趋势,线性趋势-0.38 m/s·10a;年平均日照时数呈现明显下降趋势,线性趋势-145h/10a;相对湿度呈现微弱的下降趋势,线性趋势为-0.01mmm/10a;受气温、风速、日照时数、相对湿度等气候要素的影响,聊城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呈现-62mm/10a的明显下降趋势,43a年平均蒸散为1095mm,参考作物蒸散季节变化中春季平均值为319mm,夏季平均值为417mm,秋季平均值为234mm,冬季100mm,43年中夏季下降最快为25.7mm/10a,其次为春季17.8mm/10a,秋季为12.7mmm/10a,冬季最慢为3.7mm/10a。(2)通过降水距平、标准化降水指数(SPI)、降水Z指数、土壤相对湿度、相对湿润度指数,作物水分亏缺率指数计算出聊城地区1970-2012年干旱的月份、次数、受旱程度进行空间可视化。结果表明:降水距平指数总干旱次数分布较多的地区集中在东阿、茌平、阳谷,干旱最多的月份主要是1月份和12月份;SPI指数总干旱次数分布较多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临清、高唐、阳谷,干旱发生较多的月份是9月份和12月份;Z指数总干旱次数最多的地区是冠县和莘县;干旱发生较多的是4月和5月;相对湿润度指数总干旱次数最多地区是临清、高唐,干旱发生次数较多的是12月和1月;水分亏缺率指数总干旱次数分布较多的地区是聊城、东阿、茌平,干旱次数较多的时期是分蘖到返青期和拔节到乳熟期。(3)根据历史灾情资料中小麦受灾成灾的时间地点和持续时间分析各项指标的优缺点得出干旱的符合度和干旱量级符合度分别为:降水距平指数59.25%、25.9%;Z指数48.14%、11.1%;SPI指数44.4%、11.1%;相对湿润度指数85.18%、51.8%;作物水分亏缺率指数81.48%、74.1%;土壤相对湿度45%、15%。(4)分析确定作物水分亏缺率指数的干旱频次及程度作为聊城地区小麦干旱灾害致灾因子,结合孕灾环境、承载体及防灾减灾措施综合分析该地区冬小麦干旱的风险程度,实现结果的空间可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