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后心功能恢复正常患者的临床特征,寻找CRT术后心功能恢复正常的潜在预测因素。方法:连续入选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律失常科2008年1月至2016年9月CRT/CRT-D多合并有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0例;对其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血肌酐、合并疾病情况、心衰持续时间、心衰相关生化指标、心电图特点、超声指标、双室间电极距离及双室电极位置等资料采用回顾性研究,至少随访半年。收集患者植入CRTCRT-D术前心电图、植入后即刻及随访过程中心电图,评价左束支形态特征及术前、术后QRS时限变化,记录患者合并疾病情况和用药治疗情况。所有患者在植入CRTCRT-D术前及术后至少6个月分别接受标准的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房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评价左心室容积和左室收缩功能,并分别评价NYHA心功能分级。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患者资料进行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随访至少6个月后,在所有研究对象中,经CRT治疗后心功能恢复正常组患者8例,心功能未恢复正常组62例,对CRT有应答患者47例,心功能恢复正常患者占所入选患者的11.4%,占CRT治疗后有应答患者的17.0%。CRT治疗后心功能正常组与心功能未恢复正常组患者的基线指标中,前者真性左束支比例显著高于后者,(87.5%vs12.9%,P<0.001),且对CRT预后存在预测价值(OR=12.396,95%CI3.106-36.595,P=0.006);其余指标未见统计学意义。在所有有应答患者中,心功能恢复正常的患者与心功能未恢复正常的患者基线资料中,前者真性左束支比例仍显著高于后者,(87.5%vs12.9%,P<0.001),且对CRT预后存在预测价值(OR=14.383,95%CI2.150~24.856,P=0.012),其余指标未见统计学意义。心功能恢复正常组在CRT植入6个月后,LVEF(30.9±6.8%vs 55.6±3.8%)、LVEDD(61.5±5.6mmvs48.1±3.8mm)、QRS 波时限(172.5±15.7ms vs 141.5±19.0ms)及心功能分级(3.1±0.6vs1.0±0.0)方面较基线状态均有明显改善(P均<0.05)。在所有研究对象中,合并真性左束支的患者与非真性左束支者比较,LVEF 的变化(17.07±13.327 vs 4.22±3.279)、QRS 时限的差值(24.67±10.186 vs11.09±5.682)及 LVEDD 变化(10.71±7.350vs3.60±1.874)较基线状态均有明显改善(P均<0.05);且合并真性左束支者生存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结论:合并真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在CRT植入后存在更好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