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对侧电针和同侧电针对坐骨神经慢性挤压伤(CCI)大鼠背根神经节(DRG)P2X3(P2X-Receptor3)受体蛋白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对侧电针对坐骨神经痛的疗效机制。
方法;将24只痛阈相近(MWT:32.8±2.98g,TWL:12.0±1.31s)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模组(只暴露坐骨神经,不造模不电针)、模型对照组(右侧造模不电针)、对侧电针组(右侧造模+电针左侧足三里、阳陵泉穴)、同侧电针组(右侧造模+电针右侧足三里、阳陵泉穴),每组6只。电针组大鼠于术后第7天开始每天采用2/100Hz疏密波低频电针,电流强度1mA,一共治疗7天。所有动物分别于术前(第0天)及术后第3、5、7、10、12、14天测量机械缩足阈值(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观察造模前后及电针前后大鼠的痛阈变化。术后两周处死动物,灌注固定取材,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法定位P2X3受体蛋白在DRG中的表达;免疫组化法和原位杂交法观察大鼠患侧LA-6DRG神经元P2X3受体蛋白及mRNA表达的变化。
结果:
1、大鼠痛阈变化:
1.1造模前后痛阈改变:CCI造模后大鼠造模侧后肢出现不同程度MWT值和TWL值的降低。模型对照组大鼠MWT值及TWL值术后第3天明显降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之后缓慢下降至术后第14天,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假模组大鼠MWT值和TWL值术后第3天降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缓慢升高至第14天,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电针前后痛阈改变:对侧电针组和同侧电针组大鼠在电针治疗后,MWT值和TWL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持续增高。两电针组大鼠术后第10天所测MWT值及TWL值均较同时间点模型对照组增高(P<0.05);术后第14天MWT值及TWL值较术后第7天均显著增高(P<0.01),同时间点较模型对照组也显著增高(P<0.01),但仍显著低于假模组(P<0.01)。同侧电针组大鼠术后第12、14天MWT值大于同时间点对侧电针组(P<0.05),但其术后第10、14天TWL值与对侧电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第12天值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P2X3受体蛋白荧光定位:免疫荧光法观察到DRG部分小中型神经元胞浆显现强绿色荧光(++~++++),胞核不显色(一),大细胞及周围神经纤维显现微弱荧光(±~+),提示P2X3受体蛋白主要表达于DRG小中型神经元胞浆。
3、P2X3受体蛋白表达:P2X3受体蛋白主要定位于DRG小中型神经元胞浆,呈棕黄色,胞核不显色,大细胞及周围神经纤维极少表达。模型对照组、对侧电针组和同侧电针组P2X3蛋白阳性神经元总数及平均光密度值明显高于假模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对侧电针组和同侧电针组阳性表达均少于模型对照组(P<0.05);同侧电针组阳性神经元总数与对侧电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侧电针组LA、L5节段DRG阳性神经元平均光密度值较对侧电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6节段较对侧电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P2X3受体mRNA表达:P2X3受体mRNA同样主要表达于DRG小中型神经元胞浆,呈蓝紫色或蓝黑色。模型对照组、对侧电针组和同侧电针组的P2X3mRNA阳性神经元总数及平均光密度值较假模组明显增高,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对侧电针组和同侧电针组阳性表达较CC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侧电针组阳性神经元总数少于对侧电针组(P<0.05);同侧电针组L5、L6节段阳性神经元平均光密度值较对侧电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4节段较对侧电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CCI模型技术成熟,造模后大鼠MWT及TWL均显著降低。电针足三里、阳陵泉两穴后,大鼠痛阈均有不同程度地升高,提示电针治疗有改善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痛的作用,其中以同侧电针组效果较为显著。
2、电针治疗能下调P2X3受体蛋白及mRNA在DRG神经元的表达,提示针刺镇痛的作用可能与降低P2X3受体mRNA表达,从而减少P2X3受体蛋白的合成有关。
3、同侧电针组下调P2X3受体蛋白及mRNA表达的作用较对侧电针组效果明显,提示同侧电针镇痛效果优于对侧电针,其机制可能与同侧电针下调P2X3受体蛋白及mRNA表达更为显著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