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数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与优化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ckbone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将问题作为切入点,注重情境创设与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产生释疑的强烈愿望,并且善于在特定的情境中,用自己的头脑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为发现新知识营造一个最佳的心理环境,为认识新知识提供一个理想阶梯。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情境创设 优化
  
  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探究发端于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模式。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形式下,广大教师更新观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改革,总结出了情境教学模式,该模式既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又形成了学科特色的教学模式,它的提出推动了数学教育的发展,因而深入情境教学理论研究势在必行。
  一
  情境的创设不是随意的,总要受到外部因素的限制。因此师生必须一起创设和控制情境,使问题情境对于教学活动产生有利的影响。我们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所提的问题必须现实,开放,适度,和谐。
  当前的问题情境创设,教师总是注重问题的现实性和开放性,却忽略了问题的适度与和谐。好的问题情境,其现实性、开放性、适度与和谐是统一的。现实性体现了问题情境产生的历史背景;开放性体现了问题情境的知识背景(知识的内涵与外延);适度则体现了问题情境要接近于旧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和谐则体现了所创设的问题情境既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小组合作意识,又不能破坏课堂秩序。
  现实性是由教学的对象决定的;开放性是由教学目标所决定的;适度与和谐则是由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应用题教学比较现实,变式教学比较开放。适度与和谐教师注意得很少。教师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既不能高估学生,又不能低估学生。高估了会因所提问题太难而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低估了会因所提问题太简单而对学生没有大的启发。赞可夫虽然倡导“高难度低年级”教学,能给四年级学生讲清楚微积分,但毕竟是极少数,我们绝不能做第二个赞可夫。
  2.所创设的情境必须有利于揭示问题的本质,显示出新知识的魅力。
  问题的本质主要体现在数学思想上,是人们对数学科学研究的本质和规律的深刻认识。教师应从教材出发,有效地使用、创造性地加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教材是死的,但它是人编的,每个教师都有权利驾驭它,不必拘泥于条条框框,而要有创新。我们必须创设能揭示问题本质、显示新知识魅力的情境。
  二
  情境创设的优化,其核心问题是情境的创设的效益问题。情境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创设情境或提问是否认真或具有现实性,而是指学生有没有顺着情境往下走,学生是否对情境中的问题感兴趣。如果学生对情境还是不感兴趣,即使老师创设得很辛苦也是无效创设。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用的结果,也是无效或低效情境。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创设丰富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我们必须切实做到下列几点。
  1.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成能力。
  通过知识学习和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成能力是新课标的显著特征。心理学研究表示:学生的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思维是从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在问题中有情境,在情境中有问题,其核心是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许多问题本身就是从情境中引入的。所以,我们必须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情境中边学边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设想,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积极开展教学探究,互动交流,合作教学的情境模式。
  现实情境、原型情境、大的问题、小的思路都需要我们将合作互动坚持下去,因为我们的目的是通过有效的问题情境让每一个学生的脑子和手都动起来,促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和积极参与的意识。
  3.淡化形式化的情境创设,注重情境创设的艺术性与创造性。
  目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学生虽然学了多年数学,却一直认为数学只有推理没有猜测,只有逻辑没有艺术,只有抽象没有直观,只有理性没有想象。学生对数学的精神始终未能掌握,妨碍了创造才能的发挥,所以我们必须注重情境创设的艺术性和创造性。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与优化有许多理论与实际问题需要我们探索,我们的教学既要走进现实生活,又要超越现实生活;既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又要丰富学生的生活。在实施取向上,要用更实践的途径学习理论性的数学,用更直观性的情境学习抽象性的数学,用更艺术性的设计学习形式化的数学,用更直觉性的思维学习逻辑性的数学。
  
  参考文献:
  [1]罗增儒.数学故事数学挑战——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M].天津:新蕾出版社,2005,6.
  [2]旦智塔.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研修90问[M].兰州大学出版社,2010,1.
其他文献
生活是培养语文能力的源头活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让语文教学向生活开放  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
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沿袭“一本书、一言堂、一锅煮”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将备课当成“抄教案”,将上课当成“演教案”,将学生当成灌输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使课堂缺乏活力,教学效果欠佳。因而,我们应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如何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构建初中语文“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新编《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作文教学有这样的要求:“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努力使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把更大的自由让给学生。要实现这样的追求,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一、自由作文与统一作文相结合  很多老师喜欢让学生按自己的统一要求作文,我以前也是如此,认为这样利于批改,便于评讲,能更好地发现学生的问题,也可以使作文教学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摘 要: 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是数学新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基本理念。目前研究的范围停留在三个方面:从理论层面上阐述在数学教育中加强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性;通过调查分析,提出加强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性;重视数学应用教学,提倡数学建模,强化数学应用意识。研究应该深入拓展。  关键词: 数学应用意识 相关研究 主要方向    一、引言  教育部2003年4月颁布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
摘 要: 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重视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直觉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创新教育 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 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就是指运用教育技术,优化教育资源,把人才学、教育学、创造学、心理学等有关学科的理论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学
摘 要: 提高数学素养、培养数学创新人才,“过程→生成”教学模式是较好的选择。学业评价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本文基于“过程→生成”教学理念,讨论了与之相适应的学业评价模式。  关键词: 高等数学教学 “过程→生成”理念 学业评价    学业评价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往往左右着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所以学业评价改革也是教学改革重要环节。基础教育新课改已进行多年,然而高等学校、尤其是
高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普通高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又存在能力差异,导致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能力的差距很大,这势必对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如果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仍采用“一刀切”,不顾学生水平和能力差异,沿用过去同一教材下采用统一要求,同一方法授课,势必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教学
摘 要: 高一、高二课程较紧,复习的时间少,课改后数学知识又分为不同的模块,数学知识较为分散,这就容易形成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在高三数学总复习中的负面影响尤为突出,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而产生的解题错误有许多。在教学中可通过比较正解与错解,帮助学生从思维定势中走出来,使学生的思维更深刻,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 数学解题 思维定势 负面影响 对策    在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