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囊酸酶及其相关基因在盘基网柄菌多细胞发育中的定量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ahahabookb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变形虫盘基网柄菌,其生命世代包括孤立的单细胞阶段和多细胞阶段。饥饿条件下,开始多细胞发育过程,历经疏松聚集、细胞丘、蛞蝓体和子实体四个发育阶段,整个发育周期约24h,且表现出与高等真核生物相似的细胞分化和协作现象。因此盘基网柄菌是研究细胞发育、细胞分化、信号转导、细胞凋亡、吞噬作用、细胞运动等的良好模式动物。由lagC基因编码的gp150蛋白是细胞粘附分子中的重要蛋白之一。缺失gp150的AK127突变菌株,其多细胞发育过程停留在疏松聚集阶段。本实验室曾运用mRNA差异显示的方法研究盘基网柄菌野生型KAx-3与突变型AK127在多细胞发育阶段基因表达的差异,筛选出尿囊酸酶的基因片段。这就表明在盘基网柄菌中存在尿囊酸酶。尿囊酸酶是嘌呤代谢中一种重要的酶,将尿囊酸催化成尿羟乙酸。动物体内,嘌呤代谢的终产物因物种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为探究盘基网柄菌中尿囊酸酶的功能,本实验室构建以盘基网柄菌中尿囊酸酶基因为靶标的RNAi载体pAct15Gal-allCi,转入野生型细胞KAx-3中,然后用G418抗性筛选阳性克隆,获得突变菌株RNAi-allC。转染形成的菌株在形态发生上与AK127类似,多细胞发育过程被抑制在疏松聚集阶段而不能完成整个发育过程,进一步表明尿囊酸酶蛋白是盘基网柄菌多细胞发育过程中一种不可或缺的蛋白。但该酶是如何在盘基网柄菌多细胞发育中发挥作用,是否涉及到其他重要蛋白,其具体的信号通路如何,尚未见报道。本文采用免疫共沉淀方法探究盘基网柄菌中与尿囊酸酶相互作用的蛋白,并用质谱分析鉴定其中两个条带,分别为40S ribosomal protein S3(rpS3)和40Sribosomal protein S16(rpS16)。实验室人员采用相同的方法,已经分离出与gp150相互作用的蛋白质40S ribosomal protein S3(rpS3)。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allC、lagC、rpS3和rpSl6基因在盘基网柄菌多细胞发育阶段的表达进行定量研究。结果显示:野生型细胞中,allC与lagC在多细胞发育阶段的表达趋势相同,两基因在达到最大表达量后,分别开始下降。其中allC在16h表达量最大,lagC基因的表达在8h才可以被检测出,并于12h表达量最大;而rpS3和rpS16的表达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在突变株细胞AK127和RNAi-allC中,各基因的表达量均低于野生型细胞,且无明显变化趋势,仅在相对较低的范围内波动。由此可见,野生型细胞和各突变株细胞中,各基因在多细胞发育阶段的表达情况明显不同,缺失lagC和干扰allC后对盘基网柄菌中与之相关的基因表达产生了影响。为进一步探究尿囊酸酶蛋白在盘基网柄菌多细胞发育中的作用,使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尿囊酸酶蛋白分别在柄细胞和孢子细胞中的表达量。结果表明尿囊酸酶在前柄细胞中的分布多于前孢子细胞中,与gp150分子在前柄细胞和前孢子细胞中的分布情况一致,进一步提示尿囊酸酶参与细胞分化,且与gp150分子关系密切。本文的实验结果表明,allC与lagC, rpS3和rpS16之间存在某种相互作用,共同参与调节盘基网柄菌的细胞发育和细胞分化,为研究盘基网柄菌中尿囊酸酶的功能提供了进一步的参考资料,对于探究尿囊酸酶所涉及的信号通路也有一定的意义,但这几者之间是否直接关联,详细的信号通路如何,仍需在分子水平上深入研究。
其他文献
榕属植物Ficus Linn.(Moraceae),大约有750种,因生境的多样化和榕-榕小蜂复杂的协同进化历史,使其成为分类学中非常棘手的类群。DNA条形码有望对榕属植物的鉴定带来新的曙光,但尚需筛选评估候选DNA片段。本研究针对榕属植物63种,228个样本,基于5个叶绿体基因片段(rbcL,matK,trnH-psbA,psbK-psbⅠ,atpF-atpH)和1个核基因片段(ITS),计算了
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偶极滤波-自旋扩散固体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了水化介孔材料中水相与介孔内表面之间的介面厚度。研究结果发现:水化MCM-41、SBA-15介孔材料的界面层厚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且随孔径的增大而越小。第二部分通过PFG-NMR液体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了高分子聚电解质溶液体系中的聚离子扩散行为。研究了在聚苯乙烯磺酸溶液体系中,浓度、磺化度、抗衡离子等因素对聚离子扩散行为的影响。结果
本文主要考虑误差服从对称分布时关于总体均值的自适应估计方法。关于总体均值估计常用的方法有样本均值和样本中位数,但样本均值在含有异常值或者误差分布厚尾的情形不具有稳健性;另一种常用估计是样本中位数,它虽然能克服样本均值的不稳健的缺点,但是却达不到样本均值的估计效率。注意到样本均值和样本中位数的目标函数都是误差的偶函数。基于这些事实,本文直接利用模型误差服从对称分布的假设构造新的估计总体均值的方法并在
藏狐是高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成分,广泛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并是一种人畜共患包虫病的终末宿主之一,因此,研究藏狐种群动态以及探究藏狐在包虫病传播机制中的地位,对高原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人类包虫病传播途径的剖析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宏观生态学对藏狐种群结构的调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开展藏狐种群结构调查是具有可行性的新的途径。随着分子实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在多个物种的种
扩散是影响种群更新、群落动态乃至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过程。种群历史的扩散模式和重要影响因素可以通过当今种群的遗传分布格局来推断。榕与榕小蜂共生体系是目前所熟知的最严格的共生体系之一,对榕种群扩散模式的研究不但可以了解榕植物种群的扩散机制,为物种种群的动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而且能够为共生体系的进化关系研究提供参考。本研究开发了11对薜荔微卫星多态引物(SSR),并将其中8对用于分析我国东部8个省69个
盘基网柄菌(Dictyostelium discoideum)是一种营群居生活的真核生物。由于其结构简单,发育历程与高等动物胚胎发育相似,所以是研究细胞信号转导和细胞发育的好材料。由lagC基因编码的异嗜性粘附分子gp150,对野生型盘基网柄菌后期多细胞发育至关重要。gp150蛋白还与盘基网柄菌柄细胞的形成密切相关。尿囊酸酶是参与嘌呤代谢的一种重要的酶,在研究gp150功能时我们发现此酶。以上实验
复杂网络的研究是近年来十分热门的一个问题,其重点关注的是网络结构对网络上动力学行为的影响。粒子凝聚和流行病传播是复杂网络上两个重要的动力学过程,对他们的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复杂网络上动力学行为的了解。本文主要从复杂网络节点周期性开关对流行病传播的影响、网络结构的改变对粒子凝聚和流行病传播的影响以及网络簇团系数的改变对粒子凝聚和流行病传播的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复杂网络上的动力学行为。首先,关于节点周期性
外场中分子取向的控制和探测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它在诸多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潜在的应用,如分子反应动力学、立体动力学、量子计算量子信息等。过去的几十年里,此项研究在理论上获得了长足进展。本文选取经超声分子束冷却的对称陀螺分子为研究对象,描述了静电场作用下分子取向的理论机制。由刚性转子模型出发,在分子偶极矩和外电场相互作用的基础上,进行了冷极性分子在强电场中转动取向的理论研究。强场可以杂化极性分子的自
利用人工锌指核酸酶(ZFN)进行基因敲除,简单高效,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尽管利用ZFN进行基因敲除简单高效,但是,在目前成功的实例中,仍然需要复杂的胚胎操作和显微注射,一般实验室仍然无条件进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拟建立更加简单高效的利用ZFN的基因敲除技术,我们将这种技术称作为睾丸介导人工锌指核酸酶(TM-ZFN)的基因敲除技术。跨膜蛋白18(TMEM18)是一个与肥胖相关的基因,但其功能
Copula在近30年来越来越受到统计学界的关注,缘于他在处理随机变量相关性问题上的灵活与强大。Abe Sklar(1959)第一次在数理统计领域中提出了copula,并给出了著名的Sklar定理。随后Schweizer, Wolff(1981)讨论了copula的同变性,使得copula模型的构建可以不再严格依赖于边际分布,而只依赖于随机变量的秩。这大大简化了copula模型的建立,基于样本秩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