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基网柄菌发育中尿囊酸酶与gp150蛋白相关性的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riveadvan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盘基网柄菌(Dictyostelium discoideum)是一种营群居生活的真核生物。由于其结构简单,发育历程与高等动物胚胎发育相似,所以是研究细胞信号转导和细胞发育的好材料。由lagC基因编码的异嗜性粘附分子gp150,对野生型盘基网柄菌后期多细胞发育至关重要。gp150蛋白还与盘基网柄菌柄细胞的形成密切相关。尿囊酸酶是参与嘌呤代谢的一种重要的酶,在研究gp150功能时我们发现此酶。以上实验结论,均提示我们尿囊酸酶和gp150两种盘基网柄菌多细胞发育至关重要的分子,之间应该存在某些关系。但在错综复杂的生物体发育调控网络中,二者究竟如何相互作用,尚未见报道。本论文选用野生型盘基网柄菌KAx-3发育至16h的多细胞聚集体,通过免疫共沉淀技术探究与尿囊酸酶相互作用的蛋白,质谱鉴定为40S ribosomal protein S3(rpS3)和40S ribosomal protein S16(rpS16)。实验室人员已发现,gp150蛋白也与40S ribosomal protein S3(rpS3)存在相互作用关系。最初认为rpS3是核糖体小亚基的成分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rpS3蛋白还具备多种调节功能,如可诱导细胞编程性死亡以及参与细胞修复等。笔者初步推测尿囊酸酶蛋白、gp150蛋白与rpS3存在某种关系,从而共同调节盘基网柄菌多细胞发育,这有待于进一步实验证实。本论文通过Western-blot技术分别检测尿囊酸酶(allantoicase, allC)、gp150蛋白、rpS3在KAx-3细胞和RNAi-allC突变株在24h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野生型盘基网柄菌KAx-3多细胞发育期间,尿囊酸酶在细胞聚集阶段(0h~8h),表达量较低,细胞丘和蛞蝓体阶段(8h~16h)呈显著上升趋势,表达量几乎是细胞聚集阶段的2.5倍,拔顶阶段(16h~20h)又下降,孢子阶段(20h~24h)和细胞聚集阶段表达量相当;gp150在发育至8h开始表达,之后变化趋势与尿囊酸酶相似;rpS3在0h~24h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聚集体阶段和蛞蝓体阶段下降幅度尤为明显。RNAi-allC突变株中这三种蛋白几乎都没有表达。总体,尿囊酸酶和粘附分子gp150在细胞发育关键阶段均有较高水平的表达,与之相反,rpS3蛋白在发育关键阶段下降趋势尤为显著。KAx-3多细胞发育结果主要形成两类细胞:孢子细胞和死的柄细胞。已有研究发现gp150蛋白主要调控前柄细胞的发育。由此部分实验结果推测,gp150分子、尿囊酸酶和rpS3有可能共同调控盘基网柄菌的多细胞发育,尤其是柄细胞的发育。因此,有可能是gp150蛋白启动发育,allC是其下游基因,通过其产物氨来间接地影响rpS3的磷酸化,被磷酸化的rpS3由细胞质进入细胞核以影响盘基网柄菌细胞分化和多细胞发育。至于尿囊酸酶是否也像gp150那样与柄细胞形成密切相关,有待于进一步实验研究。由于尿囊酸酶、gp150蛋白在多细胞发育关键阶段存在相似性变化,且gp150蛋白主要调控前柄细胞的发育,为进一步研究尿囊酸酶的作用,我们选取发育关键阶段:KAx-3菌株发育至16h和18h的聚集体,应用免疫荧光定位的方法研究尿囊酸酶在前孢子细胞和前柄细胞中的分布情况,结果发现尿囊酸酶在前柄细胞中的含量远多于前孢子细胞,这与gp150蛋白的分布情况是一致的,提示尿囊酸酶也有可能参与柄细胞的形成。为进一步证实以上推测,我们又从mRNA水平上应用实时荧光定量的方法分别研究尿囊酸酶在发育至16h和18h的聚集体前孢子和前柄细胞中的表达量,结果与免疫荧光实验结果相一致。两实验结果相互印证,提示gp150蛋白和尿囊酸酶可能通过rpS3来共同调控前柄细胞的形成。至于三者之间更为具体的关系及其具体调控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通过实验实现了一种窄带宽非经典量子光源,使用热铷原子四波混频系统产生了具有量子关联的孪生光束,它的频率和原子能级跃迁是匹配的。这样的一个系统可以应用在基于原子系综的量子通信协议。我们验证了量子关联孪生光束的产生。利用半导体激光器在热铷原子四波混频系统中实现了突破散粒噪声极限7dB的强度差压缩。在实验上观测了锥形辐射斑图,并且测量了锥形辐射光功率对原子样品池温度、单光子失谐、以及泵浦功率等系
本论文基于电子及电声子相互作用紧束缚模型建立了一个描述分子链中电荷量子输运的简单理论。在一些具有应用前景的分子链(如DNA分子链)和原子链(如碳、金原子链)中,外层价电子(如DNA中的π电子)主要被束缚在链的某个单元(原子或原子团簇),且同时电子可以通过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沿分子链迁移。当链的尺寸(如纳米级)小于电子的相干长度(如微米级),链中的电子处于相位相干的量子态,电子的输运则主要是量子输运并
甲基化修饰是真核生物中核小体组蛋白的一种极为重要的翻译后修饰。甲基化修饰协同其它翻译后修饰方式共同调控染色质的结构和基因的转录活性。除了组蛋白之外,很多其它的细胞功能蛋白,包括转录因子和抑癌因子等,都被发现可以发生甲基化修饰。随着一系列非组蛋白甲基化修饰的鉴定,显示甲基化修饰可能是一种普遍的调控蛋白质稳定性的翻译后修饰方式。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Dnmt1(DNA甲基转移酶1)的甲基化修饰可以促进Dn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检测技术具有微量灵敏、实时动态、免标记等优点,近年来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为进一步提高SPR光谱共振强度和灵敏度,科研人员开发出了各种新的激发SPR的结构模型,并用于化学、生物、食品等方面的检测,但对影响其共振光谱及灵敏度的确切原因仍不清楚。本论文采用理论计算的方法,利用多层膜模型,对近波导与粒子增强SPR光谱进行了讨
20S蛋白酶体在真核细胞的蛋白质降解通路中处于核心地位,催化降解多种蛋白质。20S蛋白酶体介导的蛋白降解途径能够调节细胞周期、信号转导、DNA修复等重要生命过程,如果20S蛋白酶体降解系统功能受阻,会导致细胞的紊乱。REGγ作为11S蛋白酶体激活因子的成员之一,可以与20S蛋白酶体结合,介导ATP和泛素非依赖的蛋白质降解通路。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p21、SRC3、p53等REGγ-20S蛋白酶体
榕属植物Ficus Linn.(Moraceae),大约有750种,因生境的多样化和榕-榕小蜂复杂的协同进化历史,使其成为分类学中非常棘手的类群。DNA条形码有望对榕属植物的鉴定带来新的曙光,但尚需筛选评估候选DNA片段。本研究针对榕属植物63种,228个样本,基于5个叶绿体基因片段(rbcL,matK,trnH-psbA,psbK-psbⅠ,atpF-atpH)和1个核基因片段(ITS),计算了
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偶极滤波-自旋扩散固体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了水化介孔材料中水相与介孔内表面之间的介面厚度。研究结果发现:水化MCM-41、SBA-15介孔材料的界面层厚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且随孔径的增大而越小。第二部分通过PFG-NMR液体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了高分子聚电解质溶液体系中的聚离子扩散行为。研究了在聚苯乙烯磺酸溶液体系中,浓度、磺化度、抗衡离子等因素对聚离子扩散行为的影响。结果
本文主要考虑误差服从对称分布时关于总体均值的自适应估计方法。关于总体均值估计常用的方法有样本均值和样本中位数,但样本均值在含有异常值或者误差分布厚尾的情形不具有稳健性;另一种常用估计是样本中位数,它虽然能克服样本均值的不稳健的缺点,但是却达不到样本均值的估计效率。注意到样本均值和样本中位数的目标函数都是误差的偶函数。基于这些事实,本文直接利用模型误差服从对称分布的假设构造新的估计总体均值的方法并在
藏狐是高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成分,广泛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并是一种人畜共患包虫病的终末宿主之一,因此,研究藏狐种群动态以及探究藏狐在包虫病传播机制中的地位,对高原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人类包虫病传播途径的剖析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宏观生态学对藏狐种群结构的调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开展藏狐种群结构调查是具有可行性的新的途径。随着分子实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在多个物种的种
扩散是影响种群更新、群落动态乃至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过程。种群历史的扩散模式和重要影响因素可以通过当今种群的遗传分布格局来推断。榕与榕小蜂共生体系是目前所熟知的最严格的共生体系之一,对榕种群扩散模式的研究不但可以了解榕植物种群的扩散机制,为物种种群的动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而且能够为共生体系的进化关系研究提供参考。本研究开发了11对薜荔微卫星多态引物(SSR),并将其中8对用于分析我国东部8个省69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