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素内酯与赤霉素协同调控水稻种子萌发的分子机制研究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eq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种子萌发是植物新生命周期的开始,对植物生长和作物生产至关重要。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提高水稻整体出苗率和幼苗存活率是确保水稻高产的重要前提,而其关键在于良好的种子萌发及萌发后的快速生长。种子萌发过程涉及众多复杂的生理生化反应,包括胚乳中贮藏物质动员和胚中养分的运输和再利用。油菜素内酯(Brassinosteroid,BR)被誉为第六大植物激素,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一系列过程。重要的是,BR可调节作物株高、叶夹角、粒形、萌发等多个重要农艺性状,具有巨大的农业应用潜力。然而,BR调控水稻种子萌发的分子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首先围绕BR在水稻种子萌发过程中的效应及其调控机制开展分析,明确BR通过核心转录因子BZR1为中心的转录调控模块调节种子萌发及萌发后生长。赤霉素(Gibberellin,GA)是最重要的种子萌发促进类激素。已知GA和BR在多种植物的不同生长发育事件中均存在互作,但对于它们是否协同调控水稻种子萌发仍不清楚。基于此,本研究进一步聚焦BR与GA共同调控水稻种子萌发的效应和分子机制开展分析,明确了萌发期间BR和GA既独立又互作的关系,探明了 BR和GA通过动员贮藏淀粉和谷蛋白来调节种子萌发的机制,并发掘了信号通路下游多个影响萌发的重要基因,成功构建了由BR自身及BR与GA协同调控种子萌发的分子网络。本研究不但促进了对水稻种子萌发和休眠调控机制的理解,还可为生产中培育具良好萌发特性的水稻新品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基因资源和遗传种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阻断BR合成或信号转导,包括BRZ处理、下调DWARF11基因表达、BRI1受体缺陷和过表达GSK2激酶,均会延迟水稻种子萌发并抑制萌发后胚生长。此外,证据表明BZR1是介导BR对种子萌发调控的关键转录因子,主要通过直接结合RAmy3D启动子来调节α-淀粉酶的表达和活性,进而影响胚乳中淀粉的降解和可溶性糖含量。2.本研究揭示的BZR1-RAmy3D转录调控模块在胚乳贮藏淀粉降解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独立于GA途径中已建立的GAMYB-RAmy1A模块,且该转录调控模块在种子胚中还可调节瞬时淀粉代谢。RNA-seq分析鉴定了众多潜在的BZR1应答基因。以上结果不但明确了 BZR1是介导BR信号调控水稻种子萌发的核心元件,还进一步鉴定了受BZR1调控的下游靶基因,成功建立了以BZR1转录因子为中心的水稻种子萌发转录调控模块。本研究有利于分离出更多响应BR信号且特异性调控种子萌发的新基因。3.敲除OsBZR1会导致水稻株高略微降低、株型紧凑,该表型符合现代水稻育种对优良株型的要求。尽管bzr1-i1和bzr1-d4突变体的千粒重较对照略有降低,但在适当密植条件下,bzr1突变体具备良好的增产潜力。更重要的是,bzr1突变体抗穗发芽能力显著优于野生型对照,可更好的保证在密植、高温高湿条件下水稻的稳产性,减少穗发芽引起的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巨大损失。4.对种子萌发早期的胚进行蛋白组学研究,结果显示多个淀粉合成酶的蛋白丰度变化显著,其中Wx蛋白变化幅度最高。已知Wx蛋白是控制水稻直链淀粉合成的关键酶,是稻米蒸煮食味品质最重要的调控因子之一。表达分析显示BR和GA可促进胚中的Wx蛋白积累。在Wx相关的水稻近等基因系和转基因系中,Wxa型种子的萌发快于wx型。其原因是Wxa型种子淀粉更易降解,且其α-淀粉酶表达和活性更高,可更高效的将淀粉转化为可溶性糖,为种子萌发和萌发后生长提供更多的能源和物质。此外,自然种质中Wxa型水稻种子萌发总体快于wx型,说明淀粉的组成和结构可影响种子萌发。本研究为培育高产优质且具有良好萌发特性的优良水稻新品种提供了新靶点和新思路。5.蛋白组学和qRT-PCR分析结果均表明BR和GA可以诱导水稻胚中多种谷蛋白编码基因的表达。进一步分析显示胚中谷蛋白积累增加很可能是由于胚乳中的半胱氨酸蛋白酶(REP-1)表达增强,从而加速了胚乳中贮藏谷蛋白的降解。胚乳中谷蛋白降解速率与胚芽长度呈严格正相关。GluA2基因突变导致谷蛋白降解速率降低及萌发变慢,且在glua2突变体中,GA对种子萌发的促进作用减弱。水稻胚离体培养试验证明,谷蛋白动员在GA和BR途径下游发挥促进胚芽伸长的作用。因此,BR和GA通过协同调节胚乳中谷蛋白动员来促进水稻种子的萌发和胚生长。6.外源GA处理能够恢复BR缺乏或不敏感引起的水稻萌发缺陷。利用蛋白组学方法共鉴定出42个可靠的响应GA的差异表达蛋白,且大多数在不同的GA处理组中表达变化趋势一致。进一步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构建了差异表达蛋白的蛋白-蛋白互作网络。有趣的是,LEA(Late Embryogenesis Abundant)家族5个成员在转录水平和蛋白质水平均受到GA的显著抑制。这些LEA基因在水稻种子中特异表达,在种子发育后期达到表达峰值。最后,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创建了其中一个代表性成员LEA33的突变体,结果显示LEA33突变影响了水稻籽粒大小和种子萌发,可能是通过减少BR积累而促进GA生物合成来实现的。上述研究结果丰富了我们对BR和GA协同调控种子萌发机制的理解。
其他文献
甜叶菊(Stevia rebaudiana Bertoni)为原产于南美洲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叶中含有甜菊糖苷而举世闻名。甜菊糖苷(Steviol glycosides,SGs)因具有高甜度和低热值的特点作为天然来源“甜味剂”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和饮料工业。已在甜叶菊中鉴定了 30多种SGs,其中含量较多的为甜菊苷(Stevioside,St)、瑞鲍迪苷A(Rebaudioside A,RA)和瑞鲍
近些年来,稠油油藏仍然是原油开采中最重要和最具潜力的组成部分。由于稠油粘度高,所以一般采用注水蒸气的方式对其进行开发,而溶剂辅助SAGD是一种溶剂-蒸汽联合辅助重力泄油技术,其不仅能够提高稠油的产出速度,还可以降低注蒸汽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虽然该技术在国外矿场试验中获得了初步成功,但是目前仍然存在对其蒸汽腔前缘处传质传热机理认识不清晰,对溶剂蒸汽腔内和蒸汽腔与地层间传质传热表征方法不准确等问题,
全金属螺杆泵在传统螺杆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但可克服传统螺杆泵的一些局限性,目前作为一种新型举升设备逐渐受到关注。近年来全金属螺杆泵已在国内外陆续开展油田现场试验,但由于全金属螺杆泵的诞生相对较晚,其相关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金属螺杆泵举升技术的进一步推广。为此,基于全金属螺杆泵的结构特点,深入研究全金属螺杆泵的工作特性,在此基础上开展全金属螺杆泵油井举升优化设计,对全金属螺杆泵的油田
太湖流域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随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居住人口激增,耕地面积锐减,稻米供需矛盾突出,发展优质高产水稻生产势在必行。近年来,米饭偏糯,质地柔软、口感弹滑、冷饭不易回生的软米在太湖地区深受喜爱,需求量不断增加。软米作为一种新型水稻品种类型,其品种特征与配套栽培技术尚无系统深入研究,在大面积推广过程中一些品种出现了产量不高不稳、品质差异大等问题。软米水稻品种在优良食味和高产方面能否得到协同提
真核细胞内生命活动的高效运行依赖于复杂的细胞器互作网络。内质网(ER)与细胞质膜(PM)关系紧密,形成距离不足30 nm的ER-PM结合位点,为内质网与质膜间的物质运输及信号交流提供了平台。当逆境胁迫导致蛋白质的折叠过程受损时,将会引发内质网胁迫,细胞会启动未折叠蛋白反应来抵御内质网胁迫。在酵母及动物细胞中,皮层内质网及ER-PM结合位点参与了细胞对内质网胁迫的响应,但在植物中还未见相关报道。本研
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是高含水油藏持续稳产的重要技术,其年油量已超过1500万吨,尤其是加入表面活性剂的复合驱油技术,将成为继聚合物驱后三次采油的主导技术之一。然而复合驱过程中总是伴随着乳化现象,分散相的存在导致复合体系乳化前后的流动规律存在很大差异,如何表征超低界面张力体系乳化后的流动是困扰科研工作者的一大难题;同时中国矿场使用的石油磺酸盐与精细化工的表面活性剂大不相同,寻找一种正确的方法对乳状液
目的:研究表明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ucleotide 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炎症小体参与某些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本研究旨在探讨抑制NLRP3对老年小鼠术后血脑屏障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18月龄30~50 g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均分四组:对照+溶剂组(Con+Veh组)、对
蠋蝽Arma custos是一种捕食能力强、生态适应性好、易于室内人工繁殖的天敌昆虫,在生物防治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替代饲料(人工饲料)和冷藏技术是天敌能否大规模应用的先决条件。为了阐释饲料营养对蠋蝽生长发育、生殖指标以及耐冷藏力的影响及其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基础,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将野外采集的蠋蝽用两种人工饲料连续饲养12代,分别测定了两种饲料饲养的蠋蝽在常温下和冷藏后的生长发育、生殖以及体
“软计算”是相对于“硬计算”(传统计算)而言的一类计算方法,现已成为当代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研究的技术核心。“硬计算”的主要特征是静态、严格、精确和符号化,它已不适于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例如自动驾驶、人脸识别等。“软计算”的主要特征是灵活、随机、模糊和不确定性,是处理以不确定性、非线性、时间不可逆性为内涵,以复杂问题为对象的科学新范式,例如处理人的感知、生物进化和模糊推理等。近几十年来,软计算最
纳米材料的发展始于20世纪,Richard Feynman首次在原子或分子水平上探索控制材料合成及其性质的可能性,开启了纳米技术的变革。纳米材料涉及多个学科,具有独特的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推动了材料、物理、化学、医学等多学科的重大变革及交叉发展。纳米医学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热点,纳米材料在疾病分析诊断、药物递送、肿瘤治疗等方面均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医学领域相关研究中,纳米材料一般需要与特定的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