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烷化镍基催化剂的工业化研究

来源 :浙江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1026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成天然气是一种清洁能源,国内外对其研究越来越多。甲烷化催化剂是合成气制天然气的一个核心技术,镍基催化剂是甲烷化反应最常用的催化剂,但是,国内研究的甲烷化催化剂真正应用于工业生产的还很少有文献报道,因此,镍基催化剂的工业化研究有重要意义。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得到的Ni-La/Al2O3催化剂基础上,本文主要研究了粒径放大、制备规模放大对该催化剂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考察了工业气源条件下催化剂的性能,研究了该催化剂甲烷化反应动力学,得到以下主要结果:选用商业氧化铝作为载体,粒径分别为0.45-1、1-2、2-3、3-4mm,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不同粒径的催化剂,通过N2物理吸附、EDS、XRD、H2-TPR对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活性组分分布、物相结构、还原性能进行了研究,并考察了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粒度范围内,粒度增大对CO转化率和CH4选择性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催化剂粒径增大,反应后催化剂表面积碳量增加,导致催化剂的稳定时间减少。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不同规模的催化剂,分别是10、100、200、500g,通过表征对四个催化剂的结构进行比较,考察了初步放大的粉末状催化剂稳定性,对四个催化剂活性和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用量范围内,用量增大对CO转化率和CH4选择性没有明显的影响,但随着制备规模的增加,催化剂的稳定性有所降低。通过XRD和TG表征发现催化剂的失活主要是由于催化剂表面积碳增加导致的。在反应温度为250-400℃、空速为30000-120000 h-1、H2/CO比为2.5-3.0、压力为2MPa条件下,进行了动力学实验。采用CO氢助解离反应机理和L-H模型,推导得到双曲函数型动力学方程。采用最小二乘法对动力学参数进行估值,用matlab软件求解动力学方程。采用方差分析对动力学方程与阿伦尼乌斯关系进行统计检验和残差分析,结果表明,动力学方程拟合良好,残差分布合理,动力学方程是可靠而且合理的。
其他文献
近年来,稀疏表示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人脸识别领域。而基于稀疏表示的人脸识别的关键在于构造判别性字典,因此本文的主要研究在于对字典进行优化,使得训练出来的字典具有结构性
轨枕与道床界面是双块式无砟轨道薄弱环节之一。列车荷载、温度、水等因素作用下界面极易开裂从而严重降低轨道结构的整体性,进而加速轨道结构破坏和影响行车的舒适与安全。轨枕与道床界面受力状态复杂,出现了枕角裂纹、界面裂缝、枕边纵向裂纹、脱粘、轨枕松动、轨枕空吊、枕周裂纹和界面区被严重冲刷等不同状态。由于轨枕与道床具有5个连接面,造成了现有检测与监测技术难以反映其界面损伤特征。故有必要发展新的监测与检测手段
我国建筑工业化的蓬勃发展,势必带来建筑工程史上革命性的进步,本文研究的织物增强混凝土(TRC)永久性模板是采用不锈钢板网固定纤维织物网,并用高性能细骨料混凝土包裹预制成
机器对人体动作的预测是人机交互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准确地对人类动作预测能够使机器提前对人体即将执行的动作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达到先发制人的目的。如何去设计一定的算
兰科植物起源于晚白垩纪,在66个百万年前独立经历了一次全基因组复制(WGD),出现了生活类型多样的类群。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数据类型得到的系统发育关系依然存在很大的争议。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相对保守且变异速率适中,适合用于植物系统发育的研究。为探讨兰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本研究使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得到59个叶绿体基因组数据,结合NCBI释放的56个叶绿体基因组数据,以及2015年Givnish分析所
自组装在实现表面功能化、创造可以被精准调控的且具有特定的性质和功能的纳米结构方面是一个很有前途的策略。自组装结构使表面呈现出一些独特的性质,反过来,表面为设计二维
印染废水是纺织工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主要污染物,具有色度高、pH变化大、难生物降解、多变化的特点。染料废水处理的方法很多,但还存在难分离、成本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本论文主要围绕以下两个部分的内容开展研究工作:(一)4-甲基儿茶酚合成工艺研究;(二)没食子酸十八酯合成工艺研究。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4-甲基儿茶酚合成工艺研究4-甲基儿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高质量廉价视频采集设备的出现,以及自动视频分析需求的不断增加,基于视觉的目标跟踪在自动监控、智能交通系统、人机交互以及视觉导航等领域得到
观赏海棠主要指蔷薇科(Rosaceae)苹果属(Malus Mill)中果实直径小于5cm,且具有观赏价值(花、叶、果等)的植物的统称,广泛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地区。目前,观赏海棠新品种主要从自由授粉子代中选育而来。由于自由授粉的随机性,产生观赏价值优良子代的比例低,而性状的定向选育及提高育种效率必须建立在人工控制杂交的基础上。因此,人工控制杂交之前,需要对主要性状在世代间遗传规律、不同杂交组合的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