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自组装在实现表面功能化、创造可以被精准调控的且具有特定的性质和功能的纳米结构方面是一个很有前途的策略。自组装结构使表面呈现出一些独特的性质,反过来,表面为设计二维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组装在实现表面功能化、创造可以被精准调控的且具有特定的性质和功能的纳米结构方面是一个很有前途的策略。自组装结构使表面呈现出一些独特的性质,反过来,表面为设计二维自组装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起到了三维空间中所没有的限制作用。由于固体表面的自组装是由分子-分子和分子-衬底相互作用之间的微妙的关系控制的,所以可以通过改变作为构筑单元的有机分子,表面的化学性质和结构,以及衬底温度等方法来改变分子-分子和分子-衬底相互作用,进而调控固体表面的超分子自组装结构。对自组装结构的有效调控是最终实现纳米器件应用的关键所在。本论文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UHV-STM)研究了几种带有柔性链的有机分子在不同的非共价键作用下的表面超分子自组装。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在第3章,我们研究了Au(111)表面上带有柔性侧链的分子1和Fe原子的配位自组装。STM研究显示,分子1中的柔性侧链的摆动对系统的熵有较大的贡献,因而可以用来对自组装结构进行调控。我们利用侧链的调控作用得到了大面积,单分子级有序的二维多孔网络结构。(2)在第4章,我们研究了分子柔性侧链对金属表面超分子配位自组装的调控作用。有机分子1由带吡啶基的咔唑骨架和一条十四烷基侧链构成。在预先沉积了Cu的Au(111)表面上,分子1可以通过py-Cu-py配位方式连接成链。STM研究显示,室温下分子1的十四烷基链由于自身热能而在衬底表面高速摆动。实验发现这种由侧链的摆动引起的空间位阻效应能够调控金属有机配位分子链的间距。(3)在第5章,我们研究了柔性分子3在低温(90K)和室温下于Au(111)表面的超分子自组装。对比研究了柔性分子2、3、4与分子5在室温下于Au(111)表面的超分子自组装。实验结果显示带有柔性烷基链的分子在自组装中可以改变自身构型以适应周围的自组装结构。最后,我们也讨论了该柔性分子参与的多组分自组装中的手性分离现象。
其他文献
将水稻秸秆与黏土混合压制成墙体砌块,作为农业建筑的墙体材料,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有效措施之一,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本课题利用自行研制的与WDW
随着我国近几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比之前快很多,这种城市化进程也比之前快很多,同时,这种城市化得景观建设形势也影响了乡村建设,这就出现了新农村建设。近年来,中国
重金属钼(Mo)是动植物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同时也是一种不可再生的重要战略资源。近年来由于钼矿的大量开采以及钼尾矿管理不善,导致部分钼矿周边水体污染较为严重。硫铁化物是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中的重要还原性物质,对水体部分重金属具有一定的吸附、还原作用。本文以水体Mo(VI)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硫铁化物包括硫化亚铁(Iron monosulfide,FeS)和硫化纳米零价铁(Sulfidated
生态问题是全世界面对的难题。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被推到了风口浪尖,由此,生态纪录片应运而生。吕克·雅克作为生态纪录片导演的翘楚,他所创作的作品皆
反馈是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学习者通过接受外部环境带来的反馈,能够更好地建立对自身动作的认知,通过反馈提供的信息,经过内部加工处理后,把技术动作掌握的更加熟练。指导者需要根据不同的任务性质,不同的任务难度,学习者初始水平的不同来选择合适的反馈方式来进行辅助教学,帮助学生能够更快速准确的获得运动技能,进而提高技能的学习效果。运动技能的形成会因为反馈速度和反馈时机的不同,出现不同的技能学习
近年来,稀疏表示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人脸识别领域。而基于稀疏表示的人脸识别的关键在于构造判别性字典,因此本文的主要研究在于对字典进行优化,使得训练出来的字典具有结构性
轨枕与道床界面是双块式无砟轨道薄弱环节之一。列车荷载、温度、水等因素作用下界面极易开裂从而严重降低轨道结构的整体性,进而加速轨道结构破坏和影响行车的舒适与安全。轨枕与道床界面受力状态复杂,出现了枕角裂纹、界面裂缝、枕边纵向裂纹、脱粘、轨枕松动、轨枕空吊、枕周裂纹和界面区被严重冲刷等不同状态。由于轨枕与道床具有5个连接面,造成了现有检测与监测技术难以反映其界面损伤特征。故有必要发展新的监测与检测手段
我国建筑工业化的蓬勃发展,势必带来建筑工程史上革命性的进步,本文研究的织物增强混凝土(TRC)永久性模板是采用不锈钢板网固定纤维织物网,并用高性能细骨料混凝土包裹预制成
机器对人体动作的预测是人机交互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准确地对人类动作预测能够使机器提前对人体即将执行的动作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达到先发制人的目的。如何去设计一定的算
兰科植物起源于晚白垩纪,在66个百万年前独立经历了一次全基因组复制(WGD),出现了生活类型多样的类群。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数据类型得到的系统发育关系依然存在很大的争议。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相对保守且变异速率适中,适合用于植物系统发育的研究。为探讨兰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本研究使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得到59个叶绿体基因组数据,结合NCBI释放的56个叶绿体基因组数据,以及2015年Givnish分析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