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碳化硅拥有高熔点、高耐腐蚀性、高热导率、低热膨胀系数、化学性能稳定,中子吸收截面低,抗辐照性能优异等优点,适合在反应堆堆芯高温高压高通量中子辐照环境中服役。碳化硅被用作TRISO燃料球的包壳材料,聚变堆第一壁候选材料,连接关节部位的结构件等。SiC在核反应堆中的服役环境苛刻,长时间处于高温、高压、高辐照环境中,并且在中子辐照下会产生H、He、P等杂质原子。本论文采用H2+,He+,C+以及Kr+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碳化硅拥有高熔点、高耐腐蚀性、高热导率、低热膨胀系数、化学性能稳定,中子吸收截面低,抗辐照性能优异等优点,适合在反应堆堆芯高温高压高通量中子辐照环境中服役。碳化硅被用作TRISO燃料球的包壳材料,聚变堆第一壁候选材料,连接关节部位的结构件等。SiC在核反应堆中的服役环境苛刻,长时间处于高温、高压、高辐照环境中,并且在中子辐照下会产生H、He、P等杂质原子。本论文采用H2+,He+,C+以及Kr+注入SiC并退火,研究了不同离子注入引起的气泡、起泡、裂纹和硬化等辐照损伤效应。分析辐照引起SiC物理和机械性能退化的原因,深入探讨了其辐照损伤行为与机理。在SiC中注入He+的实验中,研究了不同温度下注入He+后,SiC中辐照层微观结构的差别。实验比较了在900℃和1200℃退火过程中,SiC材料中气泡的尺寸变化。200℃,300℃以及400℃温度下注入He+并退火后的样品中He+气泡平均尺寸依次减小。主要原因为不同温度注入后内部剩余缺陷的含量影响了气泡的形核生长。论文研究了 SiC中注入H2+,He+以及He++H2+共注后材料表面的起泡现象,研究了不同离子和不同剂量下起泡的尺寸。在注H2+低剂量的样品中形成的起泡底面半径和竖直形变最大。表面起泡的形成起始于辐照层底部的H微裂纹层,起泡的生长通过这些H微裂纹的的联结和合并以及表面辐照层的竖直变形。在He++H2+样品中的起泡,当生长到一定尺寸后,会沿着边缘发生剥离。这是因为在起泡边缘产生了应力集中,并且该应力值超过理论断裂强度。在He++H2+样品中的起泡,w0/a比值最大并且起泡的数量密度最大。8-58%的注入H元素形成了起泡。常温注入He的SiC样品在1500℃退火形成了中心水波纹状突起。在距离SiC样品表面600nm深度位置处,形成了断层。实验还分析讨论了中心水波纹状突以及断层形成的原因和机理。论文研究了室温下注入C+并且退火后SiC材料的裂纹扩展,在SiC注C+的样品中,裂纹随着退火时间的增长而扩展。裂纹的萌生和扩展主要原因为重结晶时辐照层密度增加,体积发生收缩。产生的平面横向拉伸应力,使得裂纹萌生并扩展。裂纹在扩展过程中可以采用我们拟合得到的公式进行裂纹长度和宽度进行估算。论文对H2+,He+和C+三种离子常温注入并且退火后的SiC样品中的重结晶现象进行了分析研究。注入He+和C+后,SiC样品中的重结晶过程和机理相似。在800℃左右退火主要以随机形核为主。在900℃以上退火,主要以外延柱状晶生长为主。注入H2+并且退火的样品中,重结晶过程主要是以层接层沿晶生长的机理进行,并且重结晶速率比注入He+和C+中的慢。H容易与Si和C的结合,形成Si-H和C-H较为稳定的结构,从而减缓了重结晶过程。论文最后对阶梯注入Kr+形成损伤均值平台后的SiC样品进行了纳米压痕的研究测试。实验发现4H-SiC,3C-SiC和6H-SiC这三类晶型的样品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900℃,三种碳化硅的硬度值,从44±3GPa上升到51±3GPa。最终的硬度值,接近原始态样品的硬度值。在1200℃退火时,样品的硬度值,均发生明显减小,并且最后都下降到17±3GPa。发现材料中生成了大量的黑点缺陷以及位于(0001)面和{11-20}晶面簇上的位错。根据材料中位错滑移理论,通过分析在退火过程中位错数量和大小等变化,研究了 SiC样品中硬度变化的原因和机理。
其他文献
南海东北部海域是世界上海洋内波活动最为活跃的海域之一,振幅极大、且从吕宋海峡向西一直传播到陆架海域。前人已对非线性内波的生成机制、传播特征有比较深入的了解,然而对于非线性内波在陆架海域浅化传播时的特征、影响机制以及海洋学效应目前认识尚不清晰。本文通过综合应用现场观测、卫星遥感、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多种研究手段,系统地分析了非线性内波浅化的特征、过程、环境控制因子及对海表叶绿素分布的影响。本文指出南
海平面和海洋热含量是气候系统行为的重要度量,且与沿海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自然变动和对外部强迫的响应是控制海平面和海洋热含量时空演变的两个关键过程。在本文中,基于一个新颖的海洋再分析产品Estimating the Circulation and Climate of the Ocean version 4(ECCOv4)和耦合模型比对项目第五阶段(CMIP5)的模型结果,我们研究不同海洋动
氮是所有生物体必需的元素之一,调节了全球海洋大部分地区的初级生产。作为真光层内一个限制性营养元素,生物可利用氮以不同形态存在,如颗粒有机氮(PN)、溶解有机氮(DON)、铵氮(NH4+)、亚硝氮(N02-)和硝氮(N03-),并且相互之间发生快速转化。海洋有光区氮循环过程的普遍特征是众所周知的,但在量化不同形态氮之间的转化速率方面仍然存在瓶颈,尤其是同时发生多个过程的速率同步测定,在光区的氮过程速
海洋硅藻是海洋中最主要的初级生产者之一。细胞程序化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机制对硅藻的生命活动和生态地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多种环境因子都可能诱导硅藻PCD的发生,如营养盐限制、病毒感染等,然而目前对PCD发生的机制和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情况、代谢调控等方面的研究仍然很少。为更深入的了解营养盐限制诱发硅藻PCD的机制和相关蛋白表达模式,本实验选取海洋中心纲硅
谷氨酰胺是一种“条件性必需氨基酸”。快速生长和增殖的细胞对谷氨酰胺的需求远超其自身所能合成的速度。因此,尽管哺乳动物细胞可以通过转氨基作用合成谷氨酰胺,代谢旺盛的细胞仍需要通过吸收外源的谷氨酰胺,以提供其生长和增殖所需的碳源、氮源、能量和还原力等。谷氨酰胺参与了细胞中的多个代谢途径,对于维持细胞代谢稳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谷氨酰胺酶(GLS1)作为谷氨酰胺酵解途径的限速酶,是目前非常热门的肿瘤药物
睾丸组织高表达的基因不仅对生殖细胞的生物学过程非常重要,而且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癌睾抗原。miRNA和DNA甲基化是调控基因表达的两个主要的表观遗传因素。为了发现睾丸组织高表达基因在miRNA和DNA甲基化方面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本课题以非梗阻性无精症(Non-obstructive azoospermia,NOA)和梗阻性无精症(Obstructive azoosper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颅内局部血管壁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动脉瘤破裂出血发生率位居脑血管意外的第三位,仅次于脑血栓形成及高血压脑出血。颅内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常导致患者残疾或死亡,死亡率可达20-30%,而幸存者仍可在短期内再次发生出血,再出血的死亡率高达70-90%。因此,有专家提出预防动脉瘤出血是降低其死亡率的最有效方式,建议在动脉瘤破裂出血之前,即对于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应给予积极的预防性干预
神经肽作为多样化、普遍存在的信号分子,具有多项重要生理调节作用。它们中的大多数通过与跨膜的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GPCR)结合而行使其功能。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是我国重要的经济物种,了解其卵巢发育对于水产养殖和资源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二代测序的方法,鉴定了来自32个转录本的100个不同的成熟肽。同时,通过转录组
南中国海(以下简称南海),系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之一。吕宋海峡是南海和西太平洋水体交换的唯一深层通道,水交换结构复杂,其水文动力学过程亦十分关键,可能对区域性气候变化等重要过程产生关键影响。氟氯烃(CFCs)和六氟化硫(SF6),因其具有生物、化学惰性,遂成为一类优秀的海洋瞬态示踪剂(Marinetransienttracers),已被广泛应用于若干海洋学过程研究。本研究开发了大洋水体中CFC-1
IRGs 蛋白(Immunity-related GTPases)是 IFN-γ诱导的免疫相关 GTPase 蛋白,在胞内病原体抵抗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小鼠中有23种IRG基因,进化到人类就只有IRGC和IRGM,而IRGC是人类IRG基因中唯一一个编码全长序列的IRG蛋白。目前,关于IRGC的性质和功能还没有详细的报道和研究,因此从细胞分子层面上研究IRGC可以更好地探索IRG基因在人类中发挥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