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东北部相关论文
台风过境会引起所经海域海洋环境要素场产生剧烈的响应过程。本文通过对2015年10号台风“莲花”引起的南海东北部上层海洋响应的观......
南海东北部海域是世界上海洋内波活动最为活跃的海域之一,振幅极大、且从吕宋海峡向西一直传播到陆架海域。前人已对非线性内波的......
本研究以南海东北部MD18-3569孔(22°09.30\N,119°49.24\E;水深1320 m)上部10.09 m的沉积物为研究材料,利用浮游有孔虫Globiger......
通过对1918年南澳大地震(M=7.5)震中区的地震地质考察和记录史料比较研究分析,该地震震中位于北东东向滨海断裂带与北西向黄岗水断......
本论文研究中国东南近海几种不同特征水体的光吸收特性及其控制机制,包括河口水体—珠江口、沿岸水体—台湾海峡南部、陆架水体—......
2014年10月在南海东北部利用15N和14C示踪法实测了28个站位表层固氮速率和初级生产力,结合温度、盐度、营养盐和叶绿素a(Ch a)分析......
根据2016年3月和9月南海东北部陆坡区浮游动物垂直分层采样,比较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丰度和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和季节变化,探讨影响其......
前人在南海东北部发现许多与天然气渗漏相关的规模大小不一的泥火山。受数据类型和分辨率所限,这些泥火山规模大小存在数据断层。......
本文利用南海东北部的潜标资料研究了南海东北部全日非相干内潮的特征。潜标数据的结果表明,在2010年7月下旬和8月上旬,全日非相干......
采用现场调查和实验室分选的方法,对在南海东北部海域(2017年8月)采集的7个站位点的小型底栖生物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分选分析研究。......
分别对南海东北部台湾峡谷内水深3 280 m的HD133和峡谷外水深3 378 m的HD77重力活塞柱状样进行了沉积物粒度、古生物和碳酸钙含量......
2001年7-8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的二级课题《中国边缘海前新生代基底特征及其构造格局》与两岸合作课题《南海东北部......
根据1999年考洲洋12个调查站的观测资料,按我国有关的环境质量标准,用质量指数法分级评价考洲洋的环境质量。结果表明:考洲洋的环境质......
为开展南海东北部海陆过渡带和滨海断裂带横向深部结构研究,利用陆上流动地震台记录与海上气枪放炮相结合的方法,首次在广东汕头沿海......
通过对南海东北部重磁异常的分析和处理,结合珠江口盆地、潮汕坳陷等地区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成果,根据研究区的重磁异常特征划......
南海东北部的高磁异常带是南海北部磁场最显著的特征,目前对其成因尚有不同推测。选取一条穿越该异常带的剖面,在多道地震解释及相关......
反射地震方法一般用于地下地质结构的探测.本文采用南海东北部的一条地震测线记录,通过对水体反射信号的处理,获取了该测线上海水......
利用南海东北部上陆坡处所取的D孔(21°23′02″N,116°47′13″E,水深405m)进行硅藻分析,结合粒度分析与碎屑矿物分析结果,探讨......
根据南海北部陆架陆坡海域2009-2010年冬季航次的CTD调查资料,发现西北太平洋水在上层通过吕宋海峡入侵南海,其对南海东北部上层水......
利用1993—2000年间的T/P卫星高度计轨道资料的时间序列和MODAS同化产品中的卫星高度计最优插值资料对南海东北部海区中尺度涡旋进......
2014年5月搭载"实验3"号科考船对南海东北部海区进行氮、磷营养盐现场加富培养实验。水团分析的结果表明,南海东北部海区的环境参数......
沙尘沉降是海洋营养元素的重要来源之一,对海洋异养细菌的意义十分重大。为研究沙尘沉降对于海洋异养细菌的作用过程,于2013年3月对A......
利用中国地震台网和ISC台站1980~2004年的地震数据,反演了南海东北部及其邻近地区的Pn波速度结构和各向异性.上地幔顶部的速度变化......
对南海东北部973项目采集的地震测线进行了处理,阐明了恒春海脊处天然气水合物似海底反射(BSR)的特征.不同类型剖面的分析表明,单道地......
本研究通过两个航次的科学考察,使用网目尺寸330 μm的水平拖网采集了南海东北部及西太平洋海域表层微塑料样品。首次对两海域由水......
从物理海洋、古气候、沉积环境和构造环境分析入手,研究了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南海海域,天然气水合物......
通过对南海东北部表层沉积中微体化石的丰度和各类比值以及碳酸钙含量的分析,发现易溶类微体化石丰度和比值以及碳酸盐含量随水深......
利用南海东北部上陆坡处所取的D孔柱样进行硅藻分析,结合粒度与碎屑矿物分析结果,探讨该海域末次冰期以来沉积环境演变过程.结果表......
对南海东北部188个表层沉积样品进行了钙质超微化石分析。结果表明,除2个样品外,其他样品均含有超微化石,但丰度相差悬殊,在(9~1 68......
南海地层岩石磁性在横向上呈现较大差异,而目前常用的磁界面反演方法多是针对常磁性磁界面进行的,若直接将其应用于南海这样磁性差......
A weakly couple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 of a coupled physical–biological model for the northeaster
南海东北部沿岸海域在每年夏季都存在显著的物理过程(如上升流,珠江冲淡水)和活跃的生物过程,这些基本的物理场和生物场要素对沿岸海......
纵横波联合应用可以得到更多的有关各岩石圈层的岩性、物性等深部结构信息,将有效降低地壳结构研究中地质解释的多解性.然而,由于......
南海东北部是寡营养海域,夏季浮游植物叶绿素浓度较低,热带气旋“风泵”效应带来的上层海洋扰动可能引起表层浮游植物的显著增长。......
于2008年和2009年夏季分别对南海东北部和东海陆架区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的昼夜变化进行了24h时间序列连续观测和研究。通过......
通过对南海东北部184柱状样的29个沉积样品的定量研究,揭示了生源和矿物碎屑各组分在柱状样中的垂向分布,显示了在海洋古环境研究......
根据南沙海域的调查资料,描述了海水二氧化碳体系各组份的含量、相对含量及垂直变化。计算出该海区碳酸钙的饱和空及海气之间二氧......
在对南海东北部陆缘的磁场资料展开多尺度分析处理的基础上,结合中生代深度资料,反演求取了前中生代基底的视磁化强度分布.通过对......
根据2001年3月份南海东北部航次调查温、盐资料,分析了2001年冬末春初南海东北部温、盐结构和环流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南......
1过程概况2008年第9号热带风暴“北冕”于8月5日中午在南海东北部海面生成,然后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加强,8月6日凌晨,“北冕”......
南海东北部地处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的交汇区,新构造运动活跃。根据地震活动性、震源机制解和GPS资料对该区的新构造活动特征进......
内潮是指具有潮汐频率的一种低频内波,密度层化的海水中表面潮与海底的跃变地形发生相互作用可以生成内潮。内潮在大洋中是普遍存......
吕宋海峡是联接太平洋与南海的唯一深水通道。太平洋深层水跨越吕宋海峡深层侵入南海,并在南海内区上升,最终通过吕宋海峡中层及南......
南海东北部地处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接处,经历了复杂的地质作用,它包括了已有丰富油气资源的珠江口盆地和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台......
盆地的形成是深部过程的浅部响应,其中不同尺度拉张因子的变化能够反映岩石圈的伸展特征。运用基于弹性梁模型和挠曲均衡原理的2D......
南海东北部洋陆转换带及其邻区复杂的地壳结构一直是南海岩石圈结构研究和深水油气勘探的热点.本研究基于覆盖南海东北部的119条地......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表明,自晚三叠世以来,影响南海东北部构造及古地理、古气候的因素主要是太平洋而并非特提斯.本区晚三叠......
利用三分量海底地震仪、陆上便携式地震仪和海上气枪震源在南海东北部首次进行了海陆联合的深地震探测,测线呈北北西-南南东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