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纳米压痕法AZ31BMg/6061Al复合材料连接界面行为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s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镁合金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轻质合金之一,因其轻量化的特点应用于航空、航天等各个领域,但镁合金室温下可加工塑性差、耐蚀性差等问题亟待解决。而铝合金则是仅次于镁合金的轻质合金,并且具有良好的塑变能力和耐蚀性等。因此,镁/铝复合材料可以综合两者的优势更好地满足实际需求,实现两种材料界面的稳定连接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纳米压痕技术作为当前研究材料微观特性的有力手段之一,已广泛应用于测试薄膜、生物材料以及界面微区等力学性能,通过纳米压痕技术表征复合材料界面微区的力学性能以此作为评价界面稳定连接的可靠判据。本文以镁/铝合金旋压复合管为研究对象,基于纳米压痕法对界面微区的弹塑性变形进行定量化表征,分析在微纳尺度下材料微区的力学性能。本文主要利用纳米压痕仪对镁合金旋压单层管以及镁/铝合金旋压复合管界面两侧进行不同最大加载载荷(20 m N,30 m N,40 m N以及50 m N)的压痕试验,获得材料载荷—位移曲线、硬度和弹性模量等基础参量。首先基于纳米压痕法分析了不同变形量下镁合金单层管的压痕变形行为,通过量纲法分析结合纳米压痕的基本原理,将镁合金单层管压痕获得的载荷—位移曲线转化为应力—应变曲线,并计算得出材料加工硬化指数、屈服强度等弹塑性参数。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不同减薄率下镁/铝合金旋压复合管界面两侧的组织演变以及微纳力学性能,研究了界面镁、铝两侧的组织对于性能的影响及联系。此外,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镁/铝复合管的纳米压痕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其载荷—位移曲线以及界面两侧压痕过程中不同时刻的应力应变场分布。最后,对比分析了数值模拟与实验获得的残余压痕形貌以及压痕凸起现象,进一步探究了不同压头对塑性区大小、压痕凸起高度以及压头下方材料流动变形的影响。对于旋压镁合金单层管,基于纳米压痕法分析了不同变形量对于镁合金微纳力学性能的影响。AZ31B镁合金单层管的晶粒经过不同旋压道次后发生明显细化,压痕的载荷—位移曲线表明,旋压引起的塑性变形直接影响其压痕变形。根据纳米压痕实验分析了最大载荷下的深度、压入功回复率以及屈服强度和硬化指数。随着旋压道次的增加,基于纳米压痕方法计算得到镁合金单层管的屈服强度为42.0±0.5~125.5±0.6 MPa,而硬化指数则在0.182~0.017范围内变化。基于镁合金单层管的压痕行为分析,重点讨论不同减薄率下镁/铝合金复合管界面两侧的组织演变规律以及微纳力学性能。随着减薄率的增加,旋压复合管界面镁、铝两侧的平均晶粒尺寸分别从14.19减少至3.11μm,以及从8.61减少为2.08μm;另外,镁合金一侧的几何必要位错密度从0.25×1017增加至1.10×1017 m-2,而铝合金一侧从4.1×1016增加至9.3×1016m-2。相应地,界面两侧的硬度逐渐增加,且镁、铝合金两侧的屈服强度和硬化指数的差值逐渐减小,位错密度随着减薄率的增加而增加。通过ABAQUS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镁/铝复合管压痕实验获得的载荷—位移曲线,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根据模拟结果可知,随着减薄率的增加,复合管镁、铝合金两侧在最大压入深度以及卸载后的峰值应力逐渐增加,且完全卸载后的最大塑性应变量PEmax分别减少了约7.9%和17%。另外,玻氏、圆锥压头对于载荷—位移曲线以及应力场的影响较小,对于PEmax影响较大相对误差分别为25.3%和31.8%。对比分析了数值模拟与纳米压痕实验得到的残余压痕形貌,表明镁、铝合金两侧的压痕形貌都发生凸起的现象。随着减薄率的增加,两侧残余压痕形貌的凸起高度hr分别减少了10.7%和16.2%。根据不同压头下模拟得到的镁、铝两侧合金压痕尺寸证明压头对于压痕的尺寸几乎无影响,但对于镁、铝合金两侧的凸起高度影响较大相对误差分别为3.3%和10.4%。基于纳米压痕法对镁/铝复合管的微纳力学性能的研究,将对在微区中快速准确获得材料力学性能的理论方法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利用矸石骨料胶结充填材料进行煤矿结构充填开采时,充填体作为主要的支撑构件,其稳定性(包括开采过程中的短期稳定性和开采后的长期稳定性)决定了采空区的稳定性。因此,研究充填体在上覆岩层荷载作用下的变形、损伤及失稳特性具有重要意义。其中,蠕变变形贯穿整个结构充填开采过程,在采煤工作面向前逐步推进过程中,顶板下沉产生的荷载分级施加到充填体上产生短期蠕变变形,开采完成后,充填体在上覆顶板恒定荷载作用下的长期
在干热岩地热资源开发、核废料深埋储存、热力破岩等关键工程中,岩石在温度场的作用下产生热损伤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当温度剧烈变化时,引起的热冲击破裂往往会对干热岩井筒、核废料处置库带来严重安全隐患,而合理运用这一现象也可以提高热力破岩以及干热岩储层增渗改造的效率。热冲击应力是由热冲击过程中剧烈变化的温度梯度导致的,因此从传热学角度对热冲击破裂的演化机理进行分析,实现对热冲击损伤的表征,对上述工程实
近年来,选煤厂作为煤炭行业的重要环节,在不断的加快智能化建设的步伐,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方向发展。煤泥浮选作为煤炭分选的重要工艺环节,长时间以来存在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的问题,其工艺过程向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势在必行。在浮选生产过程中,浮选尾煤灰分作为重要的生产指标,对实现浮选过程闭环优化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长时间以来,缺乏有效的灰分在线检测技术,这已经成为了限制浮选工艺智能化发展的重要
二氧化钛(TiO2)纳米线是一种典型的纳米无机材料,具有超高的比表面积、优良的光催化活性和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已经广泛用于工业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基质辅助水热法因操作简单、产物结构易于调控等优点已经成为当前最受欢迎的TiO2纳米线合成方法。传统的基质材料主要包括FTO玻璃及钛片,然而所制备的TiO2纳米线与基质材料之间的界面作用力往往较弱,导致TiO2纳米线易于从基质材料表面脱落,形态与结构难以控制。
微球具有高比表面积、良好可流动性等特点,是常用的可注射型细胞载体之一。传统的合成微球表面多是致密结构或者多孔结构,不能很好地模拟细胞外基质的纤维结构,增强细胞与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近年来,有研究表明纳米线不仅可以很好地靶向运输载体,还能够传递生物信息。二氧化钛(TiO2)是一种无机材料,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能,在载体材料方面有较大应用前景。丝素蛋白是一种常见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水溶液稳定
掘进工作面在煤矿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粉尘,不但严重威胁着井下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健康,也影响企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由于掘进工作面具有机械设备多、工序繁杂、通风风量大以及空间狭窄等特点,导致巷道内粉尘生成量大且集中。目前,绝大多数煤矿未能根据掘进工作面的作业需求采取实时有效的防尘、降尘技术。本文在系统研究了国内外掘进工作面除尘技术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煤矿掘进工作面的实际情况,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
为了满足现代工业对精密零部件越来越高的需求,现代机械加工的精度与稳定性也必须与时俱进。机床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振动是制约其加工精度进一步提升的重要因素,而传统铸铁机床的低阻尼比导致其减振性能较差,通过优化机床结构也难以实现大幅提升减振性能。树脂矿物复合材料(Resin Mineral Composite,下文简称RMC)机床则以其优异的阻尼减振性能应用于精密加工领域,RMC是以树脂为粘结剂,破碎的天然
现代工业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人们对材料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单一材料现在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因此,研究和制备新型复合材料并将其应用在工业领域是当下最重要的任务之一。碳钢具有强度高、成本低、加工性能好等优点,而不锈钢具有较高的表面性能和良好的耐腐蚀性,碳钢/不锈钢复合板同时具有两者优异的性能,可以节省Cr和Ni等贵金属。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食品、水利等重要领域。在整个碳钢/不锈钢复合板的产业链中
ZL101属于铸造铝合金,它成分比较简单,而且具有较低的成本,较好的铸造流动性和较宽的半固态区间,是一种适合半固态加工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铝硅合金。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通过在金属基体内加入颗粒增强相的方式,使复合材料结合了基体金属的韧性、比强度,增强颗粒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等优点,是一种综合性能较优异的材料,可以满足现代技术发展对材料提出的更高要求。半固态技术具有流程短、热裂倾向低、成形好等优点,本
全球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以及温室气体人为排放量的增加,使得未来必须开发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是最有希望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可再生能源。虽然太阳能可以通过使用太阳能电池吸收转换,但是这种光伏设备受到太阳光间歇性的限制。因此,有必要采用新的方法储存太阳能以满足能源的需求。利用太阳能驱动分解水就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因为它可以在没有碳参与的条件下产生绿色环保的氢能。本文通过使用自制的卤化物化学气相沉积(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