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浮选尾煤图像的灰分预测系统工业试验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or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选煤厂作为煤炭行业的重要环节,在不断的加快智能化建设的步伐,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方向发展。煤泥浮选作为煤炭分选的重要工艺环节,长时间以来存在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的问题,其工艺过程向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势在必行。在浮选生产过程中,浮选尾煤灰分作为重要的生产指标,对实现浮选过程闭环优化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长时间以来,缺乏有效的灰分在线检测技术,这已经成为了限制浮选工艺智能化发展的重要原因。基于此,本文在浮选工业现场进行了浮选尾煤图像采集实验,重点研究了生产过程中的浮选尾煤颜色和其灰分之间的关系,并设计构建了基于浮选尾煤图像的灰分在线检测系统。本文首先针对生产中的浮选尾煤图像难采集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柳湾选煤厂浮选车间的尾矿槽上,设计搭建了浮选尾煤图像实时采集装置。装置采用旁路式结构,通过泥浆泵抽取浮选尾煤样品进行拍摄,主要的设备包括工业相机、镜头和光源。为了优化图像采集装置的相关参数,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当光照强度为70%、光圈大小为F=5.6、曝光时间为8000时,拍出的图像效果最好。为了研究浮选尾煤颜色和其灰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浮选尾煤图像采集实验,通过浮选尾煤图像采集装置,在不同工况条件下,采集了灰分范围为30%—80%的浮选尾煤图像共59组,并在实验室通过烧灰得到了59组图像对应的实际灰分。在对59组浮选尾煤图像进行预处理后,对59组图像的灰度特征、RGB颜色特征和HSI颜色特征进行了提取和分析,结果表明:图像的灰度均值和R、G、B均值与灰分的相关性最强,相关系数分别为0.940、0.921、0.952和0.927,都随灰分的升高呈线性上升的趋势。为了研究基于浮选尾煤图像特征的软测量技术,采用BP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回归的机器学习算法进行了灰分预测模型的建立与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选择灰度+RGB+HSI特征作为输入变量,采用GSA-SVR算法建立的灰分预测模型效果最好,模型拟合系数为0.986,均方误差为1.828,对15组测试图像的预测平均绝对误差为2.179。为了进一步验证基于浮选尾煤图像的灰分在线检测技术的可行性,对浮选尾煤灰分实时检测系统进行了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并在工业现场进行了试运行。结果表明,系统运行稳定,实时性好,具有使用简单、安全高效的优点,灰分检测的精度较高达到96.54%,能满足工业现场对灰分检测的基本要求。本文的研究对实现浮选尾煤灰分在线检测提供了新思路,为实现浮选过程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新依据。
其他文献
地裂缝作为开采沉陷损害地表环境的主要形式之一,时刻威胁着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全。不同地质采矿条件下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特别是山西省境内黄土覆盖地区较多,此条件下受采动影响更易产生地裂缝,因此对于上覆岩层移动变形及地裂缝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至关重要。本文以山西省境内多处矿区采煤引起的地表非连续变形为研究背景,采用现场调查、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对不同土岩比条件下开采覆岩及地表非连续移动
采空区下方煤体采掘过程中,不仅会承受上方遗留煤柱集中应力的作用,而且会伴有爆破、打钻、采煤机割煤等机械运转和瓦斯突出等动态活动,极易引发采空区上方顶板的二次断裂垮落、断层滑移等动载扰动,动载应力波传播至下方巷道,可能诱发冲击地压等动力灾害事故。本文针对上述研究背景,综合采用了室内力学实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岩石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弹性力学和岩石动力学等
日益紧张的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促使能源结构的变革,在该变革过程中,地热能以其蕴藏量丰富、分布广泛、单位成本低及可再生的特点脱颖而出,将有可能成为未来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建造人工热储的方法一般可分为三大类:水力压裂、热激发、化学激发。花岗岩作为地热资源开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热冲击、化学激发过程中岩石会发生破裂,导致其微观孔隙裂隙的萌生,扩展和演化,这一过程导致了其宏观力学性能的降低,但大大改善了花
煤层开采过程中由于地下水不断涌出,经常造成井下水仓水位超限,对正常生产秩序造成较大干扰,甚至对井下人员的安全造成威胁。井下水仓相互之间距离较远,目前存在有信息传输方式单一,水位信息共享程度不足等缺点,影响着煤矿井下水位的安全测控。为进一步完善煤矿井下水位测控方式,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融合多种传输协议,具备较强数据交互能力的井下水位测控系统,实现了水位信息的数字化测控,提升了矿井水位
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常规能源供不应求的现象与日俱增,能源结构逐渐向低碳化转型。我国低变质煤层储量丰富,针对低变质煤层开采难度大、利用价值低等特点,太原理工大学赵阳升院士团队提出了原位注热蒸汽开采理论,以山西能源转型为背景,基于原位改性理论,本文以低变质煤中长焰煤为研究对象,通过低温液氮实验、高压压汞实验、精细显微CT扫描及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温度过热水蒸汽热解长焰煤的孔裂隙结构进行了研究,得到以
注浆法是控制围岩变形,提高围岩稳定性的一种常用技术手段。目前注浆加固工程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注浆工程的隐蔽性,注浆理论的发展则远远滞后于工程实践,注浆工程尤其是裂隙注浆仍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浆液在裂隙中最终扩散距离以及注浆对岩体结构的影响难以查明;注浆参数的确定、注浆工程的设计很大程度上依赖施工经验,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注浆理论的发展。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无地下水影
我国中西部许多矿井中分布有大量的柱式采空区,形成了空间上密集分布的遗留群柱。在邻近蹬空煤层的上行采动影响下,柱式采空区某一区域遗留煤柱的承载性能会逐渐降低,发生由表及里地破裂,可能引发遗留群柱局部或大面积链式失稳,破坏层间岩层及蹬空遗煤的整体性、连续性和稳定性,严重影响上行开采的安全性。现有研究并未揭示上行采动影响对柱式采空区遗留群柱体系稳定性的动态扰动机理,这是保障安全开采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因
综放开采具有回采成本低、地质条件变化适应性强,高产高效等优势,已成为我国厚煤层开采的主要方法之一。国内外学者围绕此项开采技术开展了大量理论与试验研究,并取得丰硕研究成果,但在顶煤放出率与工序设备的配合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究。首先,存在采出率相对较低的问题,因此,需要明确破碎后顶煤在支架上方的流动及放出规律,基于此规律指导放煤工艺的选取、放煤终止原则的确定,以尽可能的提高工作面回收率、降低含矸率;其次,
利用矸石骨料胶结充填材料进行煤矿结构充填开采时,充填体作为主要的支撑构件,其稳定性(包括开采过程中的短期稳定性和开采后的长期稳定性)决定了采空区的稳定性。因此,研究充填体在上覆岩层荷载作用下的变形、损伤及失稳特性具有重要意义。其中,蠕变变形贯穿整个结构充填开采过程,在采煤工作面向前逐步推进过程中,顶板下沉产生的荷载分级施加到充填体上产生短期蠕变变形,开采完成后,充填体在上覆顶板恒定荷载作用下的长期
在干热岩地热资源开发、核废料深埋储存、热力破岩等关键工程中,岩石在温度场的作用下产生热损伤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当温度剧烈变化时,引起的热冲击破裂往往会对干热岩井筒、核废料处置库带来严重安全隐患,而合理运用这一现象也可以提高热力破岩以及干热岩储层增渗改造的效率。热冲击应力是由热冲击过程中剧烈变化的温度梯度导致的,因此从传热学角度对热冲击破裂的演化机理进行分析,实现对热冲击损伤的表征,对上述工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