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与翻译方法

来源 :北京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xqm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是人类进行沟通交流的主要表达方式。翻译作为不同语言使用者之间的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转化的过程。它涉及两种语言及语言各自所承载的文化,是通过语言的转换来连接或沟通两种文化的桥梁,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有必要对两种语言和文化进行比较,根据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异同决定所要采取的翻译方法,从而达到满意的翻译效果。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渊源,在历史地理、风俗习惯、政治经济、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在不了解源语文化背景和风俗人情的情况下,译文读者很难理解文字的意义。对于译者来说,没有两种文化的对比知识,就无从谈起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与表达。因此,译者不仅要在语言上下功夫,还要在文化上下功夫;不仅要掌握两种语言,还要掌握语言中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提升译文的质量。笔者所选取的翻译实践文本Slavery by Another Name:The Re-Enslavement of Black Americans from the Civil War to World War Ⅱ以美国奴隶制为主题,是在大量原始文献和口述材料的基础上完成的,带有独特的美国文化及历史色彩,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发现这种文化差异并对其进行恰当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在此次翻译的过程中,笔者结合翻译实践文本的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增译法、直译加注法、套译法、归化法和异化法这五种翻译方法来处理文本中的文化差异。遇到字面意思简单但深层含义丰富而直译出来读者又无法了解其深层含义等情况,就采取增译法将深层含义直接译出;遇到重要的历史事件名称、地名、人名、专有名词等情况,就采取直译加注法,在脚注中对其作补充说明;遇到直译会造成读者不解等情况,就采用套译法,借用汉语中的惯用语译出原文的意思:遇到英制单位等采用源语文化的表达方式会造成译文读者的阅读障碍等情况,就采用归化法,用汉语的表达方式加以替代;遇到蕴含独特的源语文化的文化负载词,就采用异化法,保留其文化差异。
其他文献
语篇分析是语言学中较为新颖、较为活泼的一个研究语言应用的新领域。越来越多的学者利用语篇分析的视角和理论去分析语言现象。语篇这一概念被视为一个有着结构层次的关系系
《道德经》一书由八十一章五千字组成,是老子的经典之作,是中国古文化的结晶,是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在全球文化热潮的背景下,《道德经》被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等二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出国购买奢侈品成为一种潮流,然而这却给国内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因此,笔者选取了德勤公司于2015年6月17日发布的《2015全球
庄予自由观的研究一直颇受欢迎,而费斯克在论述大众文化理论中也提及了大众的自由状态,他们之间具有什么相关性。通过对原著的深入研究,可以看出,庄子在追寻“道”的过程中,设计了
《唐顿庄园》这部由英国独立电视台(ITV)播映的古装历史剧描述了格兰瑟姆家族在20世纪初所经历的兴衰浮沉。其故事引人入胜,情节出其不意,人物形象丰满鲜活,且最重要的是人物
近年来,日语翻译专业硕士方向成为一大热潮,日语专业学生选择日语口译方向的人也越来越多。以此为背景,教授日语口译的教师以及正在学习日语口译的学生都应该仔细思考该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