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研究

来源 :中共中央党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_0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党内政治生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首次提出要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此后,从党的十九大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写入党章到对“七个有之”的清醒认识,党内政治文化这一党的建设的核心命题的内涵逐步得以凝练,建构原则逐步得以明确,建设路径也逐步得以明晰。可见,党内政治文化这一命题具有强烈的问题导向,是党对新时代新挑战做出的积极回应。本文在参照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党的建设理论发展和实践要求,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宏大视野,审视梳理和积极回应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这一时代课题。全文分绪论、主体、结语这三大部分。绪论部分在明晰党内政治文化问题缘起的基础上,首先,以文化、政治文化、党内政治文化为逻辑线索,明确了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理论价值和内在规律。其次,以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特征、发展过程、建设意义、建设途径和发展趋势为线索对党内政治文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再次,在梳理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明确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最后,则对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本文可能的创新点进行了阐述。本文的主体部分包括党内政治文化的理论基础、历史演进、经验教训、基本主张和路径探索这五大部分。第一章主要论述了党内政治文化的理论基础。党内政治文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渊源和红色革命文化理论渊源共同构成了党内政治文化的理论基础。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无产阶级政党政治理论、制度建构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渊源的民为邦本的为民思想、德法兼重的法治思想、重规建制的治国方略、天命靡常的改革精神;红色革命文化理论渊源的坚定理想信念、真挚人民情怀、大无畏革命精神共同构成了党内政治文化理论基础的具体内容。第二章主要梳理了党内政治文化的历史演进。党内政治文化既是理论发展的结果,也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党内政治文化伴随于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始终,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初步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有益探索、“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曲折发展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发展这四大阶段。党内政治文化历史演进的梳理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基本主张的明确和路径建构的探索奠定了基础。第三章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党内政治文化发展历史的梳理,使得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得以总结。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基本价值遵循、以实事求是作为基本价值理念、以制度建构作为有效载体共同构成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经验。而对从严治党的引领的不足、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转型诉求回应的滞后、对社会思潮社会共识的整合凝聚的缺位和对传统落后文化的涤荡的欠缺则共同构成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教训。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经验的明确和教训的总结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基本主张的明确和建构路径的探索进一步树立了前进方向,明确了建构重点。第四章从党内政治文化的内在特征、基本原则、发展目标这三个方面论述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主张。党内政治文化以党性原则为基础的鲜明的政治性、以人民为中心的坚定的人民性、以创新协调为原则的规范性、以开放兼容为原则的导向性构成了党内政治文化的内在特征。而“破”与“立”相统一、“稳”与“变”相统一、“导”与“规”相统一的原则共同构成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传承—交融型、制度—民主型、先进—法治型的发展目标得以明确。第五章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旗帜引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党内政治文化基础、以红色革命文化守护党内政治文化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塑党内政治文化、以西方政治文明优秀成果参照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和以制度建设为依托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则共同构筑起了党内政治文化的建构路径。结语部分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了简要的总结,明晰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明确了要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根本性、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只有秉持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担当精神,树立常怀忧党之心、恪守兴党之责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全党树立起尊重制度、崇尚制度、守护制度的党内政治文化的基础上,逐步建构起以法治文化为引领、以制度建构为依托的广义上的信仰型、现代型、制度型的党内政治文化,才能使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文化在党内蔚然成风。
其他文献
自古以来,中外各国均有记载赦免实践,但赦免究竟为何物?为何赦免?赦免为何?如何赦免等?虽众说纷纭,却难道其实。同时赦免实践长期倍受争议,新中国成立以来赦免实践也很少,所以,赦免问题研究长期处于边缘“冷门”。回顾国内现有赦免研究百余份资料,虽然涉及赦免范围甚广,如刑法上“死刑赦免”、诉讼法中“赦免程序”、宪法中“赦免权”、国际法上“国际犯罪赦免”甚至财税领域“赦免”等问题,但是,实际上赦免研究主要围
主体性问题是关乎人与世界关系的既有总体性、又有根本性的哲学问题。人作为与动物相区别的存在物,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去面对世界?我们应该怎样塑造我们的主体性?西方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家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一般来讲,古代哲学时期,主体并不是人,而是人主观臆想的、在客观世界背后的那个终极原因。人被动地从属于这个原因。中世纪哲学是人类将对神的信仰理论化、系统化的时期。神创造了世界,也决定人的命运,是毫无疑问的主体
城市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表征。截至目前,全球已有一半以上的人生活在城市,中国也是如此。可以说,当代社会已经进入了城市社会,城市已然成为我们无法逃避的事实,它的发展和人的命运紧密相连。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现代性的条件下,城市空间生产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非正义现象凸显,出现了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交通拥堵、传染病肆虐、暴力恐怖事件频发、贫富差距拉大、城市空间发展不平衡、市民城市权利缺失等严重
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传媒在国际传播的研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带。与其它新闻媒体相比较,出版领域的媒体更注重深耕细作,发展历史悠久,但是内容传播的范围有一定局限性,传播速度较慢,对受众的自主选择能力要求较高,但其对社会的影响也更为深远和长久。在当前我国大力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背景下,出版企业作为市场运作的重要主体,不可能、也不应该缺席。少儿出版作为我国出版业的中坚力量,在本世纪初开始了高速
政商伦理关系作为政治、经济、伦理等价值理念的集合体,深度反映和制约着人类文明进程。中国和英国分别作为东西方文明的代表性国家,从中西比较视域检审两者近代历史上的政商伦理关系,对于透视历史和关照当代乃至未来文明走向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中英近代都曾出现过一股重商主义思潮和实践,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引领各自国家从中世纪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任务,在这个特殊的转型时期,其政商伦理关系呈现出不同的过渡型
由于低表面张力的油类物质很容易粘附在材料表面,导致材料被污染甚至发生管道堵塞等事故。因此,迫切需要开发高效、相对廉价的疏油材料。据报道,疏油材料在自清洁、油/水分离、防生物粘附、引导油滴运动、腐蚀防护和油污清除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疏油表面通常由特殊的粗糙结构和含氟的低表面能化合物组合而成。然而涂层表面的粗糙结构通常伴随着机械稳定性差,光学清晰度低等问题。除此之外,含氟材料还可能危害环境和人类健
“柔道战略”这一名词的正式诞生迄今不过20年时间,但这并不意味柔道战略的观念和应用在过去就不存在,事实上柔道战略古已有之并得到广泛运用,只不过不曾使用现有的名词罢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论文将柔道战略界定为“相对弱者在柔道哲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以柔克刚的原理和方法来实现以弱胜强的辩证法艺术”。从本质上讲,柔道战略是一种智慧型而非力量型的斗争模式,其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是一条有助于弱者生存的途径。柔道战
介绍在工作中设计的一种翻转结构,简要介绍其部分设计内容,并对重要件进行校核与分析。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蕴含着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党员、领导全国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胜利之“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
印日关系的发展深化已成为21世纪以来国际关系领域的突出变化。本文通过分析新世纪两国关系的发展特征、动因及限制因素,探究其对地区及相关国家影响并研判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而形成研究印日关系的基本框架。这为理解“印太”地缘格局变化、把握中美博弈主线、解析中国周边战略环境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并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意义。自20世纪50年代印日两国建交以来,双边关系在国际冷战格局的背景下曲折发展,政经交往起伏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