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建设研究

来源 :中共中央党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l2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蕴含着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党员、领导全国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胜利之“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1)。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更为复杂,党内存在的一些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的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全党面临着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更为严峻,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经到了“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坡更陡”的阶段……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建设关系到为党员补足精神之“钙”,为党的建设确保前进方向,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其重要性不言自喻。新时代突出强调党的理想信念建设,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从现实背景分析,首先,加强理想信念建设对于党团结带领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极端重要;其次,理想信念不坚定的现象仍在一定程度上切实存在。从理论背景分析,当前对于理想信念建设的研究仍然不够深入,相关研究仍具有一定拓展空间,且因政治建设、思想建设在实践中仍在不断加强,未来理想信念建设的话题将进一步成为研究热点而具有较为广阔的前景。本研究力求将党的理想信念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界定其准确概念,探讨其时代价值,总结其历史经验,分析其存在问题并提出路径选择,对于丰富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为党的理想信念建设提供可参考、可操作的建议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阐述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分析党的理想信念建设研究现实背景、理论背景,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归纳当前相关研究现状,在介绍总体情况的基础上,从党的理想信念本体、认识和实践三个维度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对国外学者的观点进行介绍,并进行文献评论;介绍本研究的思路、方法及主要创新点。第一章,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建设的理论逻辑。首先从理想信念建设中建设、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建设三个核心词的概念入手,渐次分析其结构要素和过程要素,总结出理想信念建设的一般特征。在进行基础分析之后,将视角转入本文的核心概念,即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建设,进一步梳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想信念建设的理论基础,明确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建设的主要内涵和外延界定;最后在前文基础上进行本研究的逻辑建构。第二章,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建设的战略价值。将党的理想信念建设置于时代背景下,首先阐述新时代的内涵和特征,然后通过三个方面阐释其价值:一是从党员个体、党的领导、民族复兴等角度阐释其重要性;二是从改革开放背景、长期执政条件、国内外复杂环境等方面分析其紧迫性;三是从党的组织建设、理想信念内涵和教育手段的变化揭示其可行性。第三章,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建设的探索历程与基本经验。按照党史的发展阶段,分别梳理分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个重要时期中,党的理想信念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突出特色,主要聚焦理想信念内容体系构建、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认同及理想信念实践四个方面的主要探索。结合本研究的目的是为新时代提供可参考建议,因而将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理想信念建设的情况进行单列;通过对探索历程的总结,提炼出党的理想信念建设的基本经验。第四章,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在全文逻辑框架下,归纳分析出当前党的理想信念建设存在的三大主要问题:一是理想信念内容体系构建不足,二是教育时代性不足,三是对象认同感不足;剖析其原因,主要在于西强我弱的意识形态形势造成巨大冲击、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带来消极影响、内容体系建设长期滞后形成的支撑不够、教育弱化影响了实际成效以及党员自身的内生动力缺乏等。第五章,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建设的路径选择。在全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路径选择,首先是从理论要素、现实要素、价值要素、文化要素四方面提出内容体系构建的思路;其次从制度建设、开展教育和建强队伍三方面呼吁推进贴近时代的教育工程;然后从参与表达机制、示范带动机制、规范约束机制三方面建议完善互动互促的认同机制;最后从自我修炼、组织淬炼、岗位历练三方面探讨知行合一的实践模式。
其他文献
今年年初达成的《中美经贸协议》第一章内容就有关知识产权。本文作者敏锐地观察到该协议中提到的地理标志和与通用名称,在两国法律法规中的定义存在某些不一致,并有可能在执行中出现相关问题。在比较了两国法律法规对这两个概念定义的异同之后,提出了应对建议。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我们希望引起业界关注并对此展开讨论,以利于中美经贸合作的顺利进行。
期刊
语言作为人处理自己与世界关系的重要中介,作为思维本身的要素,是现实生活的表现。一方面,通过语言,人们在进行认识活动中,不仅能够观念地掌握现实世界,而且能超越现实世界、追求和创造理想世界。另一方面,语言作为重要的认识中介,极大地提高了人的思维和实践的普遍性,也必然不断扩大人类认识系统中主体与客体相关联的领域,扩大人类赖以生活的世界的范围,实现人的发展。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计算机语言的应用、
自古以来,中外各国均有记载赦免实践,但赦免究竟为何物?为何赦免?赦免为何?如何赦免等?虽众说纷纭,却难道其实。同时赦免实践长期倍受争议,新中国成立以来赦免实践也很少,所以,赦免问题研究长期处于边缘“冷门”。回顾国内现有赦免研究百余份资料,虽然涉及赦免范围甚广,如刑法上“死刑赦免”、诉讼法中“赦免程序”、宪法中“赦免权”、国际法上“国际犯罪赦免”甚至财税领域“赦免”等问题,但是,实际上赦免研究主要围
主体性问题是关乎人与世界关系的既有总体性、又有根本性的哲学问题。人作为与动物相区别的存在物,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去面对世界?我们应该怎样塑造我们的主体性?西方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家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一般来讲,古代哲学时期,主体并不是人,而是人主观臆想的、在客观世界背后的那个终极原因。人被动地从属于这个原因。中世纪哲学是人类将对神的信仰理论化、系统化的时期。神创造了世界,也决定人的命运,是毫无疑问的主体
城市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表征。截至目前,全球已有一半以上的人生活在城市,中国也是如此。可以说,当代社会已经进入了城市社会,城市已然成为我们无法逃避的事实,它的发展和人的命运紧密相连。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现代性的条件下,城市空间生产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非正义现象凸显,出现了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交通拥堵、传染病肆虐、暴力恐怖事件频发、贫富差距拉大、城市空间发展不平衡、市民城市权利缺失等严重
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传媒在国际传播的研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带。与其它新闻媒体相比较,出版领域的媒体更注重深耕细作,发展历史悠久,但是内容传播的范围有一定局限性,传播速度较慢,对受众的自主选择能力要求较高,但其对社会的影响也更为深远和长久。在当前我国大力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背景下,出版企业作为市场运作的重要主体,不可能、也不应该缺席。少儿出版作为我国出版业的中坚力量,在本世纪初开始了高速
政商伦理关系作为政治、经济、伦理等价值理念的集合体,深度反映和制约着人类文明进程。中国和英国分别作为东西方文明的代表性国家,从中西比较视域检审两者近代历史上的政商伦理关系,对于透视历史和关照当代乃至未来文明走向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中英近代都曾出现过一股重商主义思潮和实践,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引领各自国家从中世纪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任务,在这个特殊的转型时期,其政商伦理关系呈现出不同的过渡型
由于低表面张力的油类物质很容易粘附在材料表面,导致材料被污染甚至发生管道堵塞等事故。因此,迫切需要开发高效、相对廉价的疏油材料。据报道,疏油材料在自清洁、油/水分离、防生物粘附、引导油滴运动、腐蚀防护和油污清除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疏油表面通常由特殊的粗糙结构和含氟的低表面能化合物组合而成。然而涂层表面的粗糙结构通常伴随着机械稳定性差,光学清晰度低等问题。除此之外,含氟材料还可能危害环境和人类健
“柔道战略”这一名词的正式诞生迄今不过20年时间,但这并不意味柔道战略的观念和应用在过去就不存在,事实上柔道战略古已有之并得到广泛运用,只不过不曾使用现有的名词罢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论文将柔道战略界定为“相对弱者在柔道哲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以柔克刚的原理和方法来实现以弱胜强的辩证法艺术”。从本质上讲,柔道战略是一种智慧型而非力量型的斗争模式,其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是一条有助于弱者生存的途径。柔道战
介绍在工作中设计的一种翻转结构,简要介绍其部分设计内容,并对重要件进行校核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