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性伦理到整体伦理——成中英儒家伦理思想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j19939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对成中英的儒家伦理思想进行论析。首先,考察成中英对中西伦理传统的现代反思,分析其思想顺应时代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对成中英的整体伦理思想加以梳理,系统分析成中英在儒家伦理传统现代化方面所做的工作,对其主张的伦理架构进行深入剖析,突显其兼顾传统与现代、兼采中西之长的特点。最后,对成中英儒家伦理思想进行评析。一方面,分析成中英儒家伦理思想的理论特点;另一方面,简要分析成中英儒家伦理思想在人权问题、现实落实层面等方面的有待商榷之处。
其他文献
刘宗周是明末儒学的殿军,生活在风雨飘摇的明末乱世,注定对时代要有更多体悟。面对王门后学虚玄荡涤的言论和不事践履的学风,他立学以慎独为宗,-时学者呼应。本文认为慎独思
正如本文的标题一样,文章的总体写作思路是以实践思维为工具对主体间性问题进行剖析的。但是本文的关键是通过这样一个剖析的过程来发现实践思维本身的问题。实践思维问题是
现代新儒家已历经“三代四群”,每一代群体的代表人物都在继承传统儒家文化中融汇中西文化的价值观。杜维明作为第三代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对儒学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重大贡
关于民本思想的形成,先前的研究者多认为是统治者恐惧于民众的力量,因现实政治的需要而提出以民为本。本文注意到此种传统观点中天的因素的缺失,而提出天、君、民三元模式,并以此
“教育产业化”在国外有其特定的内涵与实施条件,当前我国的“教育产业化”缺乏实施条件,出现了异化现象。从教育目标与人道的层次和受教育对象与人道的广泛性而言,“教育产业化
任伯年是清末画家,作为“海派四杰”之一,他一生致力于不同题材中国画的探索和实践,并创立了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群仙祝寿图》是他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