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是关于广西博白县菱角镇客家方言的助词研究。我们采用描写与分析、共时比较、历时溯源等研究方法,探讨菱角客家方言的助词面貌和特点。论文对菱角客家方言的结构助词、体貌助词、语气助词进行全面梳理,逐个考察其出现的语法环境并分析其语法意义和功能。按照“表—里—值”的思路,从形式、意义、价值等方面作细致描写和分析。文章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菱角镇的人文地理及方言概况,就论文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体例和语料来源作出说明,同时展示广西客家方言语法研究现状。第二章主要从副词性标记、状态形容词标记、名词性标记、补语标记的角度来研究当地的结构助词。在这一部分里,我们在细致考察“嘅”、“子”、“咁”、“来/去”等标记的基础上,分析当地副词性标记、形容词性标记的连用层级;在分别论述各补语标记的特点和用法之后,揭示结果补语、程度补语、可能补语、状态补语之间的转化和分化路径。我们发现,表示可能的“得”和“倒”,表示程度的“去”,能加在某种类型的补语格式之后,将其转化成相应的可能补语或程度补语。它们具有正向转化和逆向转化两条路径。同时,这些标记还具有消歧的作用。一些有歧义的补语格式加上这些标记之后,歧义就会消失,语义就会指向单一的可能补语或程度补语。第三章主要论述体貌助词。主要分析实现体、持续体、先行体、暂行体、起始体、继续体、经历体等体标记。综合考察实现体助词“欸”、“得”、“好”、“来”,持续体助词“倒”、“紧”、“稳”以及“先”、“定”、“起身/起来”、“落去”、“过”等的语法意义和功能。另外,侧重于研究重行貌、反复貌、尝试貌等助词。在描写比较时,我们将共时历时两个维度结合起来。共时平面上,与普通话,邻近的客、粤方言作比较;历时平面上,与近代汉语语料作比较,探讨助词“得”、“来”等语法成分的来源和演变轨迹。第四章着重考察语气助词,分别介绍当地的陈述、祈使、感叹、疑问、假设等五类语气助词。陈述语气助词方面,我们主要从表肯定和表测度两个角度来分析各语气助词。疑问语气助词方面,我们分别按照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反复问来具体分析比较各助词。一些语气助词能够用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句式中,对此,我们将不避重复,将它们分别置于不同句式下讨论。第五章是结语。首先综合探讨菱角客家方言的助词系统和特点,指出菱角客家方言具有丰富的、意义较虚的修饰性成分,且常存在前后修饰性成分共现、互补呼应的现象。其次总结本文的基本结论,最后指出论文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