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性金属氧化物的缺陷调控及锂硫电池性能研究

来源 :陕西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rs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锂硫(Li-S)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2600 Wh kg-1/2800 Wh L-1),高容量(1675 mAh g-1),低成本及无环境污染的特性而被认为是非常具有发展前景的下一代电池技术。然而,Li-S电池缓慢的反应动力学及反应中间产物(多硫化物,LPS)的穿梭效应对电化学性能有很大的不利影响。基于此,提升Li-S电池性能的核心是抑制LPS穿梭效应的同时促进其高效地催化转化。与非极性的碳材料相比,金属氧化物表面的极性特征使得其对同样具有极性的LPS具有更强的吸附作用,同时也可以作为催化材料实现LPS的快速转化,从而减少LPS的穿梭。然而,金属氧化物一般具有较差的导电性,不利于提升电极反应动力学。缺陷的引入通过改变晶体结构等方式能够一定程度上提升材料的电子/离子电导率,从而提升电极反应动力学。例如,氧空位(OVs)作为金属氧化物中最常见的表面缺陷,从电子结构的角度来看,OVs可以充当活性中心促进被吸附物质的吸附及活化。OVs的电子和/或空穴捕获能力有效抑制了电荷载流子的复合,从而显著降低界面电荷转移能垒。OVs的引入还会导致电荷分布不均匀,从而在库仑力的作用下促进Li+的扩散。因此,金属氧化物中OVs的引入能够提高电子/离子转移及扩散动力学,表现出提升硫利用率及Li-S电池电化学性能的潜力。此外,对于正极侧的隔膜修饰也有利于抑制LPS穿梭,并作为二次电极进一步提高硫的利用率。总体来说,正极基体材料的设计及正极侧的隔膜改性都是为了将LPS限制在正极区域内,缓解LPS的穿梭效应及Li-S电池性能的快速衰减。基于此,本论文主要通过溶剂热技术及离子交换反应实现对于金属氧化物中缺陷的引入及调控,结合官能团修饰及合理的形貌设计构筑等,制备正极基体材料或隔膜改性材料。利用材料表征技术分析了复合材料的物相组成及形貌结构,阐明了材料的合成原理,揭示了缺陷的引入及调控机理。通过电化学测试手段,系统研究了材料电化学性能与其物相组成及形貌结构之间的构效关系,研究其对LPS的吸附及催化转化作用,进一步探索含缺陷的金属氧化物缓解LPS的穿梭、提高硫的利用率,最终提高Li-S电池的电化学性能的相关机制。(1)通过溶剂热处理实现了 MoO3纳米棒的原位还原及氧空位(OVs)引入,制备了具有一维中空结构的MoO2/还原氧化石墨烯纳米管(H-MoO2@rGO)。系统研究了反应体系对MoO3的还原作用以及中空结构的形成机理,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实现了对OVs浓度的控制,验证了在酸性条件下通过乙醇的还原作用实现了 MoO3的还原及OVs的引入。电化学测试结果显示OVs的引入及其浓度显著影响氧化钼的离子扩散及电子转移动力学。(2)含氧缺陷的H-MoO2@rGO中空管本身具有限域结构,可以直接用作Li-S电池正极基体材料。在此基础上,本章通过提高溶剂热处理过程中硫脲的剂量,得到了硫醇修饰含OVs的MoO2/rGO复合纳米管(H-S@MoO2/rGO)作为正极基体材料。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Li-S电池表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在0.1 A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500次后每循环的容量衰减为0.042%。这主要是因为硫醇及OVs的双重修饰提高了基体材料对LPS的吸附作用,同时提高了电极反应动力学,最终实现了对LPS吸附及快速催化转化的协同作用。(3)为了进一步提升对LPS的吸附及催化转化,基体材料需要暴露充分的活性位点。本章利用酸性条件下乙醇的还原作用制备了含有丰富OVs并暴露活性晶面的核壳TiO2/rGO复合材料(H-TiO2/rGO),作为正极基体材料。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Li-S电池表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和循环寿命(1 C的电流密度下1000次循环后,每循环的容量损失为0.023%)。这主要是由于H-TiO2/rGO合理的结构设计为LPS的吸附和催化转化提供了丰富的活性位点,OVs的引入提高了材料的导电性,活性晶面的暴露也进一步实现了 LPS的快速转化,提升了 LPS的转化动力学。(4)为了进一步提升基体材料对LPS穿梭的限制作用,基体材料各组分都应对LPS具有适当的吸附及催化转化作用。本章以聚吡咯纳米管(PPy)作为前驱体,通过溶剂热法与MnO片层复合并得到MnO/PPy作为基体材料。Li-S电池表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在1C的电流密度下进行1000次循环后,每循环的容量衰减为0.032%。由于MnO/PPy中各组分都表现出对LPS良好的吸附及催化转化作用。结合层级结构暴露出丰富的活性位点,最终实现了 Li-S电池电化学性能的提升。(5)为了进一步提升硫的利用率,需要对正极侧隔膜进行功能涂层修饰。本章通过化学还原法制备了一种含有氧空位的MnO2(D-MnO2)作为隔膜涂层材料。电化学测试结果(CMK3/S为正极)显示出优异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在0.2 C的电流密度下循环500次后,每循环的容量衰减为0.089%。这主要是由于MnO2对LPS具有良好的吸附作用,作为LPS催化材料提高了硫的利用率。由于缺陷能级的形成,提高了 D-MnO2的导电性及对其LPS的化学吸附能力。在物理阻挡,化学吸附及催化转化的协同作用下,实现了 Li-S电池电化学性能的提升。(6)膈膜表面涂层可能会对隔膜离子电导率产生不利影响,在此基础上,本章通过室温下简单的离子交换反应得到了 K+插层的V2O5(KVO)作为隔膜改性材料。在0.2 C的电流密度下循环320次后,每循环的容量损失仅为0.073%。这一方面是由于KVO涂层实现了对LPS的物理阻挡,化学吸附及催化转化。另一方面,KVO增大的层间距提高了其离子/电子电导率,降低了涂层对隔膜离子电导率的影响,从而降低了界面电阻并提升了电极反应动力学,保证了 Li-S电池较高的倍率性能及硫利用率。
其他文献
<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大学课程80%以上是专业课,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等重要。如何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实现学科知识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打造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效应、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为新时代高校
期刊
<正>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事关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事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重要举措。2014年,
期刊
在提出双碳目标后,国家针对能源发展和转型进行了规划布局。规划指出新型电力系统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随着大量可再生能源并网、大量电力电子器件接入,给电网稳定性和电能质量带来巨大挑战,而新型储能是战胜这一挑战的关键技术,国家和政府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激励新型储能技术创新,推动新型储能行业的发展。在国家和各省市的各类政策引导下,目前新型储能行业已经由探索发展阶段进入到商业化的快速发展时期,需要更多
期刊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小学阶段越来越注重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构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育人机制,已经成为未来小学教育体系发展的重要指导方向。但是相关研究资料表明,部分小学教育中,因受教学理念陈旧及教学模式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两者之间的交叉育人并不深刻,导致实际的育人成效不理想。为此,本研究以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诠释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分析两者协同育人的价值,提出几
目的:痔手术后疼痛是影响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充分的术后疼痛管理是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及早期口服营养、恢复正常排便的前提。本研究以加速康复理念为指导,遵循加速康复指南推荐的术后多模式镇痛原则,中西结合联合非甾体抗炎药、切口局部长效镇痛、中医穴位注射等多种镇痛方法,力求在有效减轻术后疼痛的同时节制阿片类节药物使用,从而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临床试验部分设计2组多模式长效镇痛方案及1组多模式非长效镇痛方
目的临床研究:观察逍遥散对干眼伴焦虑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实验研究:了解逍遥散对抑郁及干眼合并抑郁模型小鼠的泪液分泌、角膜荧光素钠染色、抑郁行为学影响,观察对海马区CaMKIIβ及其下游p-ATF2、Cox2、p-p38表达水平影响,探索逍遥散的作用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将2019年9月-2022年8月就诊于金华市中医医院眼科的肝郁气滞型干眼伴焦虑抑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试验组采用逍
目的:观察芪莲合剂联合靶向药物吉非替尼治疗肺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分析肺腺癌靶向治疗过程中肠道菌群的变化,及不同肠道菌群环境下靶向药物疗效的差异,探讨芪莲合剂提高EGFR-TKI疗效与肠道菌群的关系,阐释中药复方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提高EGFR-TKI疗效的作用机制。方法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设计,46例EGFR阳性突变肺腺癌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吉非替尼)、试验组(吉非替尼联合芪莲合剂),
德育是小学生的基础课程,现阶段的德育教学是以课堂理论知识教学为主,仍然运用传统教育观念展开教学,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只有将德育回归实践,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德育的魅力,才能加深对德育的认知,从而贯彻德育观念。为了切实体现教育改革理念,突出实践在德育中的重要性,本文将以“快乐小义工”活动为基础,开展小学德育活动组织研究,从而贯彻新的德育模式。
黑木耳是一种重要的药食同源的食用真菌,营养物质丰富,蛋白质、多糖含量高,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及人体必需氨基酸。先前的研究表明,黑木耳中重要生物活性成分—多糖,具有抗氧化、降血脂、提高机体免疫、抑制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但对于黑木耳多糖降血糖活性缺少系统性的研究,特别是对降血糖机理的研究不够深入。本研究以黑木耳为原料,研究黑木耳多糖的化学结构,并利用多组学角度(代谢组学、宏基因组、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系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