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南北翼晚新生代沉积物磁学特征 ——源汇关联及对长江贯通入海指示意义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am__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展长江水系形成与变迁的研究,不仅对于了解和深刻认识亚洲宏观地貌格局形成过程、气候变化、海平面升降等重大科学问题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而且可以为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洪排涝等方案制定和决策实施提供科学借鉴。对于长江演化的研究已经持续了一个世纪有余,众多地学工作者对长江的发育过程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究。然而,由于研究区域、对象、方法选取上的不同,以及各种代用指标本身存在的成因复杂性和多解性,目前在长江贯通入海方式和时间的认识上仍然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作为河流搬运碎屑物质的汇聚地之一,现代长江三角洲地区是长江入海必经之路,其地理位置决定了该地区地层沉积物物源变化和长江流域演化密不可分。以往研究区域大多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南翼地区,缺乏对北翼地区沉积物物源演化的深入探讨。同时,过去对长江三角洲晚新生代沉积物的研究注重地层物源推演,忽略了现代面上工作对比,将今论古缺乏基础资料和有力证据。长江流域面积广阔,区域内各种类型源岩均有出露,大面积峨眉山玄武岩(2.5 × 105 km2)主要分布于三峡以上的四川及云南等地区。与流域内其它岩石类型相比,峨眉山玄武岩及其风化碎屑物质磁学特征显著。三峡切穿之后,大量峨眉山玄武岩分布区碎屑物质的汇入必将导致三角洲地层沉积物磁学性质发生显著变化。因此,流域源汇沉积物磁学特征的对比研究可以用来示踪三角洲沉积物物源以及长江流域的演化过程。针对制约长江三角洲沉积物物源及其演化过程研究的因素,本研究选取长江三角洲地区南翼地区LQ11钻孔、LQ19钻孔、北翼地区(苏北盆地南缘)ZKJ39钻孔晚新生代沉积物和流域干支流表层沉积样品为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深入研究:首先,根据古地磁结果,建立长江三角洲地区可靠的年代地层框架。其次,结合粒度、TOC、有孔虫等数据资料,探讨晚新生代沉积环境演化背景下的三角洲沉积物磁学特征及其变化机制。最终,结合流域干支流表层沉积样品,开展三角洲地层沉积物与流域表层沉积物磁学特征对比研究,探究三角洲沉积物物源时空演化特征,反演流域沉积物搬运沉积过程,追溯长江流域贯通入海时限。研究结果如下:1.古地磁测试显示多数样品在经过585℃热退磁后剩磁强度已衰减到天然剩磁的10%以下,表明磁铁矿为特征剩磁主要载体。少数样品在经过585℃热退磁后剩磁强度只降低到天然剩磁的20%~30%,继续加热至680℃后剩磁强度衰减到10%以下,表明高矫顽力的赤铁矿对特征剩磁的贡献量不可忽视,以往采用的交变退磁很难得到经过充分退磁的特征剩磁。与交变退磁相比,经过热退磁处理的古地磁结果更好,磁性地层界线划分更清晰。因此,在长江三角洲晚新生代沉积物古地磁测试中,退磁方法应以热退磁为第一选择。与标准极性柱的对比结果显示,南翼地区LQ11钻孔、LQ19钻孔以及北翼ZKJ39钻孔均记录了高斯(Gauss)、松山(Matuyama)和布容(Brunhes)三个极性时。2.南翼LQ11孔地层沉积物多种磁学参数在孔深145 m处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化。χlf在下部地层总体较低且相对稳定,上部地层中χlf显著增大且呈现一定的规律性波动。χARM/χlf和χARM/SIRM值在上部地层中表现出较大幅度的下降,S-ratio总体偏高。磁学参数的变化反映了下部地层沉积物亚铁磁性矿物含量较低,磁性矿物粒径较细,赤铁矿等不完全磁性矿物相对含量较高;上部地层亚铁磁性矿物含量显著上升,磁性矿物粒度较粗,赤铁矿相对含量较低。南翼LQ19孔上下部地层沉积物磁学参数表现出与LQ11孔相似的两段式变化特征。北翼ZKJ39孔地层上各项磁学参数综合显示:在235 m处以下地层亚铁磁性矿物含量总体较低,磁性矿物粒度较细,赤铁矿相对含量较高,在235-135 m地层亚铁磁性矿物浓度显著增大,磁性矿物粒径也同时总体变粗。在地层135 m以上,沉积物粒度总体显著变细,亚铁磁性矿物含量回归低值,磁性矿物粒径再次变细。3.南翼LQ11孔、LQ19孔、北翼ZKJ39孔三个钻孔沉积物粒度与磁学参数的相关性均较差。有机质的成岩作用对钻孔沉积物磁学性质的影响不明显。沉积物中有机质较低,可能限制了地层中成岩作用的进行和沉积物中强磁性矿物的溶解。长江三角洲地层在晚更新世才开始受到海侵的广泛影响。以河流相和湖泊相为主的上新世和早更新世沉积物间的孔隙水为淡水,缺乏足够的硫酸盐供应,也可能限制了下部地层中成岩作用的进行以及胶黄铁矿等铁硫化物的形成。除粒度外,成土作用可能对北翼ZKJ39孔上部地层细颗粒沉积物磁学性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随着冰期间冰期冷暖气候的快速波动,水位高度呈现周期性的升降,进而造成氧化还原环境的快速交替变化,水铁矿在这种快速变化的沉积环境中形成大量的赤铁矿。河口地区长时间尺度上地层沉积物磁学特征的显著变化可能指示了物源的改变和流域的扩张。4.与中下游支流流域表层沉积物相比,上游地区大部分支流表层沉积物χlf明显偏高,χARM/χlf和χARM/SIRM总体偏低,S-ratio略高,反映了流域上游地区表层沉积物亚铁磁性矿物含量明显高于中下游支流,且磁性矿物粒径偏粗。长江各支流表层沉积物χlf与所在流域基岩类型呈现较好的对应关系。其中,流经上游峨眉山玄武岩分布区的雅砻江表层沉积物χlf显著高于其它支流,且对长江干流沉积物χlf贡献量最大。峨眉山玄武岩及其风化碎屑物质磁学特征显著,可以用来示踪三角洲沉积物物源以及长江流域的演化过程。5.长江三角洲钻孔下部地层沉积物和流域中下游地区表层沉积物磁学性质具有较好的相似性:亚铁磁性矿物含量较低,磁性矿物粒径较细;上部地层与上游地区表层沉积物磁学性质呈现相似的变化特征:亚铁磁性矿物含量较高,磁性矿物粒径较粗。三角洲地层高χlf沉积物的出现很可能表明长江上游地区特别是来自峨眉山玄武岩分布地区的碎屑物质已经到达河口地区,进而表明三峡的切穿和现代长江的贯通。磁性地层年代结果显示磁性特征在北翼ZKJ39孔地层发生显著变化的时间约在2.0 Ma,而南翼LQ11和LQ19孔磁性特征的变化发生在约1.2~1.0 Ma。两者在时间上的差异表明现代长江在苏北地区的入海时间不晚于第四纪早期,之后河道逐渐南移至现在位置。
其他文献
随着生产材料和生产工艺的进步,产品的寿命越来越长.因此人们转而通过退化试验中的退化数据对产品的寿命进行外推.目前为止大量的退化模型被可靠性研究学者提出和研究.但是我们发现许多显示设备,例如等离子显示屏和有机发光二极管等设备在退化过程中表现出两阶段的退化特性.因此变点问题成为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方向.针对该类型的数据我们考虑使用维纳过程进行建模,同时我们假定维纳过程中的漂移函数为关于时间的两段线性函
蝙蝠(翼手目)作为唯一具有真正飞行能力的哺乳动物,其种类在现存哺乳动物中高达20%。为适应飞行,蝙蝠进化出一系列与飞行相关的形态结构,如一对被宽大翼膜包被且特异性延长的“翅膀”、脚踝处支撑尾膜的距。与鸟类带羽毛的翅膀不同的是,蝙蝠的翼手由延长的前臂和第二到五指支撑着薄而有韧性的翼膜形成。蝙蝠近后端四个指特异性延长,而拇指(前肢第一指)和脚趾依旧是短的且长度和宽度相近。蝙蝠前肢形态的巨大改变即翼手的
本论文研究了不可压缩流动问题的三类不同方程的有限元稳定化方法。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针对不可压缩流动多区域耦合模型,考虑了与大气-海洋耦合系统具有相同数学结构的Stokes-Stokes耦合的简化形式,即具有动力学交界面条件的两个Stokes耦合问题,其交界面上施加了 Nitsche型边界条件。这类边界条件会造成理论分析中高阶积分项很难被有效控制,这是具有Nitsche型边界条件的Stok
一、背景:天然免疫系统是机体抵抗外界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而天然免疫系统对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的识别是诱导天然免疫应答,清除入侵病原体的关键步骤。病毒所携带的核酸链就是一类重要的PAMPs,可以被宿主细胞中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特异性识别并激活天
代数曲面上的叶层化是曲面上的某微分方程的解析积分曲线的集合,它是代数曲面纤维化的推广,纤维化的分类思想与方法被推广到叶层化。近年来,叶层化的极小模型理论已经建立起来了,发现了叶层化的一些双有理不变量,例如,小平维数等。利用小平维数将叶层化分为8大类。例如,小平维数为负的有两类:有理纤维化和希尔伯特模叶层化。对小平维数为0的叶层化来说,虽然我们知道存在一个分歧覆盖使得叶层化的提升具有较简单的结构,但
天然铀系衰变链中母体和子体核素的放射性不平衡特征及其衰变周期,可以用于从不同的时间尺度研究水环境中的物质循环、滞留、输送、归宿等过程,对于更好地理解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环境中母体铀含量是衡量子体不平衡程度的标准,因此,掌握水环境的铀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是使用铀系核素进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的前提条件。其中,河口海岸带环境条件复杂,使得铀的地球化学行为和输运特征发生改变。进而,
界面是当前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科学的重要研究方向。固液界面作为界面的一种,其结构与性质决定了晶体的生长、结晶成核以及表面浸润等众多现象或过程。由于实验很难直接获得固液界面的结构与动力学性质,多数关于固液界面的理论研究主要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目前,已有大量关于界面结构和动力学性质的研究,但有关移动界面伴随的缺陷俘获和动态界面结构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简单金属固化过程中的缺陷俘
地球化学学科中Sr和Nd的放射源同位素被广泛用于研究环境样品(悬浮颗粒物(SPM)和沉积物)的化学和物理侵蚀过程。在矿物和岩石的化学风化过程中,Sr同位素不按照一定的化学计量比释放。受降雨模式差异(如热带与非热带河流)的影响,Sr在河流中的通量随时间发生变化。与之不同,Nd同位素在侵蚀、搬运、成岩等地表过程中发生明确的分馏,很好地保留了其来源信息。假定Sr和Nd的来源信息在沉积物中得以保留,可以综
Ⅰ型干扰素在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病毒侵染机体时,首先会被宿主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识别,接着引发下游一系列信号分子的激活,最终导致Ⅰ型干扰素和大量炎性因子的分泌。Ⅰ型干扰素以自分泌或旁分泌的形式作用于细胞膜表面的Ⅰ型干扰素受体进而诱导数百个干扰素诱导基因(Interferon-stimulated genes,ISG
南极冰芯记录显示了晚更新世以来大气CO2浓度具有显著的冰期-间冰期周期性变化,变化幅度约为90ppm。在冰期-间冰期时间尺度下,海洋,尤其是深海,被认为对大气CO2变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驱动作用。大气CO2变化以及海洋碳循环是由海洋内部众多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为了探究各种海洋过程对过去大气CO2变化的影响机制,需要重建可靠、准确的海水理化特征,尤其是与碳循环紧密相关的海水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