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HCT基因在茎秆木质素合成中的功能分析

来源 :山东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johnt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茎秆倒伏是小麦产量提高及品质改善的重要限制因子。木质素为小麦茎秆提供刚性抗折力,主要由紫丁香基木质素(S型)、愈创木基木质素(G型)以及对羟苯基木质素(H型)三种单体构成。木质素含量及单体构成显著影响小麦茎秆抗倒伏性。羟基肉桂酰辅酶A转移酶(HCT)在木质素苯丙烷合成途径中位于对香豆酰辅酶A合成S、G型木质素单体的关键位置,决定木质素单体的碳源流向,其基因表达量改变会影响木质素单体含量及比例。小麦HCT基因在茎秆木质素合成中的功能及其与茎秆抗折力形成的关系研究尚少。因此,本试验以CRISPR-Cas9介导的TaHCT基因敲除阳性株及野生型小麦为材料,野生型选用fielder(WT),阳性株为fielder两种基因编辑材料,分别为敲除A、D两对染色体组上的基因编辑材料hct-AD及敲除A、B、D三对染色体组上的基因编辑材料hct-ABD。从表观结构、微观特征、转录水平及蛋白水平等方面,阐明小麦HCT基因下调影响茎秆木质素合成及抗折力形成的生理生化及分子机制,以期为培育抗倒稳产小麦品种及其栽培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敲除TaHCT基因对小麦茎秆抗折力的影响敲除TaHCT基因降低了小麦茎秆抗折力,不同处理的抗折力表现为WT>hct-ABD>hct-AD,不同处理下各时期、各节间的抗折力呈相同的变化趋势。从拔节期开始后第35天到55天,茎秆抗折力先增加后降低,在第40天时达到最大值。以拔节期开始第40天为例,与WT相比,hct-ABD植株的茎秆抗折力分别减少了8.63%、26.11%、30.50%、9.27%,其中第三节间降低幅度最大。由此可知,敲除TaHCT基因降低了小麦茎秆抗折力。2.敲除TaHCT基因对小麦茎秆形态指标的影响敲除TaHCT基因对小麦株高、重心高度占比、茎粗、壁厚、茎秆充实度有一定的影响。与WT相比,敲除TaHCT后突变体株高降低,重心高度占株高百分比增加。不同处理的茎粗、茎秆充实度表现为WT>hct-ABD>hct-AD,不同处理的壁厚表现为hct-ABD>WT>hct-AD,但hct-ABD第一节间的壁厚小于WT的壁厚,各时期、各节间不同处理的壁厚、充实度呈相同的变化趋势。与WT相比,hct-AD和hct-ABD植株的穗粒数分别降低了30.49%、15.46%,千粒重分别降低了21.86%、20.65%;与hct-AD相比,hct-ABD的颖壳和穗柄重量增加,茎秆占比减少。表明敲除TaHCT基因降低了小麦株高、茎粗、茎秆充实度,增加重心高度占比,最终影响茎秆抗折力。3.敲除TaHCT基因对小麦茎秆解剖结构的影响WT的小麦茎秆结构较为致密,木质部等排列紧密,细胞壁较厚,hct-AD的小麦茎秆韧皮部、木质部等结构排列松散,细胞壁较薄,大维管束面积最小。hct-ABD的植株茎秆结构排列较为紧密,与WT植株相差较小,细胞壁厚度和大维管束面积各处理表现为WT>hct-ABD>hct-AD,但小维管束数目各处理的表现与之相反,为hct-AD>hct-ABD>WT。4.敲除TaHCT基因对木质素单体积累的影响木质素是小麦茎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三种单体组成愈创木基木质素(G型)、紫丁香基木质素(S型)、对羟基苯基木质素(H型)。随着生育进程的发展,茎秆木质素的三种单体之和逐渐增加。通过对小麦茎秆木质素三种单体含量变化的分析,发现木质素三种单体在整个生长期内不断增加,且增加速率变快。突变体中S和G单体的增加幅度明显高于野生型,其增加幅度第五节间>第四节间>第三节间>第二节间>第一节间。敲除TaHCT基因降低了小麦茎秆木质素S、G单体以及三种单体之和。从拔节期开始第二节间木质素G单体和S+G单体的比例随生育进程呈增加趋势,各处理的比例表现为WT>hct-AD>hct-ABD,在第30天两种突变体类型的植株的G单体比例变化趋势一致,三个处理在第55天时各单体所占比例基本一致。通过对形态指标、木质素单体和茎秆抗折力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木质素H单体比例与抗折力呈极显著负相关(拔节期开始第35天为显著负相关)。壁厚、充实度、S单体、G单体、S+G单体比例与抗折力呈极显著正相关。5.敲除TaHCT基因对木质素合成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敲除TaHCT基因后,TaHCT表达量降低,小麦木质素合成相关酶PAL、C4H、4CL相关基因表达量降低,CCR、CAD相关基因表达量上调,与拔节期相关酶蛋白表达规律一致,成熟期各种基因表达量在不同处理下的表达量差异减小。根据GSEA,在ats00940通路中,共有98个上调DEGs和49个下调DEGs。其中有21个上调DEGs和3个下调DEGs是三个对比组共有的,hct-ABDvs WT对比组独有的基因均为下调基因,hct-ADvs WT对比组与hct-ABDvs hct-AD对比组无共有基因。有3个重要通路是三个对比组在转录组和蛋白组共有的,包括苯丙烷生物合成通路(map00940)。转录组中,黄酮类生物合成(ats00941)在三个对比组均被富集。本试验表明,敲除TaHCT改变了小麦茎秆木质素合成过程的相关酶和基因的表达,降低了S、G单体的含量,造成茎秆木质素含量减少。
其他文献
目前,生物毒素在食品中广泛存在,对人和动物的健康都引起了重大的威胁。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和质量,准确检测食品中生物毒素的含量极为关键。目前已有的检测方法主要是通过大型仪器分析法或免疫分析法完成,前者需要专业的人员、昂贵的设备和繁杂的样品预处理过程,后者主要依赖于单克隆抗体且需要标记,制备成本较高,限制了这些技术的实际应用。因此开发出一种操作简捷、成本低、稳定性好、灵敏度高的新型检测技术尤为重要。光子晶
学位
病原真菌感染是导致桃果实采后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控制采后桃果实真菌性病害极为重要。1-辛烯-3-醇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菌以及部分植物的挥发性化合物,可参与生物体之间的信号传递,已被列入食品添加剂,但是关于其在果蔬采后病害控制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以桃果实为试验材料,采用1-辛烯-3-醇熏蒸处理的方法,从体外抑菌机理以及诱导果实抗性两方面,探究其对采后桃果实主要真菌性
学位
糙米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经常食用糙米不仅可以减少人体氧化损伤,还可以降低患慢性疾病的风险。碾减率(degree of milling,DOM)是影响大米品质的重要因素。目前,关于稻米酚类物质抗氧化能力和抗增殖作用的研究大部分都是从生米原料中提取成分后进行相关指标测定。然而在现实中大米需要被熟制后食用,从生理角度来看,需要考虑消化过程对酚类物质的影响以及消化液中酚类物质与其他营养成分之间的协同效应,
学位
淀粉是人类膳食中重要的能量来源,淀粉与脂质形成的复合物被称为RS5型抗性淀粉,可有效调节餐后血糖反应。超声作为一种绿色、高效的淀粉改性技术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课题以豌豆淀粉(PSt)为原料,分别探究了超声处理振幅和时间对PSt及糊化PSt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超声处理辅助制备了淀粉-脂质复合物,通过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拉曼光谱、热重分析(TGA)、差示扫描
学位
面团的流变学特性是指面团中分子间相互作用形成的三维网络结构使面团具有粘弹性和流动性。面团的流变特性对面团的加工工艺和成品的品质有重要影响。碱和油作为面团中常见的两种添加成分,对面团的流变学特性会产生显著影响。碱面团中主要添加的碱盐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但钠盐的摄入过多是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和肾功能损害的原因之一。而油脂的加入则会导致面团的稳定性下降,对成品或者半成品面制品的运输和销售产生不利的影响。因
学位
作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硝基多环芳烃(N-PAHs)已经在各种类型的食品(肉制品、咖啡、水)和生活环境(土壤、PM2.5)样品中被检测出来;作为可治疗新型冠状肺炎药物的磷酸氯喹(CQ)也广泛存在于各种水体中,他们都具备高毒性、持久性和生物累积性的特征,会在生物体内长期富集或产生耐药性细菌,通过食物链的传播,最终将威胁人体健康。这些污染物所存在的实际样品的类型多种多样,基质都十分复杂。痕量的硝基多环芳
学位
不同小麦品种间籽粒产量和氮素内在利用效率存在显著的差异,明确高产氮高效兼备耐低氮特性的小麦品种的产量构成及氮素积累转运特征,可为高产氮高效型和耐低氮型冬小麦品种的选用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基于此,于2019-2020年和2020-2021年连续两个小麦生长季,在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镇东武村试验田进行大田试验,选用30个黄淮海地区主推的冬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正常施氮(N240)水平,根据各品种籽粒
学位
小麦对不同形态氮素的吸收同化与积累转运存在差异,供应适宜形态的氮素可以提高籽粒氮素积累,优化籽粒蛋白组分,改善小麦品质。本试验于2019-2020年和2020-2021年两个小麦生长季在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边院镇东坡村试验田进行,选用中筋型小麦品种济麦22(JM22)和强筋型小麦品种济麦44(JM44)为供试材料,设置不施氮(CK)、酰胺态氮(U)、铵态氮(A)、硝态氮(N)、酰胺态氮和铵态氮1∶1
学位
为明确节水补灌条件下中穗型和大穗型小麦品种分蘖发生和成穗机理、不同茎蘖产量形成的光合生理机制,于2019-2020和2020-2021小麦生长季,分别在山东省泰安市山东农业大学实验农场和山东农业大学汶阳田现代农业产业园进行大田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品种,分别为中穗型品种济麦22(J22)和大穗型品种山农23(S23);副区为补灌水平,分别为全生育期不灌水(W0)、节水补灌(W70,播种期、拔节
学位
小黑麦是由小麦和黑麦属间杂交经染色体加倍而成的一个新物种,兼具了小麦籽粒品质好、高产和黑麦抗病耐逆的特点。同时小黑麦分蘖众多、茎叶生长旺盛、生物产量高,其适应性广、耐盐碱能力和抗寒性突出,能将冬闲田充分利用,特别是在冬春枯草季节可为牛羊提供优质青贮饲料。因此,饲用小黑麦已经成为禾本科中优质饲草作物之一而被广泛种植和推广。本研究对28份六倍体小黑麦的田间生长发育动态、生物产量及耐盐特性进行了鉴定,同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