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效应交通流建模及其数值分析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_666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通流理论是研究道路上交通流运行规律的理论,它运用数学和物理学的有关知识来描述和刻画交通流的特征。本文主要研究和改进了交通流的车辆跟驰模型和连续交通流格子模型,提出了全广义最优速度模型、混合最优速度模型、广义最优格子交通流模型和后视效应最优格子交通流模型,运用线性理论讨论了在不同模型下的均匀交通流的稳定性,对全广义最优速度模型和广义最优格子交通流模型运用非线性方法进行分析,求得了系统的非线性解。其主要的创新点如下: 全广义最优速度模型综合了当前车辆前方所有的效应,包括交互效应,相对速度效应等,提出的一个综合性的模型。在加速和减速过程的数值模拟中,消除了其它模型存在的明显缺陷,使得跟随车辆加速至平稳速度时的振荡幅度最小,而且完全消除了已有模型在减速至零时的负速度现象,使得现有模型描述交通流现象更加贴近现实;用线性稳定性理论分析模型,得到了系统的稳定性、亚稳定性和不稳定性条件;在非线性分析中,得到了改进的Kdv(Koneweg-deVries)方程,并求出了临界点附近的纽结-反纽结孤立子解,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 混合最优速度模型是考虑后视效应的车辆跟驰模型,它把后面车辆对当前车的作用引进到模型中,跟以往模型作了比较,发现引入后视效应可以有效提高系统的稳定性,本文中的模型改进了已有模型在线性分析中的一个不足,使得模型更加符合实际宏观交通流的要求。该模型还做了详细的数值模拟,不仅得到了交通密度波,车头距曲线,而且得到了交通流的流量.密度的基本原理图,磁滞回环等,全面证明了引入后视效应的模型描述的交通流具有与以前模型类似的特性,并且优于以往模型。 广义最优交通流量格子模型是在扩展Nagatani模型的基础上,改进前人模型的不足,用格子之间总的交互效应取代加权平均密度作为最优交通流量函数的变量,本模型描述的交通流对拥挤的抑制作用要大于以前模型描述的交通流。 后视效应格子交通流量模型是在前视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后视效应,使得系统的稳定性得到明显提高,同时,引入相邻格子之间的相对流量效应,进一步提高了系统对交通拥挤的抑制作用。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煤矿事故频繁发生,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现有的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已经无法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于煤矿安全监测,将有效地提高煤矿安全
压缩传感理论是近些年来新提出的采样理论,一经提出,就由于其突破了传统Nyquist采样定律,而引起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并且被成功应用到无线通讯、医学领域成像、地球
识别周围环境的可通行性是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的关键问题,不仅需要识别前方的可通行区域,也要对其它方向的可通行区域做出判别。本文结合双目视觉系统的视差信息和全向视觉系
自主车辆是未来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交通、便利出行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自主驾驶的基础是精准的环境感知,尤其面对复杂的城市环境,准确的检测与跟踪其
视觉检测与识别技术已经逐渐深入到工业的各个领域中,特别是在工业流水线上的视觉检测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制造业的自动化水平。液晶数字表以其特有的优势逐渐应用到如汽车行驶
近几十年来,数据库技术和海量存储器等硬件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收集数据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面对信息时代海量数据的出现,如何有效地利用大量的原始数据分析现状以预测未
本文的作者主要是依托北方工业大学现场总线技术及自动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的NCS(网络化控制系统)平台,设计了一个基于网际组态软件WebAccess的水位远程监控系统。该系统采用
在智能交通系统中,对运动车辆实现无人监控是当今研究的热点问题,它涉及到计算机视觉、信息采集、视频图像处理等各方面的技术。运动车辆的有效检测和准确跟踪是现代智能交通
本文描述了一个基于机载视频和IMU(惯性测量系统)可以实现自主悬浮飞行的四螺旋桨直升飞机的建模和控制方法。四螺旋桨直升飞机的空中动态飞行模型是基于作用于其的力学和力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已经深深地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并成为了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信息发布、扩散、互动和搜索功能的网络应用,如微博、博客、QQ、微信和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