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试行到90年代建立统账结合制度以来,取得了良好的发展。然而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对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极大的挑战。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基金收入与支出及累计结余都保持稳步增长,但支出的增长速度有快于收入增长速度的趋势,并且由于各地区经济状况及人口因素的不同,各地的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状况也存在较大差距。在剔除财政对养老保险的补贴后,已有部分省份出现收不抵支的状况,基金的可持续运营压力大。本文在对养老保险相关理论基础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收支问题的因果关系图及流程图,在一定的假设基础上模拟了2011—2050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账户规模的变化情况。同时考察了养老保险的制度因素:养老保险缴费率、养老金替代率、制度覆盖面及退休年龄调整的情况下养老保险规模的变化情况。模拟预测结果显示,若维持现的制度参数不变,在2043年前后,基本养老金将会出现年度收支缺口,后期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基金缺口越来越大。覆盖率的提高能显著改善当期的基金收支状况,但也会带来后期的支付压力。待遇水平的下降有利于制度的可持续性,但对保障职工退休后的生活产生不利的影响。延迟退休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但并不能解决基金收不抵支的困境。若待遇水平提高到合适水平,且制度覆盖范围及退休年龄的调缓慢增加时,能保持基金结余较长的增长期。对于制度因素调整的效果而言,在考虑基金投资收益的情况下,快速调整的政策效果要优于缓慢调整。通过比较基金年度收支与累计结余可以发现,基金投资收益水平的提高对于制度的可持续运营至关重要。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提出了降低养老保险缴费率,合理调整退休年龄,完善养老金计发办法及拓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增强收益率以增强其保值增值能力的措施,以促进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