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云小说中的“饥饿”书写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luan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震云的小说创作都与“嘴”有关,表现为“吃”和“说”,两者都呈现为匮乏状态。前者为物质的饥饿,人没有足够的食物可吃。后者为精神的饥饿,人在不停地说,反而使心灵陷入深重的孤独。本文的第一章着重阐发饥饿书写的生成背景,这包括作家成长与生活经历,与新时期以来饥饿书写的作品比较及当今人的生存境遇来说明刘震云创作的独特性。第二章则关注双重饥饿书写,包括物质饥饿和精神饥饿两部分。物质饥饿表现为围绕食物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有通过食物进行的人性考量,也有食物与权力的共谋,更有因食物的严重短缺造成的人性异化。精神饥饿表现为人在高科技中沉沦,成为其压迫与奴役的工具;人在媒介话语的控制中不能自拔,被甩离了正常的生活轨道;所谓后现代话语的软弱与荒谬;人活着所依靠的“说得着”。同时反讽手法的运用,使刘震云在众多当代作家中独具一格、技高一筹。第三章则阐释饥饿书写的意义,从而阐明作家的悲悯情怀。在历史中,饥饿不仅仅是客观存在,同时上升为“饥饿感”“永恒饥饿”并成为了集体无意识,决定着民族个性、民族情感。作家将这一切归结为权力机制的压迫。在其作品中突出了统治者的暴虐和农民的“草民”心态,展现历史生活的残暴恶毒,进一步揭示了人自身的奴性以及这种奴性的精神根源,使得对历史的批判上升到文化的批判。同时由于外在权力压迫机制与内在人性的胶着,使得历史呈现出循环的态势,从而阐明了进步史观的虚妄性。刘震云通过“说话”的方式,以老辣的笔法进入底层人的心灵世界与精神生活,能充分理解并揭示出这种日常看似无意义的语言系统对他们生活的独特价值,展示出作家的悲悯情怀。他绝望的背后依旧有温暖姥娘的存在,但姥娘也不过是他心灵深处符号性的存在,刘震云终究会陷入对历史与现实、城市与故乡双重的绝望与虚无中。
其他文献
楹联又称楹贴,是由两句字数、停顿完全相同,内容相关,词性相近同,平仄协调的文字组成的文学样式。徽州地处崇山峻岭的山陵地带,山水奇秀。徽州文化兴起于南宋时期,到了明清时
宋诗中亲子诗是指专门写给自己子女的或者以表现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及日常生活情景为内容的诗歌。同时由于宋代社会之下男女受教育的内容、水平不同,导致宋人亲子诗以父亲
目的:为天南星的合理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综述法,阐述国内外近年来对天南星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炮制工艺研究的进展。结果:天南星化学成分复杂,主要包
<正>青海玉树"4·14"强地震发生后,武警青海省总队坚决执行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武警党委决策指示,视灾情如命令,第一时间派出3000余名官兵全力投入战斗。在执行这场全
原型是一种典型的或重复出现的意象,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体现了人类的集体无意识,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茅盾是一位对世界神话广泛涉猎并深入研读的作家,他在小说创作过程中
文学地理学是将文学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学科,我国对于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始于春秋时期,“文学地理”一词也是由我国的梁启超先生首次提出的。古诗词作
一、概论:韶关市的蚕桑生产历史悠久,据史书《汉书,地理》记载,汉武帝鼎元年(公元前116年),连州的女子已进行“桑蚕织绩”和“采桑饲蚕”的种桑、养蚕、丝织的生产活动了。解
余怀的《板桥杂记》作为记述晚明“一代之兴衰、千秋之感慨所系”的传统文言杂记小品自刊梓之日起便受到读者的喜爱和关注。三百年以迄今日,学界对《板桥杂记》及余怀的研究
云计算资源调度是云计算中一个关键且复杂的调度问题,需要考虑众多的因素.为减少任务完成时间,本文提出了一种云资源调度粒子群改进算法.首先,本文在惯性权重线性递减的基础
自1975年步入文坛以来,郭雪波始终保持着持续的创作热情,创作了《大漠狼孩》、《沙狐》、《大漠魂》、《青旗·嘎达梅林》等作品,获得国内外诸多奖项,较为引人注目。他立足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