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中,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受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和地质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挖填方工程规模巨大。在多山地区公路建设中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挖方弃料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中,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受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和地质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挖填方工程规模巨大。在多山地区公路建设中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挖方弃料作为路基填筑材料被广泛采用。而将易崩解、易软化且水敏性强的水敏性软岩作为路基填料时,其工程特性的演变及长期稳定性问题的研究尚未引起重视,由此带来的设计理论和施工技术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依托新平县大开门至戛洒高速公路工程(大戛高速),采用室内试验、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对沿线广布的三叠系、侏罗系砂泥岩、泥岩等多种水敏性软岩,开展了干湿循环条件下的工程性能试验、路基长期稳定性评价及控制措施等方面的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大戛高速试验段属于山麓斜坡松散沉积物堆积区,为中山缓坡地带,坡度16~23°;通过现场勘察和矿物成分分析发现此类紫红色泥块状水敏性软岩主要由黏土矿物和长英质颗粒组成,弱胶结的黏土矿物含量高达57.4%,故其表现出易崩解、易软化及水敏性强的工程特性。2、干湿循环作用的本质是破坏了水敏性软岩的颗粒结构,与初始状态相比,干湿循环作用增强了水敏性软岩的粘聚力c,增幅为66.7%,但减小了其内摩擦角φ,降幅为62.5%,总体上仍弱化了水敏性软岩填料;同时试验结果表明,抗剪强度的衰减集中于前6次干湿循环,降幅占比86.6%,之后趋于稳定。3、基于Fredlund&Xing模型建立了降雨入渗作用下的水敏性软岩高填方路基渗流模型,采用Seep/W数值模型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计算结果表明:受降雨入渗的影响,路基土体内部的孔隙水压力由负变正,基质吸力逐渐丧失,路基稳定性系数不断减小;路基不同位置的概化湿润峰深度不同,坡脚、中部浅层、中部深层和坡顶处的概化湿润峰深度分别为5m、8m、10m、12m。4、基于Green-Ampt入渗模型建立了考虑湿润峰折减区的水敏性软岩高填方路基渗流模型。研究表明:仅考虑降雨入渗作用时最小稳定性系数为1.99,当考虑降雨入渗和干湿循环共同作用时最小稳定性系数为0.92,路基失稳;稳定性系数的衰减集中于前9期干湿循环,降幅占比92.1%,之后趋于稳定。5、基于水敏性软岩高填方路基长期稳定性模型分析研究了上覆荷载、竖向间距及铺设长度等因素对土工格栅加筋层的控制效果受到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受上覆荷载的影响中部浅层滑动面的加固效果最显著;当竖向间隔2m、铺设长度8m时路基稳定性提升显著,且工程造价较低。
其他文献
随着城市居民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加,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越来越严重。在现有的交叉口信号控制系统中,车辆驾驶员通过观察信号灯的变化进入并通过交叉口,存在控制指令执行滞后的问题。此外,随着车流量的增加,交叉口区域内的车辆冲突也会大大增加,容易导致车辆碰撞、车流形成死锁。本文通过对车-车,车-人冲突的识别和消解来实现车辆的避碰,分别采用信号灯控制和指示灯控制两种策略来避免交叉口中冲突和死锁的发生,并利用赋色P
桥梁结构在公路基础建设中应用广泛,如果桥梁结构发生损伤不能及时识别而造成事故,将会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不好的社会影响。因此,对于桥梁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
高青地区位于东营凹陷西南缘,东邻博兴生油洼陷,具备良好的油源条件,近几年的钻探结果证实,中生界不整合对油气的控制作用很明显。但是目前,关于济阳坳陷不整合的研究主要集
位移是反映结构性能和安全的重要指标。大型结构动态位移监测中仍存在较多困难。近二十年来,摄像测量以其非接触、远距离、全场等优点,已经成为了位移测量中一种热门的测量方
煤炭一直是我国的主要能源,每年要消耗大量的煤炭,而燃煤产生的Hg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致力于烟气脱汞的研究。烟气脱汞技术的关键是吸
察尔汗盐湖无机盐资源储量丰富,但资源开采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如重视开发钾资源而忽视其它无机盐资源,造成产品单一,资源浪费严重。由于氯化钾不适用于盐碱地和忌氯作物,使
四川盆地雷口坡组历经50余年的勘探发现了多个气藏和含气构造,但其储层分布和成藏规律复杂,天然气来源尚不明确,需进一步研究。本论文以川西北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为研究对象,结合前人成果,对雷口坡组野外露头和岩心样品进行岩石学、沉积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分析雷口坡组沉积相和生烃潜力。根据野外露头剖面实测、岩心观察及室内综合分析认为川西北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发育有3种沉积相:局限台地相、蒸发台地相和开阔台地相,
香椿(Toona sinensis)楝科(Meliaceae)香椿属(Toona(End1.)Roem)植物,是原产我国的重要经济树种,具有食用、药用、材用等多种利用价值。本文以五年生矮化香椿为研究对象,采取了谷壳覆盖、木屑覆盖、稻草覆盖三种地表覆盖措施,无覆盖做对照组,通过观测香椿萌芽及生长状况,测定椿芽营养成分、叶片光合参数、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等指标,系统地分析了多项指标的差异,综合评价不同覆盖
注水开发技术是我国油田开发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提高原油产量、采油速度和采收率的方法,是通过注入水保持或恢复油层压力驱使原油流动被采出的过程。在水驱油过程中,注入水、原油、储层以及水带入的物质会产生相互作用,从而引起原油组分的变化。为了揭示注水开发过程中原油组分的地球化学响应及其蚀变机制,利用内标法对比分析不同注水开发时期的曲堤油田12 口井井口原油,研究原油饱和烃、芳烃化合物含量及其参数的动态变化特征
新疆地处季节性冻土区,由于常年干旱缺水,修建了诸多用于灌区和水电站发电的引水渠道。这些渠道中有一类冬季输水渠道,此种渠道在冬季继续为电站或城市供水。受渠内水影响,此类渠道基土含水率一般高于冬季停水渠道,因此,冻胀破坏也比冬季停水渠道更为剧烈。本文在阅读与分析大量国内外文献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冬季输水渠道冻胀机理、破坏特征、防护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包括以下几点:(1)依据有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