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人主义被认为是一种具有道德性、政治性和社会性的哲学,通常表现为追求“个人独立”或是“自我独立”,而大部分个人主义者在处理他人或社会的关系上常以自己为中心,所以导致有个人主义倾向的问题。个人主义在西方的发展有很长的历史,而康德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康德强调理性,用他的绝对理性与上帝做斗争,反对以神为中心,反对以宗教控制社会,强调人才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目的。在康德看来,人的自由是一种纯粹真理,或者说是一种绝对的道德真理,它的获得不能凭借任何经验,只能从纯粹理性中获得,而纯粹理性在康德认为是每一个人具有的先天理性,所以他强调人才是世界的中心,是世界上最宝贵的创造物。康德的道德哲学无疑具有历史进步意义,但康德道德哲学中隐含着认识论个人主义倾向,而个人主义认识论又为道德个人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后者则是破坏社会凝聚力的腐蚀剂之一。因此,揭示康德道德哲学中的个人主义认识论,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伴随着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个人主义也复兴起来,康德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个人主义的影响。个人主义主张个人是社会的终极目的,康德反对将人作为手段,主张将人作为目的;个人主义主张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康德主张自己为自己立法。康德的父母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基督教伦理同样不可避免地在康德身上打下烙印,康德不过是要用理性取代上帝而己。康德道德认识论个人主义表现为将人看作是脱离社会和集体抽象的个人,无视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把道德看作是抽象的理性人自己为自己的立法,无视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的特点。康德从理性个人出发所建构的义务论,脱离了社会和集体,将人类大部分价值排除在道德价值之外。康德的义务论由于远离了社会和集体,因而也就无法解决现实社会中复杂的道德冲突问题。为此,我们必须超越康德的伦理理论,特别是要超越其道德认识论中的个人主义倾向。西方社会经历了一个由整体主义到个人主义演化的过程,个人主义对于推动西方文明的现代化功不可没。但西方个人主义泛滥的结果是个人的物质权利和利益权利成为了整个社会追求的目标,与之相伴随的则是集体主义价值的缺失和对精神文化建设的忽视,社会危机也随之而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个人主义开始抬头,甚至有泛滥之势。我国是一个传统的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又是一个市场经济不发达的社会,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集体主义的优势,防止个人主义泛滥,避免西方社会个人主义泛滥所带来的负面效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多元集体主义恰恰可以弥补其缺失,多元集体主义就是在结合了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中产生出的一套符合推进道德体系建立的理论及方法,它能够推进道德体系构建进程,防止个人主义泛滥,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够更好的指导当代道德体系的建立,促进全社会的和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