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双关语理解的神经心理机制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jf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关语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广泛应用于广告语、报刊标题和文学作品中,相关研究也大量存在。然而,过往研究多将双关语视作一种语言修辞手段,相应工作主要聚焦在双关语的结构特点、分类及其语用效果等方面,而对于双关语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则鲜见于文献中。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不断发展,以George Lakoff,Mark Turner等为代表人物的“认知革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一些学者开始重新审视被长期视作语言游戏的非字面语言现象,如隐喻、反语、习语、双关语等,并由此产生了大量研究成果,极大推动了学界对于语言加工的神经心理机制的认识。相较其它非字面语言,双关语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现有研究成果表明,该语言现象对于揭示大脑的语言加工机制具有极大潜力。Coulson&Severens(2007)利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 related potential;ERP)技术,针对双关语加工过程中的左、右脑不对称性,进行了开创性研究。该研究显示,在双关语加工的词义提取阶段,大脑左半球优势依然显著。随后,也有学者们借助认知神经科学的其它研究方法,如眼动追踪(eye-tacking)、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等先进技术手段,对双关语的大脑认知加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进一步揭示了右脑在该过程中,尤其是后期的语义整合阶段发挥的重要作用。尽管如此,当前双关语认知神经机制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尚未形成定论,如双关语双重词义的通达顺序,双关语幽默体验的神经回路等。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索双关语加工的认知神经机制。一方面,相关研究可以加深学界对于双关语加工过程的本体认识;另一方面,此类研究也可为揭示大脑的思维过程,尤其是多种语义共存、工作记忆、思维灵活性等问题,提供更多启示。此外,现有的双关语神经心理机制研究,几乎全部以英语为研究对象,相应的汉语研究十分欠缺。到目前为止,仅有两篇硕士论文采用了与Coulson&Severens(2007)相似的实验范式,对汉语双关语的词义通达进行了研究。这两项研究基本支持Coulson&Severens(2007)关于英语双关语的研究,反映了双关语认知加工的跨语言共性;遗憾的是,这两项研究并未结合汉语自身的特点,对双关语的幽默体验过程进行剖析。我们相信,进一步探索汉语双关语加工的神经机制,既可检验前期跨语言研究的信度,同时也可观察双关语加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语言特异性。结合现有文献中的不足,本研究设定三个研究目标。目标1:进一步厘清双关语加工的动态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具体而言,这一过程应包括双关语双重词义的提取阶段、语义整合阶段以及随后的幽默体验阶段。当前研究多集中在第一阶段,而对于词义提取之后的两个阶段,当前研究则鲜有涉及。即便是关于词义的提取问题上,现有的研究结果仍有分歧。有的研究支持等级突显假说(graded salience hypothesis),认为两个相关词义中,更为突显的词义会最先激活,即两个词义是顺次提取的;而也有研究支持直接通达模型(direct access model),认为由于双关语境同时支持两个词义,因此二者同时通达。鉴于此,本研究试图通过三项实验,对双关语理解的不同阶段特点作进一步探索。目标2:调查双关语理解所涉及的神经网络,并初步定位该过程涉及到的关键脑区。现有研究表明,大脑左半球显著参与了双关语双重词义的提取;且有初步证据表明,右脑在整合阶段也参与到该过程。因此,大脑左、右半球的协同,也是本研究关注的重点。此外,双关语之所以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关键在于其产生的幽默效果;遗憾的是,当前几乎没有任何研究,对该过程得以实现的神经网络进行过探讨,因此本研究也试图弥补该研究空白。目标3:从神经心理视角,提出双关语理解的动态加工模型。现有文献中,仅有Mchugh&Buchanan(2016)提出的M.PHIL模型;但由于该模型建立在行为数据,而非神经生理数据的基础上,该模型只描述了大脑在加工双关语时,左、右半球可能的协同方式,而并未解释该过程是如何在特定脑区实现的。如,大脑是如何在双关语形成的两个命题间进行转换的,以及双关语的幽默体验是如何产生的。因此,本研究拟在三项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更为完善的双关语理解加工的神经心理模型。为了完成上述目标,本研究将目标1、2转化为以下三个研究问题,并在3个不同章节分别进行探讨:研究问题1:双关语词汇层面的语义通达是如何实现的?(第三章)研究问题2:上下文语境是如何制约双关语幽默体验的?(第四章)研究问题3:双关语动态认知加工的涉及哪些关键脑区?(第五章)在回答上述三个研究问题的基础之上,即在完成前两个研究目标之后,本研究拟提出双关语理解加工的神经心理模型,从而实现研究目标3。本研究的双关语工作定义为:双关语是利用具有相同语音或词形表征的词语,同时激活两种语义的一种幽默修辞手段。根据双关语依赖的感知模态(modality),将双关语划分为“谐音双关语”和“同形双关语”,而将承载双重语义的歧义词称作“双关词”。如无特别说明,“语境”在本研究中均指上下文语境(linguistic context)。本研究采用Hill(1991)提出的双关语三原则作为分析框架,即从双关词、双关语境和诱发因素??触机(trigger)三个角度来调查汉语双关语加工涉及的语言因素。同时,本研究也采用Giora(2003)提出的等级突显假说作为理论框架,对双关语加工的动态过程进行解释。所谓突显度,是一个与词义的使用频率、熟悉度、规约度、典型性等因素正相关的综合指标。根据该假说,词汇语义的通达受到不同词义的突显度制约,突显程度越高的词义越早通达,而突显程度越低的词义越晚通达。该假说并不否认语境在词义通达过程中的作用,但同时认为,语境的作用依赖于自上而下的预测机制,因此与自下而上的语义通达过程是平行进行的。实验1主要回答第一个研究问题。实验采用文字版视觉情境范式(printed-word visual world paradigm),重点调查“突显度”这一指标能否预测被试的眼动模式。在该范式中,被试在聆听句子的同时,观看屏幕上出现的四个词语。基于拼音文字的研究表明,当被试听到关键词时(如,“grape”),相对于屏幕上出现的无关词(如,“umbrella”),被试更倾向注视语音竞争词(如,“grill”),而对语义竞争词(如,“apple”)的注视并没有显著性差异。Shen等人(2016)采用该范式研究了汉语听力理解的动态过程,他们发现,被试对于语义竞争词的注视显著高于无关词,表明该范式能实时地探测到大脑中汉语语义信息的激活状态。这一发现,为研究汉语双关语在词汇层面的语义通达过程,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实验1设计了两组材料。一组采用与Shen等人(2016)类似的非双关语材料,以验证该范式的可靠性,另一组采用双关语材料。非双关语材料结果显示,被试在听力关键词完全出现后,被试对于语义竞争词的注视显著高于无关词,即语义效应。这一结果验证了,通过文字版视觉情境范式来实时探测汉语语义信息加工的可靠性。在双关语材料中,双关句以录音形式呈现(如,“中意牌空调,您终身无汗的选择。”),而四个探测词以视觉形式呈现,包括与双关语突显义、非突显义分别相关的两个语义竞争词(如,“后悔”,“凉爽”),一个语音竞争词(如,“焊接”)和一个无关词(如,“胳膊”)。为了确定双关词的不同词义的突显度,在眼动实验前,我们进行了跨通道的语义启动实验。实验中,首先语音呈现启动词(如,“无汗”),再视觉呈现探测词(如,“后悔/凉爽”)。根据反应时结果,将启动效应更大的探测词定义为双关词的突显义,另一个则定义为非突显义。双关语材料结果显示,被试在完整听到双关词之后的200毫秒内,更倾向于注视到突显义相关的语义竞争词,而随后对于两种语义竞争词的注视会逐渐趋同。这一结果符合Giora(2003)提出的等级突显假说。该理论认为,在接受到某一词汇刺激时,其突显义会最先激活,随后是其它非突显义,且这一过程不受语境的影响。而该结果不符合直接通达模型的预测,该模型认为,由于双关语境同时支持双关词的两种词义,因此两种词义应当同时通达。实验1的结果表明,双关词不同词义的语义突显度,决定了两种词义的通达顺序,即突显度更高的词义会更早得到通达。实验2主要解决第二个研究问题。实验将句子阅读与眼动追踪技术相结合,重点考察上下文语境与双关语幽默体验的关系。实验材料包括三类句子:控制句陈氏男科医院,您的难题我们解决。谐音双关句陈氏男科医院,您的男题我们解决。谐音错误句陈氏牙科医院,您的男题我们解决。其中谐音双关句与控制句仅在谐音词的第一个汉字上不同(如“男题-难题”),最大限度减少了实验材料本身带来的差异。为了确定两个谐音词的突显程度(语音-词形的关联强度),我们招募了一批被试完成“按拼音写汉字”任务,并将超过80%被试写出的谐音词定义为突显谐音词。评定结果显示,控制句中的谐音词突显程度显著更高。在谐音错误句中,我们仅将双关句语境中的关键名词(如,“男科”)替换为与非突显谐音词无关的名词(如,“牙科”)。实验中,被试正常阅读屏幕上的句子,随后对该句子的幽默程度进行Likert 5点量表评分,并有25%的机率需要回答一个“是/否”的判断问题,以督促被试认真理解句子的内容。实验结果表明,被试对控制句(呈现突显谐音词,如“难题”)的幽默度评分显著低于谐音双关句(呈现非突显谐音词,如“男题”)。这一结果说明,在谐音双关语利用到的两个的谐音词中,视觉呈现非突显的谐音词(如,“男题”)更可能实现双关语效果。这一结果符合Giora(2007)提出的最佳新颖性假说(optimal innovation hypothesis)。该假说认为,新颖性高,且能使人联想到突显词义的语言表达,可产生更大的幽默效果。幽默评定结果同时表明,双关语境中关键名词和非突显谐音词的语义相关度(如“男科-男题”)与谐音双关句的幽默程度显著正相关,即语境中的关键名词越支持非突显谐音词,相应的幽默度评分越高。实验结果进一步显示,谐音错误句的幽默度评分也显著高于控制句,表明被试可能通过共享的语音信息,提取了突显谐音词的词义(如,“男题-/nan2ti2/-难题”),从而推导出谐音错误句可能的含义,而该过程可能激活了谐音双关语理解的某些机制,使得被试对这类句子的幽默度评分也更高。这一推测也得到了眼动数据中回视、总注视时间的支持。当前结果与Jared等人(2017)的英语研究不同,在他们的实验中,谐音错误句与控制句的幽默度评分并无显著性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反映了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字系统上的差异。具体而言,英语文字的词形-语音联系更加紧密,而汉语文字的词形-语义联系更加紧密。因此,在阅读英语谐音错误句时,被试更可能忽略谐音错误词,而将其误认成相应的突显谐音词,从而导致两种句子相似的幽默度评分;然而,谐音词的词形差异在汉语中通常十分明显,被试很难将其混淆,因此两者的幽默度评分差异明显。实验2的结果表明,在语音表征相同的两个谐音词中,视觉呈现非突显谐音词更能产生双关语幽默效果,这一发现再次验证了突显性的认知优势:突显的谐音词即便不出现,也更有可能通过语音信息得到通达。实验3主要回答第三个研究问题。实验采用快速序列视觉呈现范式(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结合事件相关电位技术,重点调查双关语语义提取以及双关幽默体验的关键脑区。为了更加全面地考察汉语双关语,实验材料共包括谐音双关条件(实验2中的三类句子进行适当修改)和同形双关条件(控制句和同形双关句)两组实验条件。实验中,句子前半句一次性呈现,后半句逐词呈现,实验任务与实验2相同。两类实验条件如下所示:谐音双关条件控制句陈氏男科医院,我们解决您的难题。谐音双关句陈氏男科医院,我们解决您的男题。谐音错误句陈氏牙科医院,我们解决您的男题。同形双关条件控制句华达文具,祝您快速高升。同形双关句华达电梯,祝您快速高升。谐音双关条件的结果表明,双关句中的非突显谐音词(如,“男题”),相较控制句中的突显谐音词(如,“难题”)引起了更大的N400波幅,表明加工难度更大。这一结果可能同时反映了突显谐音词的词频和整词加工优势。此外,相较双关语境,非突显谐音词在谐音错误句语境中,引成了更大的N400波幅,表明双关语境降低了非突显谐音词的加工难度,即双关语境对于双关词的加工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本实验的另一个重要发现是,两类双关语在双关词呈现600-900毫秒后,都引起了比各自控制句更大的晚期正成分(late positive complex,LPC)。有趣的是,谐音错误句中的LPC没有显著大于控制句。过往关于LPC的研究表明,该成分可能与工作记忆的更新有关。因此,LPC的增大可能反映了被试在理解双关语时,由于需要在两个不同命题间进行转换,从而导致了工作记忆的更新。sLORETA脑溯源定位分析的结果显示,与控制句相比,加工谐音双关句与同形双关句时,脑区激活的最大差异都出现在额上回额上回(superior frontal gyrus)区域。现有的脑成像研究表明,额上回在任务转换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此结果也符合上述关于LPC的推断。由于工作记忆的容量或注意力资源的限制,大脑需要在不同命题之间进行切换,该过程外显为脑电成分LPC的增大。此外,生理结构解剖文献也显示,额上回与大脑的“奖赏脑区”(如,纹状体)有着丰富的组织连接。可以推断,当被试成功地完成了不同命题的转换时,即突然解决了双关语双重含义的谜题时,大脑的奖励机制得到了触发,使得双关语接收者产生了类似于“顿悟”的愉悦感。基于上述三个实验的发现,本研究提出了双关语理解加工的三阶段神经心理模型(突显度制约的双关语加工模型,SGPM)。其中,第一阶段为词汇语义提取阶段,双关词不同词义的突显度决定了该通达顺序。具体而言,突显度最高的词义最先得到提取,突显程度低的词义随后通达。换言之,双关词的词义提取过程是顺序(而非并行)进行的。第二阶段为语义整合阶段,两个词义顺次与语境自动整合,形成不同的命题表征。由于工作记忆和注意力资源的容量限制,大脑自动从一个命题转换到另一个命题,从而实现双关语双重语义的理解。LPC成分的增强(双关词呈现后600-900毫秒)可能正是反映了这一转换过程,而额上回在实现这一转换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三阶段为双关语幽默体验阶段,亦是成功解谜双关语之后的“奖赏”阶段,主要通过额上回激活相关奖赏脑区,从而产生相应的幽默和愉悦体验。在当前语言学研究实证化、科学化趋势愈发明显的背景下,本研究在理论及实践上,对后继研究均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在理论层面,本研究支持等级突显假说对于双关语词汇提取过程的预测,这为辨析现有理论模型提供了更多的实证证据。此外,由于当前双关语神经心理机制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提出的SGPM模型,对后继的双关语研究也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在实践层面,本研究发现,非突显谐音词与语境中关键名词的语义关联强度,可预测汉语谐音双关语的幽默程度;这一发现为双关语在某些领域的运用(如广告语、新闻标题的创作),提供了一个简单有效的参数指标。另外,双关语作为一种特殊的歧义现象,一直是自然语言处理中的难点,SGPM模型也可为该领域提供一定的借鉴。当然,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待后继研究进一步完善。首先,实验1采用了文字版视觉情境范式,该范式通过操控听觉关键词与视觉呈现的竞争词之间的语音、语义关系,来动态观察大脑中不同信息的激活状态。但完全控制竞争词与语境中非关键词之间的语音、语义联系,不仅工作量大,而且难度很高。后继研究可以寻求更好控制或量化该影响的方法,从而提高该实验范式的效度。其次,实验2要求被试在阅读完毕后,对句子进行幽默度评分,这可能导致被试形成特定的眼动模式。未来研究可考虑利用不同实验任务,如仅要求被试判断句子是否说得通,进一步验证当前实验结果的信度。此外,幽默度评分结果显示,不同被试对于双关语幽默程度的体验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当前研究并未对该因素进行分析,今后的研究可进一步探讨双关语幽默体验的个体差异性。最后,本研究的脑区定位结果是基于sLORETA脑溯源定位得到的,该算法虽然是普遍认可的脑电溯源方法,但其提供的空间定位信息仍然有限。后继研究可利用磁功能成像、近红外成像等技术,对目前的定位结果进行交叉验证,从而进一步推进双关语认知加工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其他文献
以三嗪成炭发泡剂(CFA)及聚磷酸铵(APP)复配成膨胀阻燃剂(IFR),以二氧化硅(SiO2)及硅酸镁(MgSiO3)为协效剂制备阻燃TPU材料,对比研究了2种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材料的阻燃
自中兴通讯率先于1999年使用Note费用报销系统以来,我国企业对财务共享的研究和实践已有二十余年。财政部于2013年、2019年多次发文要求大型企业的财务工作向信息化、数字化
2005年12月15日上午,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就刘翔诉北京《精品购物指南》报侵犯其肖像权一案作出了终审判决,判决被告《精品购物指南》侵犯刘翔肖像权的侵权行为成立,《精品购
在对实物外观仔细观察和相关参数认真测量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判明了轴瓦失效特征,分析了造成失效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预防此类失效的对策建议。
<正>随着我国广告业的飞速发展,广告传播问题不断出现,房地产行业成为这一问题多发的领域之一。笔者将在本文中梳理当前房地产广告存在的问题,探讨其产生的深层原因与解决对
煤样品在硝酸-氢氟酸(2+1)混合液中经高压密闭消解处理,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样品溶液中17种金属元素(钒、铬、锰、钴、镍、铜、锌、硒、钼、锑、钡、铅、
炼钢过程中的脱氧合金化是钢铁冶炼中的重要工艺环节,钢水脱氧合金化过程中由于所炼钢种、钢水成分、合金加入种类、钢水温度以及操作等的不同,导致元素收得率和成本受到影响
白光LED作为最新一代照明光源具有节能、环保、使用寿命长等优点,正在逐步取代其它传统照明光源。荧光粉是白光LED照明器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稀土离子(Ce3+、Eu2+)掺杂材料为
采用临场与录像观察等方法,对参加2004-2005年CBA西安赛区陕西东盛队主场比赛执裁的男子篮球裁判员,在临场移动方法、移动距离等指标方面进行了统;十。旨在对裁判员临场执裁的效
玉,质地纯厚、温润,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质“中和”、“阴阳二元论”等思想相一致。先秦时期,玉乃国之重器,既蕴含“礼乐文明”的精神文化意象,又隐喻着“君子如玉”、“比德于玉”的人格化特征。这一时期玉佩造型简洁而厚重、纹饰精美,其内涵也较秦汉以后更为深广,是玉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时期设计思想丰富,也是玉佩的发源期,从玉佩设计的源头进行探索,更好地把握发展过程中包含的设计思维,这不仅能增强玉文化在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