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化及对策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0次 | 上传用户:longjayli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韧性作为新兴的研究议题,其实质在于研究系统面对不确定冲击的应对能力,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经济正面临越来越多的来自外界及自身的诸如周期性经济危机、技术变革或经济增长疲软等不确定性冲击。这些现实存在的不确定性冲击与人们希望区域经济稳步增长的愿景之间就产生了矛盾,在寻求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韧性理论为此提供了新思路,促使区域经济与韧性相结合,引起国内外学者对区域经济韧性的研究,以促进区域经济更好地发展。本文以长三角为研究区,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区域经济韧性相关理论研究、经验研究和评价指标的基础上,从经济稳定指数、经济多元指数、经济创新指数和经济活力指数四个准则层建立长三角区域经济韧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极值熵值法测算2007-2016年长三角41个市的区域经济韧性综合评价值。首先从整体、省域和市域三个层面分析区域经济韧性的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整体层面上长三角区域经济韧性总体提高,各准则层评价值也整体上升,但发展不均衡。(2)省域层面上三省一市经济韧性稳步提高,但发展速度不均衡,主要分为持续快速增长、均衡发展和稳步发展3个阶段。(3)市域层面上区域经济韧性总体增强,差异减小,发展速度不均衡。其次,选取2007、2010、2013和2016年四个年份利用ArcGIS中的自然断裂点分级法将长三角区域经济韧性分为四类,结果表明:区域经济韧性呈现总体分布不均、省内差异明显和经济危机影响下41市经济韧性差值呈三级阶梯状分异的空间分异特征。区域经济韧性整体表现为高值区扩大,低值区缩小,省内区域经济韧性的空间格局不断发生变化的空间演化特征。再次,本文利用空间自相关和重心分析等方法,研究长三角区域经济韧性的空间集散特征,结果表明:(1)区域经济韧性的空间集聚性变化较小,总体呈现“先分散-后集中”的空间变化过程。(2)十年内区域经济韧性的局部空间集聚格局整体上保持稳定态势,空间结构表现为一定的锁定特征。(3)十年内区域经济韧性的空间集聚仍然很显著,热点区主要集中在上海、苏南部分地区和浙江省北部,且范围总体扩大,冷点区主要分布在池州市、皖北地区以及苏北部分地区,总体范围保持不变。(4)从重心迁移特征看,区域经济韧性整体向西北方向偏移。最后,利用空间重叠性和变动一致性分析得到区域经济韧性的重要驱动力是经济稳定和经济多元指数,其次是经济创新指数,并在区域经济韧性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基础上,从整体和区域两个方面提出区域经济韧性的提升策略。
其他文献
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巩固实施,国内的房地产行业进入了一个相对低迷的时期。许多开发商由于销售回款困难、贷款到期、按揭受阻等诸多原因导致资金链将近断裂,使房产商如何度
1948年12月25日,新华社受权发表了一条重要电讯,公布了发动中国内战的43名战争罪犯名单。这43名战犯中,除了杜聿明(1949年1月在解放战争中被俘)、傅作义(1949年1月在北平起义
血流动力学信息作为人体中不可忽视的生理数据,在身体健康检测、临床诊断和手术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相比与其他的血流成像方式,超声多普勒具有实时、无伤的特点,其能准确的测量血流信息并进行显示。因此研究多普勒模式,提升多普勒模式的处理精度及成像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医学超声成像系统中多普勒的信号处理及实现,具体工作如下:首先,基于FPGA设计了超声多普勒前端,一方面,实现了正交解调算法,采用基于
在全球经济结构变迁中,产业结构向服务业倾斜是一个基本的趋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已成为我国发展战略。精益服务研究对我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服务"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天津市名中医马连珍主任医师,临床近40载,经验丰富,尤其对中医心系疾病的治疗颇具匠心,名誉津门.笔者随马老学习,收获颇丰.现就马老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经验介绍如下.
我国高技术企业通常物质资源稀缺,其人力资源却价值昂贵.充分认识高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的价值,对人力资源的价值进行科学的计量和管理,将对高技术企业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为了探索显现牛皮纸表面汗潜手印的最佳方法,选择牛皮纸作为实验客体,分别制作遗留时间为1天、2天、3天、5天和7天的实验样本,分别用硝酸银、茚三酮和DFO试剂对实验样本进行
着重指出了管理统计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重要性,并对企业管理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同时,结合企业管理的实际情况,阐述了管理统计在企业管理中运用的思路。
<正>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电脑与电信》始创于1995年,是由
空间辐射粒子对航天器可造成包括单粒子效应、总剂量效应、充放电效应等辐射损伤甚至失效,对航天员的生命健康安全存在着威胁。我国航天活动的深入对空间辐射探测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