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产出经济效益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湖北农户调查的分析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tbc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摆脱了“平均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困境,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现了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大幅增加的局面。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为解决我国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农业生产制度却逐渐暴露出诸多弊端。1997年以来,农民家庭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日渐扩大的社会矛盾日益加剧。   “三农“问题不仅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学术界对此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对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问题的研究,大多是从农业投资的角度进行的。首先,土地质量对耕地产出效益的正向影响,学术界基本达成了共识。而土地数量的影响方式,尚有不同的结论。部分学者认为,在我国目前的土地分配制度下,土地数量越多,相应的地块数就越多,农业生产管理就越困难,从而耕地产出效益就越低;其次,多数研究赞同耕地规模经营对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积极影响,但是,也有不少学者对此提出质疑。他们认为,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规模经营不一定能带来产出效益的提高,并且,其实施的社会条件不成熟;再次,多数学者承认流动资本在农业生产中的积极贡献,但对固定资本的表现存在不同的意见;另外,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对产出效益的影响尚存在争议,多数学者认为,在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中,已经出现劳动力过剩的现象。   本文从农户投资角度研究农业生产投入要素对耕地产出经济效益的影响。文章通过分析农作物种植规模、地块平均面积、劳动力数量、劳均年龄、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劳均学龄、粮食补贴等因素与作物产值间的数量经济关系,建立了不同区域和作物类型的农业生产函数,最终求得各投入要素对产出的弹性。通过将要素的产出弹性在不同区域和类型作物之间进行比较研究,本文最终得出了以下研究结论:   (1)粮食作物产出效益存在区域差异。综合来看,平原地区以较高的成本利润率表现出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机械对农业劳动力的替代作用使平原地区表现出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更多地使用农家肥和较少地遭受农业病虫害使丘陵地区具有较高的流动资本产值率。   (2)经济作物产出效益也存在区域差异,而且普遍较低。在经济作物生产中,大别山区不仅在劳动生产率、资本产值率上高于江汉平原,其在土地生产率和成本利润率方面也都优于江汉平原。在不考虑劳动力成本时,江汉平原和大别山区经济作物种植的成本利润率大于零,而在计算了劳动力成本后,两个地区的成本利润率都为负值。   (3)无论江汉平原还是大别山区,粮食播种面积、劳动力投入、流动资本投入、地块平均面积都对粮食作物经济效益产生显著的影响;固定资本投入和种粮补贴对平原地区粮食作物经济效益产生显著影响,但对丘陵地区的影响不显著;劳均年龄与学龄对江汉平原和大别山区粮食生产的影响都不显著。   (4)各因素对粮食作物产出效益的影响程度不同。在江汉平原地区,土地的产出弹性最高,为0.768;其次是劳动力要素的产出弹性,为-0.220;流动资本的产出弹性居第三位,为0.105;固定资本、地块平均面积和种粮补贴的产出弹性较小,分别为0.068、0.011和0.000。在大别山区,流动资本的产出弹性最高,为1.032;其次是劳动力的产出弹性,为0.053;土地投入的产出弹性居第三位,为-0.052;地块平均面积的产出弹性最小,为-0.022。   (5)经济作物产出效益的影响因素差异较大。无论江汉平原还是大别山区,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劳动力和流动资本投入都对其产出效益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劳均年龄和固定资本投入对平原地区经济作物产出效益的影响显著,但对丘陵山区经济作物产出效益的影响不显著。   (6)各因素对经济作物产出效益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江汉平原地区劳动力的产出弹性最高,为1.306;其次是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为-0.463;位居第三的是流动资本的产出弹性,为0.265;固定资本和劳均年龄的产出弹性较小,分别为0.027和-0.009。大别山区流动资本的产出弹性最高,为0.905;其次是劳动力要素的产出弹性,为0.752;作物播种面积的产出弹性位居第三,为-0.565。   最后,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笔者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摘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从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多方面研究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探索教学策略。设计出灵活的、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实现三维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教学设计 策略 有效  课堂是实现三维目标的炼丹炉,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而构思新颖的教学设计与合理的教学策略是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剧本。本文主要研究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探
学生自学能力是指学生个体为确定的目标而进行的自主学习,并为达到确定的目标而不懈地努力的主观条件。一个学生有了自学能力,他就可以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将来长大参加了工作,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继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去自由探索,去发明创造。所以,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有重要意义的。  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在课堂,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
期刊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早在三百年前就提出“寻求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使教师可以教得更少,学生学得更多”,此后又有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直到今天,寻找一种有效、高效的教学仍旧是我们教育者的梦想。而新课程改革明确了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提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改变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的现状。“有效教学”的理念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教学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
期刊
摘 要:在小学的教学中,德育的内容可以渗透在每一 门学科中,小学数学也不例外。本文  叙述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内容 ,试图通过分析德育内容在小学数学教 学渗透中  的缺失表现,使教师对于在数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有更深一步的认识,着重对其表现提 出  了重构策略,以期德育 内容能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 学生不仅能够轻松的学>j数  学知识 ,而且可以逐步形成热爱祖 国、热爱科学等思想感情和勤于
摘要:高中物理教学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关系,本文主要探讨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动作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辩证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动作思维 形象思维 辩证逻辑思维 思维能力  高中阶段的物理知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学生在运用物理知识进行思维时,往往会产生一些思维障碍,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如乱套公式、张冠李戴、思维混乱等现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
摘要:利用有趣的生活实例导入,创设情境; 利用动手操作,创设情境; 利用开放性问题,创设情境;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
新冠病毒疫情突发,对各方面都形成冲击,也波及到经济活动和产业行业,这已是共识,电子信息行业覆盖面广、渗透性强,受到的影响情况评估较为复杂.本文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视角分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