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我国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我国生育率下降,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老年人平均存活年龄提高,人口结构改变。从我国2000年迈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规模不断增加。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平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老年人口的自我管理能力不足,这种老年人规模一直在扩大。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农村照料主体逐渐由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转移,传统的照料模式-家庭照料不再是照料主体中的中坚力量。在经济转型时期,老年人这一群体容易被忽略,而农村失能老人作为老人中更为弱势的一部分群体,他们的照料问题往往更少人关注。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我国农村失能老人的照料问题展开系统的研究。本文首先指出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背景之下,农村失能老人的养老问题十分严峻,社会养老体系和政府养老保障对于农村养老问题目前起到较小作用,农村主要青年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转移,留守在农村的大部分为老人、妇女、儿童,家庭养老模式逐渐被打破,这就是本文为什么研究我国农村失能老人养老问题提供了一个契机,尝试进一步讨论社会经济地位对于农村失能老人选择照料类型有何影响。研究农村失能老人照料问题为我国实施的新型农村养老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本文研究充分应用了现代劳动经济学和家庭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运用了共同偏好模型、集体博弈模型、利他主义等理论,为本文提供理论支持。在实证研究方面,从CHALRS数据入手,对我国农村失能老人的社会经济地位进行了描述性统计,从个人特征和家庭经济情况两个方面,个人特征主要包括农村失能老人的教育程度、日常需要帮助的活动项目数、婚姻状况,家庭经济情况主要由家庭人均收入来衡量,重点分析了我国农村失能老人社会经济地位对于老人照料类型的差异性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村失能老人越有可能得到家庭照料;老人日常帮助的日常活动项目数越多,越不可能无人照料;那些已婚并与配偶生活在一起的老人不太可能得到子女、配偶和孙子的照顾,更依赖于配偶的照顾;人均收入较高的家庭老人越可能被照料。接下来,分别从家庭特征和性别之间呈现的照料类型的差异,着重分析了家庭特征中的家庭人口规模、存活子女数量,以及性别差异对于农村失能老人照料类型影响。本文运用Multinominal Log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研究表明:一方面,家庭人口规模越大时,可提供照料的后代人数越多,农村失能老人更可能得到来自后代的家庭照料,而存活的儿子数量越多时,越可能存在“搭便车”的行为,越不可能得到家庭照料。另一方面,农村失能老人中的男性比女性更加不可能得到其他照料,由于在传统习惯中,男性在家中的话语权更强,更可能得到来自于后代和配偶的照料。最后,总结出本文结论,受到城镇化发展冲击,家庭照料主体缺失化,并且我国农村现有养老制度不完善,农村失能老人更容易陷入无人照料的境地。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农村失能老人越可能得到照料,农村失能老年男性更可能得到家庭照料。针对结论相应提出了对农村失能老人照料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