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是临床上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具有较高的耐药性。了解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现状,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整合子是一种可以移动的基因元件,通过位点特异的基因重组在临床细菌耐药性传播中起重要作用。了解Ⅰ类整合子在肺炎克雷伯菌中的分布状况,分析它在多重耐药中的作用;细菌生物被膜是细菌附着在有生命或无生命的材料表面后,由细菌及其所分泌的胞外多聚物(主要是胞外多糖)共同组成的呈膜状的细菌群体。研究表明,生物被膜菌的性质与浮游菌有所不同,它可以增加对抗生素的抵抗能力。肺炎克雷伯菌形成生物膜是其重要的毒力因子,检测肺炎克雷伯菌Ⅰ类整合酶基因在生物被膜状态和浮游状态表达水平的差异,探讨整合子的作用机制。
方法:收集肺炎克雷伯菌共123株,药敏实验了解其耐药情况,设计合成Ⅰ类整合酶、Ⅰ类整合子可变区的上下游引物,煮沸法提取细菌总DNA作为模板,整合子可变区PCR扩增产物纯化后测序,所得序列在Genbank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将Ⅰ类整合酶阳性的肺炎克雷伯菌分别进行普通液相培养和生物被膜培养,提取各菌株两种状态下的总RNA。通过RT-PCR半定量方法,以细菌的16sRNA为内参照,分别测定整合酶基因在生物被膜状态和浮游状态下的各自表达量。
结果:1.收集的肺炎克雷伯菌株中,经过药敏实验发现其对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磺胺类药物抗生素有较高的耐药率:哌拉西林(100%)、头孢曲松(76%)、左氧氟沙星(60%)、妥布霉素(60%)、复方新诺明(63%),所有菌株均对美罗培南敏感。
2.Ⅰ类整合酶基因在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中较为常见,123株细菌中检出Ⅰ类整合酶阳性菌47株,检出率为38.2%。Ⅰ类整合子阳性菌株对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与阴性菌株有统计学差异(x2检验,P<0.05)。47株整合酶阳性菌株,进行Ⅰ类整合子可变区扩增,其中23株有阳性扩增产物,阳性扩增产物片段大小含680bp,1600bp,2400bp三类。主要为aadA2和dfrA12基因,aadA2基因编码链霉素3’-腺苷酰基转移酶,介导对链霉素和壮观霉素抗药性;dfrA12基因编码蛋白介导甲氧苄氨嘧啶的抗药性。dfrA12-orfF-aadA2是最常见的基因盒排列方式。
3.试验检测到肺炎克雷伯浮游菌和生物被膜菌均有intⅠ1的表达。菌株在两种状态下intⅠ1mRNA的表达量不同,生物膜细菌intⅠ1基因的表达水平较高。在普通液态培养组Ⅰ类整合酶基因表达量为0.08±0.05,而在生物被膜状态组Ⅰ类整合酶基因表达量则为0.28±0.004。生物膜状态整合酶基因表达量约为浮游状态的3倍。
结论:药敏实验证实KP临床菌株对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磺胺类药物抗生素有较高的耐药率。Ⅰ类整合子在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株中广泛存在(整合酶检出率38.2%),耐药情况较为严峻(16种抗生素中有9种耐药率超50%)。整合子中的耐药基因盒与其抗药性密切相关。Ⅰ类整合酶基因在生物被膜状态下mRNA转录水平上调,提示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有利于整合子及相关耐药基因的表达,整合子在生物膜细菌中可进行更加活跃的基因盒捕获和积累,整合子和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是导致细菌对抗生素耐药的重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