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晶玻璃超精密磨削表面/亚表面损伤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ainigir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晶玻璃是一种同时具有玻璃相和晶相的多晶脆性材料,具有膨胀系低、硬度大,耐磨性好,机械强度高,热稳定性优良等特点,在航空、航天和国防科工等领域的光学元器件制造中的得到广泛应用。微晶玻璃作为一种典型的脆性材料,超精密磨削加工是实现其高效低成本加工重要的方法,但是在磨削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在工件的表面和亚表面产生加工损伤,加工损伤会降低元器件的强度、成像质量和稳定性等使用性能,进而降低元器件的使用寿命。因此,研究微晶玻璃超精密磨削的表面和亚表面损伤特征,对于实现微晶玻璃的高效低损伤磨削加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微晶玻璃磨削试验分别对#500、#1500、#2000和#5000金刚石砂轮磨削后微晶玻璃的表面形貌、表面粗糙度以及表面和亚表面损伤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了不同磨粒粒度金刚石砂轮磨削微晶玻璃的材料去除机理,并进一步研究了磨削微晶玻璃材料发生脆性去除时,亚表面损伤深度(SSD)与表面粗糙度PV值(SR)之间的关系。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500、#1500、#2000和#5000金刚石砂轮磨削微晶玻璃试验,研究了砂轮粒度对微晶玻璃表面形貌、表面粗糙度和表面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砂轮磨粒粒度的减小,微晶玻璃表面越来越光滑,表面粗糙度值减小,表面损伤形式逐渐由脆性断裂造成的凹坑和微裂纹向塑性流动造成的微磨痕过渡。(2)采用截面显微观测法、角度截面显微观测法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法分别对不同粒度金刚石砂轮磨削微晶玻璃的亚表面损伤进行检测,并分析其材料去除机理。结果表明,随着砂轮磨粒粒度的减小,磨削后工件的亚表面损伤深度逐渐减小,#500金刚石砂轮主要以脆性断裂方式实现去除材料;#1500和#2000金刚石砂轮同时以脆性断裂和塑性流动方式去除材料;#5000金刚石砂轮主要以塑性流动方式去除材料,亚表面损伤形式由亚表面微裂纹和崩碎逐渐过渡为靠近磨削区域材料的塑性流动。(3)基于压痕断裂力学的相关理论,利用磨削过程中材料发生脆性断裂时,亚表面损伤深度与表面粗糙度PV值的关系模型,进一步建立了磨削微晶玻璃亚表面损伤深度与表面粗糙度的数值关系。使用#500金刚石砂轮在不同的进给速度下进行微晶玻璃的磨削试验,测量磨削后微晶玻璃的表面粗糙度PV值与亚表面损伤深度,验证了数值模型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目前,测控领域普遍使用的嵌入式微处理器加传统前后台程序设计的开发模式,已越来越不能满足测控系统复杂的应用要求。嵌入式操作系统正是为了满足日益复杂的嵌入式系统设计而产
现阶段工业喷涂机器人主要是以串联机器人为主,其有工作空间大等优点,但由于其电机安装在关节部位,在运动时会产生较大的转动惯量,降低其动力学性能;串联关节处的累计的误差也
我国绝大部分油区的油井分布比较复杂,数量多、范围广且分布零散。油井的原始生产管理方法不但受天气和距离的限制,也必然增加工人劳动强度,并且影响设备监控与采油数据的实时性
纳米SiO2是无定型白色粉末(指其团聚体),表面存在不饱和的残键及不同键合状态的羟基,其分子状态呈三维网状结构。这种特殊的结构使纳米SiO2颗粒在光、电、磁等方面呈现出一些特
随钻测井(LWD)是一门综合了钻井、测井、电子测量、机械及泥浆等多学科的前沿科学,是优化钻井的核心内容。面对国外技术封锁,国内应用市场巨大的现况,全面研制适合我国国情的随钻
能源问题的日益严峻,促使对可再生能源的探索与应用越发紧迫。风力发电作为可再生清洁能源发电技术的典型代表,应用前景广阔。作为风力发电装备的关键部件,风电主轴承的性能
摘 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节能减排、低碳经济渐渐成为新时代的发展趋势。其中新旧动能的转换也就成为新时代的目标。其中以光热电站为主导的新能源逐渐崭露头角,而槽式光热电站以其成熟的技术而在全世界普遍推广。  槽式光热电站一般由槽式抛物面聚光器、热载体蓄热储能装置、蒸汽发电机等组成,其中作为热载体蓄热储能装置的核心系统——导热油系统,具有工程量大、系统复杂等特点。为保证光热电站的热效率,导热油系统的清洁
西部凹陷位于渤海湾油区东北角,剩余的大多是隐蔽性较大的岩性油气藏。针对该区岩性油气藏识别难度大的技术难题,根据对地质、地震、测井资料的综合研究,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
随着可编程序控制器(PLC)技术的发展,由于其高可靠性、高性价比、广泛的工业现场适应性和方便的工艺扩展性能,PLC在工业自动控制过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从PLC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