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场景下的车辆轨迹预测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yi7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以及各类感知算法的不断发展,使得在实际环境中部署无人驾驶技术成为可能。无人驾驶的初衷是为了便利人类出行,而更重要的一点是减少人为造成的交通事故,因此安全性是一辆无人驾驶汽车首要考虑的问题。为了能够对潜在的风险及时做出评估及决策,无人驾驶汽车不仅需要实时的检测周围的环境,还需要预测周围环境的变化,包括车辆和行人。这就需要轨迹预测技术,而行人轨迹预测技术目前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本文将重点针对交互场景下的车辆轨迹预测展开研究,旨在为无人驾驶汽车的决策提供精确的先验信息。在实际的驾驶场景中,车辆的行驶往往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包括周围车辆、车道范围以及交通信号灯等,因此如何处理复杂场景下的环境信息成为一大难点。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展开研究:(1)研究基于LSTM的轨迹预测算法。在预测车辆轨迹时,待预测车辆的历史轨迹是最为重要且直观的观测信息,在处理类似的序列问题上,LSTM能够很好地提取其时序特征。而在此基础上,如何引入车辆间的交互信息是一难点。这里将行人轨迹预测模型Social-GAN迁移到车辆轨迹预测问题上,同时提出了各种改进的数据增强算法、交互建模方法,并且在公开数据集上进行验证。(2)研究基于图片编码的轨迹预测算法。由于LSTM算法无法提取环境中的空间信息,因此考虑使用卷积神经网络,这就要求将环境信息编码为三维的张量。本文在INTERACTION数据集基础上,实现了有效信息的图片编码,包含了轨迹、车道各类信息,为模型在复杂场景下的预测提供了有力的输入信息。此外,提出使用一簇先验轨迹集合来提高预测精度,模型只需要预测先验轨迹与真实轨迹的偏移量即可。(3)研究新的模型融合方法。首先针对上述两个模型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创造性地提出了基于分类器地模型融合策略,在分类器判断LSTM模型适合当前场景时输出LSTM模型预测结果;否则,使用CNN模型进行预测。经过实验验证,融合模型能够明显提升预测精度。
其他文献
在飞行器设计中,以往的机体与发动机分离的设计方案已经不能满足现有的设计要求,因为在飞行器的飞行过程中,飞行姿态的变化会影响发动机的来流从而影响进气,发动机产生推力力矩同样会对飞行器的姿态产生影响,飞控系统和推进系统之间的耦合问题已经不能忽视。因此,本文以BTT(Bank to turn倾斜转弯)飞行器为研究对象,在飞行/推进系统一体化控制的条件下,设计了鲁棒控制算法,以求实现对飞控系统以及推进系统
在生产线上,传统的上料机构占地面积大,噪声多,且需要工人参与,随着工业智能化的发展,传统的上料方式已经不满足自动化的需求。现阶段智能化工厂大多数采用二维相机引导的方式,无法对相互遮挡的堆叠物体进行良好的识别,准确率与泛化能力较低。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针对不同长径比散乱堆叠的棒料,构建一个基于三维点云的视觉识别系统,重点研究位姿识别技术,实现了上料系统的智能化。本文首先分析了不同长径比的棒料的堆叠特
随着越来越多的以卫星为载体在太空中进行的测量任务,无拖曳控制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而针对目前正在大力推进的引力波探测任务来说,对无拖曳控制的精度要求进一步提升。在地球的高轨道上,微牛级的推力噪声和太阳光压的扰动作用成为了影响探测精度的主要原因之一。推力器类别不同,产生的推力噪声机理也不尽相同,本文以实际采集的微牛级会切霍尔推力器推力噪声数据为主要扰动模型,采用基于高增益观测器的反馈控制的控制方法进行无
机器人一直是科研的热门领域,软体机器人由于其高柔性、高适应性、高安全性使其在很多家政服务、助病助残、农业医疗等方面高度匹配,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研究转移到软体机器人领域。但是,软体机械手不像硬体手拥有较完善的控制策略,开发出更加完善适合软体手的自主控制策略和理论亟待解决,因此对于软体机械手抓取技术的探索和研究很有必要。在对目标的检测和定位,检测工业产品,导航控制机器人等领域都有机器视觉的身影,它
从飞机采用全助力操纵系统后,操纵杆与舵面之间就没有直接联系,导致飞机操纵品质降低。为了让飞行员重新获得操纵人工感觉,研究人员在电传操纵系统中加入了被动和主动操纵杆。目前多数飞机采用了类似弹簧加载的被动侧杆系统,该类型侧杆存在的问题是:飞行员受到的杆力与飞行状态并没有太大联系。然而基于主动控制技术的侧力杆系统,其杆力可根据飞行状态实时调整,从而大大提高飞机的操纵性能,是当前飞机人感系统研究的热点。本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领域的飞速发展,人体动作行为的识别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领域,在人机交互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传统检测的方法有光流法,帧差法等,但这些方法都无法完成对复杂动作的检测识别,且效率低,误判率高,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为了能开发出一种系统高效智能地识别人体动作来检查企业员工动作的规范性,本项目将人体行为识别检测系统和深度学习算法结合起来,设计并开发了人体行
复杂度越大、自动化程度越高的系统,受到外界的扰动而引发故障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些系统一旦在运行过程中发生故障,就会造成不可挽救的损失,及时地发现故障并且找到故障原因所在是及时止损的重要手段。尽管近些年来对于故障诊断的理论研究越来越丰富,但是这些方法在应用中并没有得到有效地推广。故障诊断工具箱的开发和使用是推广故障诊断技术的重要途径。本文对现有的故障诊断工具箱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当前已有工具箱的局限性,
光学遥感图像在成像过程中,往往受到天气等因素的干扰,特别是云、雾等会影响图像的成像效果,造成清晰度的降低,对后续目视解译工作的进行产生不利的影响。虽然,主动式的雷达可以有效地穿透云雾规避天气的影响,能够以多源补偿的方式对光学遥感图像进行云雾去除,但是其大多以单极化方式工作,使得成像后的空间分辨率有所降低。另外,雷达的重访周期时间较长且其与光学遥感图像的成像卫星处于不同轨道,不一定会同时捕获到同一地
同步磁阻电机(SynRM)利用交、直轴之间的磁阻差异便可产生转矩,不需要使用永磁体,显著提高了性价比,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于同步磁阻电机矢量控制系统,准确的转子位置信息是实现励磁和转矩电流解耦控制的关键,位置传感器实现了转子位置的跟踪,同时也导致系统成本提高、可靠性降低及抗干扰能力下降等问题,所以无位置传感器技术已经逐渐成为同步磁阻电机矢量控制方向的关注焦点。功率开关器件的开通、关断延迟、死
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光学遥感影像的空间分辨率越来越高,遥感影像中建筑物的有效检测及遥感影像结合三维模型的纹理映射技术成为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因此,本文针对建筑物检测中由于光照不均、目标和背景对比度低、环境干扰等原因造成准确率降低的问题,并以增强建筑物纹理映射的视觉效果为目的,基于经典的目标检测方法和图像分割算法,围绕遥感影像的建筑物检测及其纹理映射两方面展开研究。对于光学遥感影像建筑物检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