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海洋观赏虾因其美丽的外观,能有效清除某些有害生物以及可与海洋观赏鱼和其他海洋生物和谐共存而深受水族爱好者的欢迎。鞭腕虾作为海洋观赏虾重要的一个类群,在水族市场中极受欢迎。有关性腺系统和人工繁育方面的研究备受科研工作者关注,但有关鞭腕虾属级归类及部分种的鉴定存在很大争议。本研究以条纹存在明显差异却命名相同的红条鞭腕虾繁育后代为实验对象,首先采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及繁殖生物学相结合的多学科方法,判断条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2019YFD0901305);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结构调整专项(2020HYJG01,2020HYJG08); 舟山市科技局项目(2019C2101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洋观赏虾因其美丽的外观,能有效清除某些有害生物以及可与海洋观赏鱼和其他海洋生物和谐共存而深受水族爱好者的欢迎。鞭腕虾作为海洋观赏虾重要的一个类群,在水族市场中极受欢迎。有关性腺系统和人工繁育方面的研究备受科研工作者关注,但有关鞭腕虾属级归类及部分种的鉴定存在很大争议。本研究以条纹存在明显差异却命名相同的红条鞭腕虾繁育后代为实验对象,首先采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及繁殖生物学相结合的多学科方法,判断条纹存在明显差异的两个个体是否属于红条鞭腕虾同一生物型。其次,通过基因组测序技术测定两种鞭腕虾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并解析基因组结构特征。最后,结合Genbank数据库中已有的十足目虾类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并结合已知化石记录进行分歧时间估算,旨在为鞭腕虾科其他物种进化和分歧时间估算提供参考。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条纹存在明显差异的两个红条鞭腕虾个体不属同一生物型。在形态上,背部有明显横纹的鞭腕虾条纹颜色成红棕色,甲壳和腹部横纹明显,额角腹齿间隔均匀;背部有明显纵向条纹的鞭腕虾条纹颜色成红色,甲壳上存在复杂的纵向、斜向和横向条纹,腹背中部有一条特别明显的纵向条纹,额角腹齿最前端两齿间隔较大,尾节左右各有一条纵向条纹。基于16S、12S和16S+12S分别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两虾不在同一分支上。此外,生殖隔离实验表明两虾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我们将背侧有明显横条纹的个体称为横纹鞭腕虾(Lysmata vittata),背部横条纹特别不明显,有明显的纵向条纹的个体重新命名为竖纹鞭腕虾(Lysmata verticalis sp.nov.)。2.横纹鞭腕虾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长22003 bp,比正常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序列长7 kb左右,其中cox1和trn L2之间的基因间隔区最长,为3821 bp,是目前十足类动物中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最长的物种,AT含量为71.50%且AT偏度为-0.04。竖纹鞭腕虾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长16758 bp,trn L2和cox2之间的基因间隔区最长,为946 bp,AT含量为64.43%且AT偏度为-0.002。在基因排列顺序方面,与十足目(Decapoda)线粒体基因组的原始排列相比,竖纹鞭腕虾的基因排列顺序未发生改变,横纹鞭腕虾的两个t RNA基因(trn A和trn R)位置发生了易位。3.基于线粒体基因组13 PGGs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分别构建系统发育树显示两种鞭腕虾自聚为一支,亲缘关系最近且节点具有较高的可信度。采用不同的方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均获得基本一致的拓扑结构,认为其结果可信度较高。根据分子钟估算结果推测,鞭腕虾科物种可能起源于三叠纪,横纹鞭腕虾和竖纹鞭腕虾的分化大约发生在侏罗纪时代。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对条纹存在明显差异的两个个体是否属于红条鞭腕虾同一生物型进行鉴定,发现这两个个体不属于同一生物型,并将背侧有明显横条纹的个体称为横纹鞭腕虾(Lysmata vittata),背部有明显纵向条纹的个体重新命名为竖纹鞭腕虾(Lysmata verticalis sp.nov.)。利用基因组测序测定两种鞭腕虾的线粒体基因组并进行结构和系统进化分析。希望通过本研究可以为今后鞭腕虾的形态、分类和生态研究提供了依据,为发展水产养殖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打下基础。
其他文献
黄姑鱼(Nibea albiflora)为我国主要捕捞的经济鱼类,因其肉质鲜美和营养丰富使得人工养殖得到了大规模发展。但黄姑鱼在网箱养殖过程中经常遭受大黄鱼等邻近养殖鱼类病原体的威胁,给养殖过程中带来潜在影响。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s,SRs)是一类位于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可以识别并摄取低密度脂蛋白(LDL),参与防御、细胞粘附和凋亡细胞的吞噬等生物活动,在机体的天然免疫中
海上石油运输导致的溢油污染是当前全球海洋重大环境问题之一。石油污染物中包含大量低分子量的烷烃和芳烃,一旦进入海洋生物体内会诱发毒性效应,多环芳烃(PAHs)是其中环境毒性作用最为显著的有机化合物之一。双壳贝类对水体中的PAHs有着很强的富集和承受能力,且分布广泛、易于获取,因此常作为监测和评估近岸石油污染的模式生物。泥蚶(Tegillarca granosa)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双壳贝类,在浙江沿
本实验以大口黑鲈为研究对象,以三氧化二钇为内源性指示剂,使用成分替代法测定了其对动物性蛋白原料和植物性蛋白原料在膨化制粒工艺下的干物质、蛋白、氨基酸、能量和总磷表观消化率。对照组采用南美鳀鱼粉作为唯一蛋白来源,再添加营养成分单一的木薯淀粉达到较好的膨化效果,同时避免不同蛋白源间的互作效应。实验组则以30%的比例替代对照组中的南美鳀鱼粉,并使用后肠挤压法收集鱼体粪便。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动物性蛋
近年来,随着我国不断推进城镇化建设,越来越多的集体土地被征收开发,征地补偿分配纠纷频发,直接影响到基层社会稳定。由于我国农地产权关系混乱,征地补偿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分配时,缺乏明确的产权界定依据和具体的法律细则,农村集体通过民主议定的征地补偿分配机制各不相同,难以平衡失地农民利益,引发了大量的分配纠纷和信访案件。征地补偿分配机制构建的基础在于产权制度。当前,在我国全面推进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背景
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都与数字、互联网紧密相连,自进入信息化时代,产品的更新速度日新月异,这不仅对传统制造业造成了冲击,也同样带来了变革的契机。传统信息服务平台单架构所存在的缺陷也随着用户需求的增加而越发突出。信息服务平台的安全性、可扩展性以及多功能性等需求推动了软件架构技术的变革。为了使信息平台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用户,解决单一应用架构性能低,耦合高,扩展性差等问题,本文针对如何通过微服务架
黄姑鱼(Nibea albiflora)作为我国新兴的海水养殖品种,其养殖规模逐年扩大。黄姑鱼仔、稚鱼的营养生理学研究较少,尚无适宜的专用微颗粒饲料,导致其稚鱼转饵阶段成活率低。本研究以黄姑鱼稚鱼为研究对象,通过营养学、组织学和转录组分析等方法,比较生物饵料与不同磷脂水平的微颗粒饲料对黄姑鱼稚鱼及早期幼鱼生长、肠道结构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选用25日龄(体重为0.005 g,全长为0.53
本试验对一种新兴优质饲用植物蛋白源在赤点石斑鱼幼鱼膨化饲料中的有效性进行评估。该混合型小麦蛋白(GWT),是谷朊粉、低筋面粉和牛磺酸以77.5%、20.5%和2.0%的比例混合而成。实验配制了8种等氮等能膨化饲料(粗蛋白含量44.1~45.6%,总能21.5~22.0 MJ kg-1),其中对照组饲料(V0)以优质低温干燥鱼粉(LT-FM,20.0%)和大豆浓缩蛋白(SPC,21.4%)为主要蛋白
采用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目的是能够很好的解决渔业船舶控制应用领域的复杂非线性优化问题。在研究渔业船舶的历史上,一般渔业船舶运动模型都是不确定的以及非线性的,故而本文主要研究渔业船舶非线性运动的情况,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如下:1.本文通过响应型数学模型、舵机伺服系统、海浪干扰模型和PID控制器来设计渔业船舶航向控制仿真模型,并且在该渔业船舶航向控制的仿真过程中加入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PSO),改进粒子
20世纪70年代开始,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就被应用到海洋要素的反演当中去,它发射的微波可以穿云透雾,不受白天黑夜地影响,可全天时、全天候对海面的物理动态过程进行成像,且成像的分辨率很高,能实现多极化、多角度、多波段的对物观测,提供大范围内有关海洋表面的实时动态信息。因此,本文便利用SAR的这些优点来进行海面风场和海浪参数的反演。在海面风场反演的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