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健康对照者之间血浆sCLEC-2及sGPVI的水平是否差异,以及血浆sCLEC-2及sGPVI的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严重程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不同类型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我们连续收集了发病7天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183例,以及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者149例。通过ELISA分别测定了两组
【基金项目】
:
山西省科技厅项目“可溶性凝集素样受体-2浓度对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效果的预测作用及相关因素分析(编号:201803D3115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健康对照者之间血浆sCLEC-2及sGPVI的水平是否差异,以及血浆sCLEC-2及sGPVI的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严重程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不同类型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我们连续收集了发病7天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183例,以及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者149例。通过ELISA分别测定了两组可溶性糖蛋白VI(GPVI)、C型凝集素样受体2(CLEC-2)的血浆浓度,比较两组之间sGPVI和sCLEC-2的血浆浓度差异。病例组根据TOAST分型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组与小动脉闭塞组,分析这两组与健康对照组三组之间sCLEC-2及sGPVI的浓度差异;根据NIHSS评分分为轻症组(<5分)及非轻症组(≥5分),分析两组之间sCLEC-2及sGPVI的浓度差异;并根据90天时的改良Rankin量表(m RS)分数>2分,分为预后良好组99例、预后不良组50例,并使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评估了sCLEC-2及sGPVI血浆水平与脑卒中预后及相关危险因素之间的关联。结果:1.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的一般基线比较,除饮酒率外,其余各项基线资料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表示两组间具有可比性;两组间sGPVI浓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sCLEC-2浓度不具有统计学差异。2.sCLEC-2及sGPVI浓度在NIHSS评分≥5的患者与NIHSS评分<5的患者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sCLEC-2及sGPVI浓度在NIHSS评分≥5的患者中较高。3.比较不同类型AIS患者及健康对照组之间sCLEC-2及sGPVI浓度差异,三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sCLEC-2: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与小动脉闭塞性型、小动脉闭塞性型与健康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GPVI: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与其余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于影响AIS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值、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NIHSS评分等因素均会影响患者的预后(P<0.05)。5.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吸烟、高血压病及sCLEC-2、sGPVI浓度均为影响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AIS患者的血浆sCLEC-2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无明显差异;2、AIS患者的血浆sGPVI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提示血浆GPVI水平可能作为诊断AIS患者的在体生物标志物;3、血浆sCLEC-2、sGPVI水平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提示它们可能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4、sCLEC-2在小动脉闭塞型AIS患者中升高,sGPVI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AIS患者中升高;5、血浆sCLEC-2、sGPVI水平可能是独立预测AIS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血小板/血红蛋白比值及空腹血糖变化对合并颅脑创伤的多发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急诊医学中心收治的合并颅脑创伤的多发伤患者113例,按照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将这113名患者分为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组)和对照组(无下肢深静脉血栓组),其中观察组14人,男11人,女3人,年龄32-75岁
目的:创伤性脑梗死(PTCI)是颅脑损伤(TBI)最严重的继发性损伤之一,一旦发生将严重影响TBI患者预后,对患者生命、生活造成严重不良影响,但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规影像学表现滞后、实验室检验结果混杂因素较多,无法对PTCI做出及时、准确诊断。本文探讨颅脑损伤继发创伤性脑梗死临床相关危险因素,旨在为临床提供有效的循证依据。期望能指导临床对颅脑损伤继发创伤性脑梗死进行合理评估、防治,提高患者生存
目的:探讨睡眠障碍与ICU获得性衰弱(intensive care unit acquired weakness,ICU-A W)的相关性,明确其是否为ICU-AW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期寻找更佳的干预和治疗靶点,为ICU-AW的发病机制、预防或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调查分析2020年01月至2021年01月期间入住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危重症医学科三病区接受治疗且符合入组标准的63例危重症患者,使用电
目的: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炎症免疫功能失调在PSD发病中的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B细胞活化因子(BAFF)和增殖诱导配体(APRIL)作为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的新进成员,与B细胞免疫功能密切相关,并且在抑郁症中表达异常。因此我们推测BAFF、APRIL可能参与了PSD的发生发展。本研究旨在探讨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BAFF、APRIL水平与卒中后抑郁程度的相关性及P
目的:研究代谢综合征与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10月就诊于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或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AMI患者相关资料(n=721),按是否合并MS分为MS组(n=322)和非MS组(n=399),比较两组基线资料、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以及房颤的发生率;再按照合并AF与否分为AF组(n=48)和非AF组(n=673),探讨MS及其组分与AF的关系。结果:与非MS组
目的:1.评估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的全身炎症反应指数对AJCC分期的预测价值;2.评估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的全身炎症反应指数对临床病理特征的预测价值;3.评估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的全身炎症反应指数对细胞免疫功能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就诊于山西省肿瘤医院,经胃镜+病理学检查确诊为食管胃结合部腺癌(SiewertⅠ、Ⅱ、Ⅲ型),术前实验室检查资料完善并行
目的:通过检测脓毒症患者的细胞因子,判断其免疫功能状态,根据不同免疫功能状态个体化应用免疫调节剂,观察其疗效。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山西省汾阳医院收治的65例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25例脓毒症患者根据中国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急诊治疗指南(2018)进行常规临床治疗。实验组40例脓毒症患者通过检测细胞因子(TNF-α、IL-2R、IL-
目的:观察脓毒症急性肺损伤时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Cx43)与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屏障功能通透性的关系以及验证Cx43如何通过PKA信号通路调节脓毒症急性肺损伤。方法:细胞水平:分为四组分别是对照组、脓毒症(LPS)组、LPS+PKA抑制剂(H89)组、PKA激活剂(8-Bromo-c AMP)组。首先应用Western bloting检测A549细胞p-Ser373、PKA,p-
目的:使用MR-VWI技术定量研究初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管腔狭窄率<50%与≥50%M1段MCA责任斑块特征的差异;以及除外管腔狭窄因素,初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MCA的M1段责任斑块有哪些特点。方法:回顾性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因初发缺血性脑卒中行MR-VWI检查的72例患者纳入研究。以上患者均根据DWI、TOF-MRA及增强前、后的MR-VWI图像确定责任血管为MCA的M1段。依据首次发
目的:应用合成磁共振成像(Synthet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SyMRI)及T2 mapping两种定量技术分析盘状半月板(Discoid meniscus,DM)微观成分的异质性。并结合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T2 mapping、及SyMRI分析撕裂模式、定量参数在不同手术方式之间的差异,探讨不同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