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火龙果是一种重要的热带果树,集蔬菜、水果、医药及观赏等优点于一身,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近年来,火龙果溃疡病在广东省火龙果种植区大面积暴发并且日益加重。目前,对于该病害的防治方式主要是化学防治,但存在效果不佳和污染环境等问题。抗病育种是解决该问题的根本途径,而在选育抗病品种时,一套结果可靠且操作简便的抗病性鉴定技术体系是正确评价抗病性的关键。本研究对溃疡病抗病性鉴定的接种浓度、培养温度、芽龄、芽长等因素进行了优化,建立了火龙果抗溃疡病的离体鉴定方法,在此基础上,对21份火龙果种质进行了抗病性鉴定,并且观测了不同抗性表现的火龙果种质资源的气孔密度及接种病原菌后的SOD、POD、PAL、CAT活性变化,获得结果如下:1、建立了火龙果溃疡病抗性的离体接种鉴定方法,选取芽龄为10 d的健康秋芽,以浓度为1×105个/m L的溃疡病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在28℃下培养12d。2、采用上述方法,对国内21份火龙果种质资源进行了抗病性鉴定。根据以病情指数和潜育期所制定的火龙果溃疡病抗性分级标准,鉴定出抗病种质1个,中抗种质4个,中抗以上的种质5个,占23.8%,并发现种质资源的离体鉴定结果与田间抗性表现吻合。3、火龙果气孔密度和形态观测的结果表明,溃疡病抗性与气孔密度呈显著负相关(r2=0.829),即气孔密度越小,抗病性越强。由此可见,气孔密度可作为抗病性鉴定的辅助依据。4、酶活性变化的观测结果显示,接种之后,各个材料的SOD、POD、PAL活性都呈上升趋势,且中抗材料的酶活性比高感材料要高,而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中抗材料的酶活性速率上升很快,并与离体接种鉴定的病情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由此可见,这4种酶的基础活性水平和峰值出现快慢可以作为评价火龙果抗病性的辅助指标,并可初步解释种质资源抗性差异的生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