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宝藏》是2017年由央视推出的一档文博类节目,央视与故宫博物院等九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合作,在文博领域进行探索。到目前为止共播出了2017、2018年两季就已经深受大众喜爱。《国家宝藏》从一开始就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结合古代传统文化和现代先进文化,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引导社会更多的年轻人去关注,也让更多的历史在新时代焕发了新的生命力,真正做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文化类节目的出现在当今无疑是一剂强心剂,让那些优秀传统文化重新回归到青年一代人的视野当中。本文以《国家宝藏》中具有代表性的特色用语为研究对象,包括成语、俗语、文物专名、色彩类词语、古诗文等。对其进行分类及翻译分析研究,发现特色用语的翻译具有“非对应性大于对应性”的特征,在忠实原文、文化传递、简洁通顺的原则基础上提出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总结分析各类特色用语的翻译方法,提出对于《国家宝藏》中特色用语的翻译可尝试走出传统翻译方法的圈子,从俗、雅、白三个视角出发。本文发现特色用语在翻译过程中存在文化意象不对等、词汇不对应以及译者素养的问题,并通过分析研究认为对于《国家宝藏》中特色用语的翻译,要求翻译成果在准确传达出语言的表面意义的同时,也要传递能够容易接受的文化信息和内涵,更要使译语对象领会其交际意图。而翻译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语码转换,更是一种多维度、多空间的活动,需要从多维度出发寻找最合适的译文。最后结合生态翻译学理论针对《国家宝藏》中特色用语的翻译提出创新的“三个三”,既空间之“三维”——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方法之“三译”——俗译俗、雅译雅、白译白;以及启示之“三论”——异化为主、意义优先、文化补偿。以期通过研究能够丰富文化类节目的翻译实践,让文博类节目能够更好地继续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除前言与结语外,本文分为五章。前言部分,主要从研究意义与价值、研究现状与动态、研究方法与路径、创新之处进行阐述,通过归纳总结学者们对特色用语本体研究、特色用语的翻译研究以及对传统文化用语的翻译研究,为后文的思路及写作提供参考与帮助。正文部分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国家宝藏》节目与特色用语及分类。第二章归纳总结《国家宝藏》中特色用语的翻译策略、原则及方法。第三章对《国家宝藏》中的特色用语翻译状况进行概述,探讨特色用语的文学性之别、可译性限度以及分析总结这类特色用语在翻译时产生的问题和可能的诱因。第四章本章节在对《国家宝藏》中的特色用语进行归纳总结、实践翻译、问题探讨环节的基础上提出“三维”“三译”的观点。第五章结合前两章提出关于《国家宝藏》特色用语翻译“三论”的启示。本文前一章的“三维”与“三译”以及本章的“三论”是本文的创新之处和重点所在。结语部分,对以上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全文的安排及思路,以及写作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