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攻击行为是以互联网和手机网络为平台,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对个体或者群体有目的实施的意在造成伤害的行为,且这种行为是目标对象想要尽力避免的。作为一种网络环境中的负面行为,网络攻击行为对被攻击者、整个网络社会都会造成恶劣的不良影响。通过减少或消除网络攻击行为的产生,可以构建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从而提高网民上网的愉悦程度。
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的主力军,所以,本研究以大学生群体为调查对象,探讨网络攻击行为的结构,编制《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问卷》。首先,收集现有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掌握网络攻击行为的研究动态;其次,在梳理分析现有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开放式问卷、课题组成员讨论以及专家评定后,初步形成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预测问卷;采用电子问卷链接发放预测问卷后收回有效问卷420份,对收回的有效数据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删除不符合标准的题项,最终留下38个题项形成正式问卷;采用电子问卷链接发放正式问卷后,收回有效问卷714份,对收回的有效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和信效度检验,确定问卷的结构。最后,借助学校心理测试系统编辑正式问卷题项,与其他测量个体特征变量的问卷一起发放施测,收回500份有效问卷来分析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现状、检验人口学变量差异,探寻影响网络攻击行为的重要个体特征变量。主要的结论如下:
(1)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依据攻击动机可分为工具性网络攻击行为与反应性网络攻击行为,工具性网络攻击行为分问卷由关系攻击(5个题项)、名誉攻击(3个题项)和权益攻击(14个题项)三个维度构成,反应性网络攻击行为分问卷由关系攻击(4个题项)、名誉攻击(3个题项)和权益攻击(9个题项)三个维度构成,总问卷共38个题项。
(2)大学生工具性网络攻击行为分问卷与大学生反应性网络攻击行为分问卷均是三维模型,信效度良好,拟合状况良好。两份分问卷的x2/df均小于5,GFI、AGFI、CFI、IFI这些拟合指数均大于或接近0.9,且RMR和RMSEA值均小于0.08,说明两份分问卷三因素模型拟合理想;两份分问卷的信度系数分别是0.886、0.870,维度系数在0.734-0.835之间,信度良好;各维度间的相关系数在0.551-0.669之间,维度与分问卷总分间的相关系数在0.773-0.911之间,说明问卷的结构效度良好。分问卷总分及各维度与校标问卷总分间的相关均显著,说明校标效度良好。
(3)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发生水平不高。对网络攻击行为的人口学变量进行差异检验,结果表明性别、专业类别、网龄、上网主要用途在工具性网络攻击行为上主效应、交互效应均不显著;性别、网龄、上网主要用途在反应性网络攻击行为上主效应显著,网龄和上网主要用途的交互效应显著,性别、网龄和上网主要用途的交互效应显著。
(4)根据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得出,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与精神病态、焦虑、嫉妒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内疚—羞愧特质、公正世界信念、适应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内疚和精神病态对工具性网络攻击行为具有显著的先前预测作用,焦虑对其具有显著的即时预测作用,精神病态和一般公正世界信念对反应性网络攻击行为具有显著的先前预测作用,嫉妒和适应性对其具有显著的即时预测作用。
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的主力军,所以,本研究以大学生群体为调查对象,探讨网络攻击行为的结构,编制《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问卷》。首先,收集现有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掌握网络攻击行为的研究动态;其次,在梳理分析现有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开放式问卷、课题组成员讨论以及专家评定后,初步形成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预测问卷;采用电子问卷链接发放预测问卷后收回有效问卷420份,对收回的有效数据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删除不符合标准的题项,最终留下38个题项形成正式问卷;采用电子问卷链接发放正式问卷后,收回有效问卷714份,对收回的有效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和信效度检验,确定问卷的结构。最后,借助学校心理测试系统编辑正式问卷题项,与其他测量个体特征变量的问卷一起发放施测,收回500份有效问卷来分析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现状、检验人口学变量差异,探寻影响网络攻击行为的重要个体特征变量。主要的结论如下:
(1)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依据攻击动机可分为工具性网络攻击行为与反应性网络攻击行为,工具性网络攻击行为分问卷由关系攻击(5个题项)、名誉攻击(3个题项)和权益攻击(14个题项)三个维度构成,反应性网络攻击行为分问卷由关系攻击(4个题项)、名誉攻击(3个题项)和权益攻击(9个题项)三个维度构成,总问卷共38个题项。
(2)大学生工具性网络攻击行为分问卷与大学生反应性网络攻击行为分问卷均是三维模型,信效度良好,拟合状况良好。两份分问卷的x2/df均小于5,GFI、AGFI、CFI、IFI这些拟合指数均大于或接近0.9,且RMR和RMSEA值均小于0.08,说明两份分问卷三因素模型拟合理想;两份分问卷的信度系数分别是0.886、0.870,维度系数在0.734-0.835之间,信度良好;各维度间的相关系数在0.551-0.669之间,维度与分问卷总分间的相关系数在0.773-0.911之间,说明问卷的结构效度良好。分问卷总分及各维度与校标问卷总分间的相关均显著,说明校标效度良好。
(3)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发生水平不高。对网络攻击行为的人口学变量进行差异检验,结果表明性别、专业类别、网龄、上网主要用途在工具性网络攻击行为上主效应、交互效应均不显著;性别、网龄、上网主要用途在反应性网络攻击行为上主效应显著,网龄和上网主要用途的交互效应显著,性别、网龄和上网主要用途的交互效应显著。
(4)根据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得出,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与精神病态、焦虑、嫉妒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内疚—羞愧特质、公正世界信念、适应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内疚和精神病态对工具性网络攻击行为具有显著的先前预测作用,焦虑对其具有显著的即时预测作用,精神病态和一般公正世界信念对反应性网络攻击行为具有显著的先前预测作用,嫉妒和适应性对其具有显著的即时预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