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论视角下《论语》中“天”的英译比较研究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bydick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也是儒家思想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代表。在儒家思想的传播过程中,“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文化负载词,尽管其并不是儒学的基本思想,但却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此外,由于在不同的时期及不同的环境人们对于“天”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其表达与翻译无疑为译者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顺应论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这是由语言本身所具有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决定的。其中顺应性是语言使用过程的核心,而顺应与语境密不可分,意义的生成过程是话语与语境的互动过程。翻译活动作为一种语言使用的形式,也是一个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为了做出恰当的选择,译文中的语境必须顺应源文本的语境,以达到交际的目的。因此,顺应论可以作为一个视角,来解读翻译过程和翻译策略。本文统计了《论语》中“天”出现的次数,并根据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理论将其分为“自然之天”、“主宰之天”和“义理之天”三大类。文章选取刘殿爵和亚瑟?威利的译本,以顺应论中的语境关系顺应为指导,对两译本中“天”及其搭配词的翻译进行了对比分析,结合译者主体性和读者接受性等因素发现,要实现成功的翻译,必须考虑多种因素在内,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便是语境。两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要对语境中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以及篇内衔接等做出了顺应。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刘殿爵的译本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而亚瑟?威利的译本则将西方读者的思维及意识形态考虑在内。通过个案研究和详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首先,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不可避免,译者选择译语的过程正是顺应原文和读者心理世界的一个动态过程。应把原文中每一句话都看成是交际活动中的一部分,来顺应交际双方的心理世界;其次,在选择译语的过程中,文化语境的顺应是首要因素,译者应从寻找文化语境顺应的过程中求得原语与译语的间接等值;第三,翻译活动是原文和译文各方面进行顺应的动态过程,而译文中要顺应的社交世界指的不仅仅是原文描写的社交世界,而且也包括译文预期读者的社交世界,在提高读者接受度的同时使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其他文献
作物史是科技史和农业史重点关注的问题,五谷之一的粟的历史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中国古代粟作史》一书在丰富的历史文献基础上就粟的起源、传播、演进、名实、品种、生产
温德尔·纳尔逊撰写的《协奏曲》(The Concerto)是美国20世纪中期出版的布朗音乐视野系列丛书中的一本。该书体系完整,内容翔实,分析深入,观点精辟,可读性非常强,具有较强的
为了有效地消除光照不均对成像效果的影响,还原原始图像信息,通过分析Gamma校正函数及对函数包含参数的适应性实验,研究并提出了依据原始图像像素分布自动确定Gamma函数参数值的伽马校正方法,实现了弱辐射特征图像的自动灰度修正。对近海区域的遥感影像进行了辐射校正实验,证明该方法对弱辐射特征的遥感影像有很好的校正效果。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肉类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食品,其中猪肉是中国和世界大多数国家居民的主要肉类消费产品,也是我国城乡居民最重要的肉食品之一,占肉类消费总量的62.5%,在饮食结构中具有不可替
动词是一个句子的核心,不仅在日常交际中,而且在韩国语教育、词典编纂及机器辅助翻译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在研究韩国语动词‘(?)’的用法时,我们不仅要研究‘(?)’
在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中,园林绿化养护的管理工作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园林养护管理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城市园林的绿化景观效果和质量.本文主要针对目前我国在城市园林的
在市场化和全球化的过程中,经济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了,经济运行的风险增大了,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和制约增加了;全球经济波动、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各国政府的外交与经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