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也是儒家思想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代表。在儒家思想的传播过程中,“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文化负载词,尽管其并不是儒学的基本思想,但却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此外,由于在不同的时期及不同的环境人们对于“天”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其表达与翻译无疑为译者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顺应论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这是由语言本身所具有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决定的。其中顺应性是语言使用过程的核心,而顺应与语境密不可分,意义的生成过程是话语与语境的互动过程。翻译活动作为一种语言使用的形式,也是一个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为了做出恰当的选择,译文中的语境必须顺应源文本的语境,以达到交际的目的。因此,顺应论可以作为一个视角,来解读翻译过程和翻译策略。本文统计了《论语》中“天”出现的次数,并根据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理论将其分为“自然之天”、“主宰之天”和“义理之天”三大类。文章选取刘殿爵和亚瑟?威利的译本,以顺应论中的语境关系顺应为指导,对两译本中“天”及其搭配词的翻译进行了对比分析,结合译者主体性和读者接受性等因素发现,要实现成功的翻译,必须考虑多种因素在内,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便是语境。两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要对语境中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以及篇内衔接等做出了顺应。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刘殿爵的译本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而亚瑟?威利的译本则将西方读者的思维及意识形态考虑在内。通过个案研究和详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首先,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不可避免,译者选择译语的过程正是顺应原文和读者心理世界的一个动态过程。应把原文中每一句话都看成是交际活动中的一部分,来顺应交际双方的心理世界;其次,在选择译语的过程中,文化语境的顺应是首要因素,译者应从寻找文化语境顺应的过程中求得原语与译语的间接等值;第三,翻译活动是原文和译文各方面进行顺应的动态过程,而译文中要顺应的社交世界指的不仅仅是原文描写的社交世界,而且也包括译文预期读者的社交世界,在提高读者接受度的同时使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