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中医证候特征及分布、演变规律以及病证的相关性,为DN中医证候研究提供比较客观可靠的流行病学依据。 方法:采用流行病学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08年7月至2010年2月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内分泌科的门诊及住院 DN患者108例。全部患者均按要求填写DN中医证候学资料现场调查表,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姓名、年龄、身高、体重、文化程度、职业、生活方式、西医诊断等)、中医四诊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包括24h尿蛋白定量、肾功能、肝功能、血脂、糖化血红蛋白、肾脏 B超、心电图)等方面内容,并采用放免法测定Ⅲ型前胶原(Ⅲ-PC)、IV型胶原(IV-C)及血清层粘连蛋白(LN)等肾纤维化指标。结合文献资料和相关证候辨证标准,对每份病例进行逐一辨证,得出糖尿病肾病中医基本证候分布状况,分析基本证候的兼夹情况、证候演变规律以及病证的相关性,结果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⑴ DN病程分布以11-20年的最多,占总例数的46.3%。⑵从DN中医证型与平均年龄关系可以看出,DN好发于50-70岁老年人群,且平均年龄随着DN中医证型从阴虚燥热、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至阴阳两虚呈逐渐递增趋势。⑶108例DN患者资料中,男女患者在证型分布情况上无明显差异。在中医证型分布上,本虚证中以气阴两虚证多见,共36例,占33.3%,阴虚燥热证、阴阳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呈逐渐递减趋势;标实证中以血瘀证多见,共23例,占38.3%,湿浊证、湿热证、水气证呈逐渐递减趋势。⑷在病情分布上,Ⅲ、Ⅳ期DN本虚证出现率高的证型依次是气阴两虚证、阴虚燥热证;V期DN本虚证以阴阳两虚证出现率为最高,其次为脾肾阳虚证。标实证方面,Ⅲ期DN出现率依次为湿热证>血瘀证>水气证>湿浊证;Ⅳ、V期DN出现率依次为血瘀证>湿浊证>水气证>湿热证。⑸从中医本证与标证的分布可以看出气阴两虚型兼夹湿热证、湿浊证较多,阴阳两虚型兼夹血瘀证较多。⑹DN患者本虚证常见症状以倦怠乏力和腰膝酸软的出现率居高,在标实证中肢体困重和面色晦暗出现率居高。⑺ DN患者本虚证各证型组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血清Ⅲ-PC、IV-C、LN水平与阴阳两虚证组比较均降低,而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水平与阴阳两虚证组比较均升高;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水平在脾肾阳虚和阴阳两虚证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而两者与其他证型比较均显著降低。⑻ DN患者标实证中血瘀证Scr水平高于其他证型组,而HGB水平低于其他证型组;水气证ALB水平较其他证型组降低;水气证、血瘀证血清Ⅲ-PC、IV-C、LN水平较湿浊证、湿热证显著升高。 结论:⑴ DN中医证候特征为本虚标实,本虚证主要以气阴两虚证为主,标实证则主要以湿浊、血瘀证为主;气阴两虚夹湿证、阴阳两虚夹瘀证在证型分布上较多见。⑵ DN中医本虚证演变规律是从阴虚燥热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发展,主要以气阴两虚证为主;标实证则随着病程发展,出现频率高的证型依次是血瘀证>湿浊证>湿热证>水气证。⑶ DN中医各证型与Scr、ALB和HGB水平变化均有显著相关性,与Scr水平呈正相关,与ALB和HGB水平呈负相关。⑷血清Ⅲ-PC、IV-C、LN水平增高是DN患者从阴虚燥热发展成阴阳两虚的客观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