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环境下公交实时控制的车头时距优化研究

来源 :重庆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1361720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面公交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居民日常大量中短出行和轨道交通接驳的重要功能。但是,与轨道交通相比,地面公交存在路权不独立、舒适性不高、运量小、公交车头时距波动大、准点率低、运行时间延长等问题,导致近些年来中国许多城市出现地面公交分担率逐年下降,轨道交通超负荷运行的现象。因此,保持公交车头时距运行稳定是提升地面公交车运行准点率与公交吸引力的关键。本文基于车路协同技术,研究构建协同环境下公交实时速度控制的公交车头时距优化模型与方法,对提升地面公交车辆运行可靠性与服务水平,以及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阐述了公交车头时距的基本概念及影响因素,结合公交车头时距优化协作方式,分析了公交车头时距优化过程,厘清了公交车头时距优化的协同环境。其次,分析了公交实时速度控制和公交车头时距预测过程,研究了公交车头时距特征因子及常规公交车头时距预测模型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构建了萤火虫算法优化下的BP神经网络公交车头时距预测模型(FA-ANN),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算例分析中,结果表明:FA-ANN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车头时距的平均绝对误差为12.99s,相较于常规BP动态预测与静态预测结果,分别减少36.60%和54.40%,论证了优化算法对预测模型精度的提升。然后,对公交实时控制优化车头时距进行了定性分析,剖析了公交实时控制优化车头时距实施过程中对公交乘客的主观影响,选取对公交乘客主观影响较小的公交实时速度控制策略进行车头时距优化,分析了公交车头时距计算及优化过程,构建了对乘客主观影响小和客观优化效果好相结合的车头时距优化模型。最后,以重庆市主城区475路公交为例,通过仿真算例定量分析了车头时距优化模型的客观优化效果,结果显示:在道路交通流影响及无道路交通流影响的公交专用道条件下,公交实时速度控制相较于实际运行情景,公交车头时距与发车间隔的标准差分别减少32.56%和83.98%,验证了本文构建的主客观相结合的公交车头时距优化模型的有效性。
  本文以公交车头时距为研究对象,在协同环境下公交实时控制的公交车头时距优化模型中,引入对乘客主观影响小和客观优化效果好两个因素,运用BP神经网络、萤火虫算法、公交实时速度控制等理论方法,定性、定量化地研究协同环境下公交车头时距预测及公交实时速度控制优化车头时距过程等模型方法,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公交车头时距研究的相关理论。
其他文献
细集料作为混凝土结构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而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和天然砂资源的逐年减少,机制砂替代天然砂将成为必然趋势。不同地区的机制砂在颗粒形貌,级配等性能参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从而对混凝土的性能影响较大。因此,针对不同地区机制砂的特征参数以及对混凝土关键参数的研究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本文选取广西机制砂为试验对象,依据规范要求测定其石粉含量,
海绵城市的兴起大力推动了我国大空隙沥青路面的发展,OGFC沥青路面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大空隙沥青路面。频繁的冻融循环势必影响OGFC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而现有的研究对OGFC沥青路面的抗冻能力涉及又较少,因此,本文研究了OGFC沥青混合料在冻融循环作用下的性能衰变规律,为OGFC沥青路面于冰冻地区的使用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进行的主要研究及结论如下:  1.为制得低温性能优良的胶结料,通过测力延度试
学位
随着我国西南地区的迅速开发,高速公路正逐步向各地山岭重丘地区发展,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隧道数量最多、类型最复杂、发展最快的国家。山区高速公路隧道群路段作为我国道路交通特殊的连接段,其交通安全问题复杂多样,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山区高速公路隧道群路段隧道密集,隧道之间的间距较短,在驾驶员行驶过程中,隧道进出口频繁出现,使得驾驶光环境频繁突变,对驾驶员的视觉功能造成较大的负荷,增大驾驶员安全行
有机降黏温拌技术能够降低沥青混合料的拌和与施工温度,在减少能源消耗和有毒有害气体排放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是实现节能减排、打造低碳环保交通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有机降黏温拌沥青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低温性能较差的缺点,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技术的推广。鉴于此,本研究采用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柠檬酸三丁酯(TBC)和马来酸二辛酯(DOM)对有机降黏温拌沥青进行二次改性,并对增塑改性温拌沥青及沥青混合
冰水堆积体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由于冰水堆积体成因特殊、成分复杂,至今还未能作为工程项目路基填料来使用。而随着我国西部交通建设的不断发展,工程项目建设中不可避免的会遇上该种不良土质问题,西部地区海拔高、地势复杂,一味地采用换填法终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此,本论文依托于G0512线成乐高速公路扩容建设项目E2标段,通过一系列室内试验对冰水堆积体作为路基填料的改良处治方案开展了试验性研究,通过加
学位
本文提出了一种在路堤的中上部铺设筋材控制路堤破坏滑移面的方法。当路堤失稳破坏时,在筋材加固作用下路堤的滑移面被控制在加筋范围以外,即使路堤受到外界的强作用力,路堤仅在局部产生滑移破坏,上部路堤的变形和稳定性仍能控制,使得路堤的使用性能仍可得到一定的保证。根据振动台试验中对加筋路堤在振动荷载作用下的路面沉降、坡面变形、筋材形变、路堤内部土压力等监测数据的收集,对比分析了局部加筋路堤的动力响应特性。使
学位
随着我国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不断投入,高速路网体量庞大,其中沥青混凝土道路占有较大比例。在冬季严寒地区特别是我国北方,道路表面会在低温环境下结冰,严重影响道路交通和其使用寿命。通过在沥青混凝土路面喷涂一种超疏水材料,能降低沥青混凝土表面的液滴凝固点和减小冰层与路面之间的粘附力,从而达到抗凝冰和易除冰的效果。  本文通过简单易行、成本较低的方法制备出一种超疏水涂料,对其基本性能进行研究分析,然后将涂
路面结冰是我国公路冬季频繁出现的道路灾害。当沥青路面出现结冰时,会导致路面摩擦系数减小,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容易出现打滑,甚至侧翻现象,极易诱发交通事故,道路行车安全受到极大影响。基于构建仿生超疏水材料的润湿理论,通过溶胶-凝胶工艺制备仿生超疏水材料,测试接触角和滚动角分析其润湿性能,分析表面形貌与化学组成来评价其微观性能。采用结冰试验、液滴滚落试验以及“冰-路”粘结力试验来评价其抗凝冰性能,采用摆式
为解决天然集料匮乏和钢渣资源过剩却未充分利用的现状,已有多项研究验证了钢渣用作路面集料的可行性,还铺筑了相关试验段,表明钢渣路面性能良好。少有研究对钢渣路面在环境、经济方面的表现进行系统性地定量分析,路面经济与否是目前实际工程决策的首选原因,而识别路面环境影响可促进节能减排和实现路面可持续发展。故分析钢渣部分代替集料用于路面混合料的环境、经济效益。  首先,通过调研钢渣路面结构和进行等交通量下结构
学位
随着智慧出行服务平台的智能化水平提高和国家小型客车合乘相关的法规体系逐步规范,小型客车合乘模式逐渐成为城市多模式交通路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型的合乘模式相对出现时间较短且涉及多方复杂因素,因此合乘出行的影响因素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基于此,本文从乘客和车主两个视角分别构建合乘出行意愿程度的Ordered probit和Zero-inflated ordered probi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