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散薯和柑橘的内生真菌发酵产物对红火蚁毒杀活性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jiaai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是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入侵生物之一,目前已入侵至20多个国家,对人体健康、公共安全、农林业生产及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如何安全有效防治红火蚁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天然产物中寻找红火蚁防治剂,是红火蚁防治的改良策略之一。植物内生真菌可产生活性显著、结构类型丰富的天然化合物,是寻找天然活性物质的重要资源宝库。为了探究植物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对红火蚁的毒杀活性,以期为开发红火蚁绿色防治剂提供新的思路,我们开展了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发酵产物对红火蚁毒杀活性的研究。本研究首先收集我国广西重要药用植物血散薯以及不同地区特色经济作物柑橘的健康植株样品,从健康组织中分离纯化和鉴定内生真菌,通过对各菌株的菌落形态观察结合分子鉴定技术对菌株进行鉴定。然后选取代表性菌株进行发酵培养,制备发酵粗提物。测定粗提物对红火蚁的触杀活性和胃毒活性,以探究供试植物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对红火蚁的毒杀潜力,并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理。主要结果如下。
  1.通过组织培养法从柑橘的叶和枝条以及血散薯的叶、茎和块根中分离纯化得到143株内生真菌。包括柑橘内生真菌72株和血散薯内生真菌71株。采用形态观察及ITS序列分析,鉴定了柑橘内生真菌30株,归为13科14属;鉴定了血散薯内生真菌38株,归为12科19属。
  2.选取代表性内生真菌菌株35株,采用大米固体培养基发酵培养,乙酸乙酯提取,减压浓缩蒸干后,共获得35株内生真菌的乙酸乙酯粗提物。
  3.通过药膜法测定了35株内生真菌乙酸乙酯粗提物对红火蚁的触杀活性,发现不同植物内生真菌粗提物对红火蚁具有不同程度的触杀活性。其中,5株内生真菌Stdif9、Stdif6、J-12、STJ-J-3-6、WZMG-Y-24的乙酸乙酯粗提物对红火蚁触杀活性显著,处理浓度为250mg/mL、处理24h时,红火蚁累计校正死亡率达到80%以上。
  4.进一步测定了以上5株内生真菌Stdif9、Stdif6、J-12、STJ-J-3-6及WZMG-Y-24乙酸乙酯粗提物对红火蚁的触杀毒力。在处理24h内,J-12、Stdif9、Stdif6、WZMG-Y-24及STJ-J-3-6对红火蚁的LC50值分别为21.3728mg/mL、38.4955mg/mL、37.0552mg/mL、44.7600mg/mL、67.2784mg/mL。结果表明,选自血散薯的3株内生真菌Stdif6、Stdif9、J-12对红火蚁的触杀毒力大于柑橘内生真菌WZMG-Y-24和STJ-J-3-6。
  5.采用水试管法测定了Stdif6、Stdif9、J-12乙酸乙酯粗提取物对红火蚁的液体饲喂胃毒活性。研究发现,3株内生真菌对红火蚁具有良好的液体饲喂胃毒活性及延迟毒性。在24h内的死亡率均低于25%;并且,在供试时间内(15d内),相同浓度的不同药剂对红火蚁的胃毒活性不同,同一药剂的不同浓度对红火蚁的胃毒活性总体上随处理浓度增加而增大。当处理浓度为1.000mg/mL时,以Stdif6处理的红火蚁,其累计死亡率达100%;而以Stdif9和J-12处理的红火蚁的死亡率均未超过80%。当处理浓度为0.100mg/mL时,Stdif6处理的红火蚁死亡率超过80%,Stdif9和J-12处理的红火蚁的死亡率均未超过70%。当处理浓度为0.010mg/mL时,Stdif6和J-12处理的红火蚁的死亡率达到50%以上。当处理浓度为0.001mg/mL时,Stdif6、Stdif9和J-12的死亡率均未超过50%。以上结果表明,Stdif6对红火蚁液体饲喂胃毒活性最为突出。
  6.进一步测定了以上3株内生真菌毒饵药剂的室内胃毒活性。研究发现,3株内生真菌毒饵对红火蚁具有良好的毒饵饲喂胃毒活性和延迟毒性。并且,红火蚁死亡率随毒饵浓度的增加而增加。3株内生真菌不同浓度毒饵处理的红火蚁,在24h内的死亡率均小于5%。在供试时间内(15d内),当毒饵浓度为50.000mg/g时,红火蚁的累计死亡率均接近100%。当处理浓度为25.000mg/g时,红火蚁的累计死亡率均超过90%。当处理浓度为12.500mg/g时,J-12毒饵处理的红火蚁的累计死亡率达到90%以上,Stdif6和Stdif9处理的红火蚁的累计死亡率达到60%以上。当处理浓度为6.250mg/g时,Stdif6、Stdif9、J-12毒饵处理的红火蚁的累计死亡率分别超过40%、70%、80%;当处理浓度为3.125mg/g,Stdif6、Stdif9、J-12毒饵处理的红火蚁的累计死亡率分别超过30%、20%、80%。以上结果表明,Stdif6、Stdif9、J-12对红火蚁均表现出较强的毒饵饲喂胃毒活性,J-12在处理浓度为3.125mg/g时,对红火蚁仍可表现出较高的毒饵饲喂胃毒活性。
  本研究筛选得到了对红火蚁具有毒杀活性的植物内生真菌Stdif9、Stdif6、J-12、STJ-J-3-6、WZMG-Y-24,其中尤以血散薯内生真菌Stdif6、Stdif9、J-12毒杀活性显著。研究结果为后期进一步研究血散薯内生真菌菌株对红火蚁的毒杀机理奠定了基础,为其应用于红火蚁天然防治剂提供了依据。
其他文献
玉米黏虫(Mythimna separata)是属于鳞翅目夜蛾科的农业害虫,主要危害玉米等粮食作物。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是研究基因功能的重要方法,而基于RNAi技术的寄主诱导的基因沉默(Host-induced gene silencing,HIGS)为培育抗虫转基因植物开辟了新途径。大多数鳞翅目昆虫的RNAi效率较低,因此提高RNAi效率是基于RNAi的鳞
学位
本文研究了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的抗性(Resistance,R)基因SRC7(SMV resistance cluster7)的作用机理。SRC7编码TIR-NBS-BSP蛋白,其中BSP(Basic secretory protein)是一种非典型的、功能未知的结构域。本实验室前期工作中,结构域截短实验证明SRC7TN(TN为TIR-NBS的缩写)对病
学位
土壤呼吸是地球物质循环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参与调控大气中CO2的浓度并直接影响气候变化。中国草地碳储量在全球碳循环中有重要作用,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放牧、割草、围封不同利用方式下内蒙古羊草(Leymus chinensis)典型草原土壤呼吸各组成要素(根、土壤微生物)的呼吸水平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揭示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呼吸变化对土壤呼吸产生的生态学效应,探讨不同利用
学位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陆地植被变化是LUCC的重要表征,其可通过改变植被覆盖度、地表反照率等生物地球物理属性,调节地表能量平衡和水分循环,进而对区域气候要素和水分平衡产生重要影响。地处干旱半干旱区的毛乌素沙地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典型的生态环境
学位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S.aureus)是奶牛乳腺炎的主要病原体,可以内化进入细胞。进入细胞内的S.aureus可以适应宿主细胞的内环境从而实现定植。异噬(xenophagy)是选择性自噬的一种形式,其中胞内的细菌被自噬小体捕获,在溶酶体中降解。细菌入侵和宿主细胞通过异噬抵御细菌感染是一个病原体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存在着一个复杂的调控网络,但机
学位
对许多器官受损的患者来说,在诸多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的策略中,最具临床应用价值的方法便是器官内源性的原位修复及再生。器官内源性的原位修复与再生不仅需要各类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更需要合适的胞外微环境。而天然器官去细胞的胞外基质材料,既拥有最合适的生物相容性、生物物理特性及化学特性、完整的胞外基质成分与器官的3D结构,还拥有更优越的细胞黏附、增殖与分化的环境。因此,想要利用异体器官去细胞的胞外基质材料,尝
西鄂尔多斯荒漠被誉为内蒙古高原和亚洲中部植物特有属的分布中心。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等珍稀植物以不同的生存策略适应了这里干旱贫瘠的生境。探索这些植物的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共生生物学特征、菌根结构、植物根内和根际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及其它微生物的多样性,对揭示这些植物的
毛乌素沙地作为我国四大沙地之一,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并且沙漠化等生态灾害频发。为了防治沙漠化,人工植被建植作为主要技术手段和措施被广泛应用于该地区。毛乌素沙地经过40多年的治理,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柳、杨柴和柠条等人工灌木林,并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出现的“风蚀破口”进行了不同补植模式的应用实践。然而,什么样的恢复措施、什么样的补植模式才是好的生态恢复,仍然缺乏系统研究。因此,本研究以毛乌素沙地人工建植的沙柳
在复杂的基因转录过程中,原核细胞RNA聚合酶σ亚基识别基因启动子,并引导RNA聚合酶在启动子上组装和转录。当转录延长开始后σ亚基脱离启动子并引导下一个转录机器的组装。然而,σ亚基(RpoD)动态循环的机制尚不清楚。  为了探究σ亚基动态循环机制,本文进行了如下研究:(1)通过GFP-Trap免疫共沉淀技术,发现分子伴侣蛋白ClpB、DnaK、HtpG和未知蛋白YhgF与σ亚基RpoD相互作用。生物
学位
本研究针对中国奶牛养殖产业对优质种公牛培育和良种母牛快速扩繁的迫切需求,创新集成了奶牛育种关键技术体系、研制性别控制冷冻精液生产新技术与新产品,为解决高产奶牛扩繁速度慢的技术瓶颈问题,加快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进程提供了技术支撑。  奶牛育种关键技术体系包括种用胚胎生产与胚胎移植(Embryo Transfer,ET)、青年公牛全基因组检测与遗传评估、生长发育、生产性能测定(Dairy Herd Imp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