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抗SMV基因SRC7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研究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yl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了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的抗性(Resistance,R)基因SRC7(SMV resistance cluster7)的作用机理。SRC7编码TIR-NBS-BSP蛋白,其中BSP(Basic secretory protein)是一种非典型的、功能未知的结构域。本实验室前期工作中,结构域截短实验证明SRC7TN(TN为TIR-NBS的缩写)对病毒具有抗性,但SRC7的作用机理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系统研究了SRC7的抗病毒作用机制,证实了一个新的BSP结构域的功能,揭示了SRC7亚细胞定位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探讨了SRC7在转录调控、分子内自我调控及同源蛋白之间的多层调控机制,为大豆抗SMV研究及植物免疫反应机理的阐明提供了重要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从大豆基因组上克隆了SRC7基因不同长度的启动子序列,构建了启动子-GUS截断载体,用瞬时和稳定转化法分析了表达体系中SRC7基因的转录调控机制。结果表明,SRC7基因的转录受到SMV侵染或植物激素水杨酸(SA)的诱导。亚细胞定位实验结果显示,SRC7和SRC7TN均定位在细胞核。核定位信号存在于SRC7NBS结构域,并且核定位对于SRC7的抗病毒活性是必须的。酵母双杂交(Y2H)和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实验证明SRC7通过TIR和NBS结构域在细胞核中进行同源寡聚化。通过定点突变及BiFC实验找到了与SRC7寡聚化有关的保守位点(F18、R24、D45、L59、F82、E86)及TIR结构域里的αA2基序。SRC7的寡聚化对其抗病毒活性必不可少。进一步分析发现,SRC7TIR介导免疫反应,而SRC7NBS通过顺式作用方式增强SRC7TIR的抗性。虽然SRC7BSP对于SRC7抗病毒活性是非必需的,但是SRC7BSP能够与SRC7TIR和SMV效应因子6K2互作。SRC7BSP不仅参与SMV的特异性识别,并通过分子内相互作用调控SRC7的蛋白稳定性和活性。
  更为重要的是,SRC7的抗病毒活性受到与其紧密连锁的SRC3和SRC13的拮抗抑制。SRC3和SRC13为TNL(TIR-NBS-LRR)类蛋白,其TIR-NBS部分与SRC7同源性高达80%,然而它们对SMV和TMV(Tobacco mosaic virus)均不具有抗性。Y2H、BiFC和荧火素酶互补实验表明,SRC3TN和SRC13TN与SRC7TN形成异源寡聚体,从而抑制SRC7TN同源寡聚体的形成。进一步实验证明,SRC3TN和SRC13TN的这种拮抗效应是通过它们的TIR结构域来实现的。通过SRC3TN、SRC13TN和SRC7TN的氨基酸进行序列比对,发现它们之间氨基酸残基具有多态性。通过对这些多态性氨基酸残基的置换和定点突变,筛选到了SRC7TN抗病毒相关的关键基序和氨基酸残基。其中,αA2基序中保守的G29/N30定性决定寡聚化的形成,而E37/H41或K38/H41定量影响着SRC7的寡聚化程度。TIR结构域中的I177等位点决定着SRC3TN、SRC13TN和SRC7TN之间抗病性的差异。NBS结构域中的p-loop基序及其相关位点的多态性对于SRC7的抗病毒特异性具有关键作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分析了C-末端具有功能未知的BSP结构域的新型R蛋白SRC7的作用机制,证明其抗病毒活性在转录和蛋白水平上受到调控,尤其受到两个连锁基因SRC3和SRC13的拮抗作用,而这种TNL蛋白对之间的拮抗关系在植物中尚属首次报道。
其他文献
红树林生态系统孕育着丰富的多糖降解细菌。因此,对红树林中新型功能细菌的筛选及其遗传信息和生化功能的研究,有助于拓展对红树林碳循环过程的认知。本研究旨在通过纯培养手段获得红树林沉积物中新型多糖降解菌株资源,并结合基因组信息探索菌株中多种多糖的降解通路,最后通过原核表达验证、优化部分降解多糖基因的降解活性,以此揭示该菌株在红树林中的生态作用,为红树林碳循环过程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也为寡糖制备提供新的生
植食性昆虫取食诱导的植物挥发物(herbivore-induced plant volatiles,HIPVs)对多种蚜虫产生驱避行为。在这个过程中,蚜虫的嗅觉系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昆虫嗅觉识别过程有多种蛋白参与,包括气味受体(odorant receptors,ORs)、离子型受体(ionotropicreceptors,IRs)、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s
学位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国际贸易日渐频繁等因素,生物入侵问题变得越发严峻,截至目前中国已发现的入侵物种已超过520余种。草地贪夜蛾和沙漠蝗都属于外来性入侵害虫,均具有飞行能力强、生态位广泛、繁殖速度快等生物学特性,它们食性广泛对植被影响严重,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一旦其大范围入侵,将对中国粮食生产带来严重损失甚至危及国民生命健康。入侵生物的监管、防治工作迫在眉睫,建立物种生态位模型可为其工作开展提供帮
学位
大肠杆菌FtsZ蛋白是真核生物微管蛋白同源物,在细胞分裂时聚合成一个Z环,供后期细胞分裂相关蛋白聚集并完成细胞分裂。本研究通过GFP-FtsZ免疫共沉淀技术,证明FtsZ蛋白在体外与细胞分裂蛋白AmiA、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MetK、染色体起始抑制因子ArgP和分子伴侣蛋白GroEL等蛋白有相互作用。通过细菌双杂交实验证明FtsZ在体内确实与AmiA、GroEL、MetK和ArgP有直接的相互作
学位
羊绒制成的纺织品轻薄柔软,保温效果极佳,加之羊绒产量较少,所以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内蒙古绒山羊阿尔巴斯型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西北部地区,该品种繁殖率高,体型较大,所产羊绒纤维纤细,能够满足高端纺织品对原材料的各项要求。但因羊绒具有细而短的特点,纤维间的抱合力和摩擦力均小,易产生起球现象,增加羊绒纤维的长度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学位
内蒙古河套平原盐分上行表聚现象严重,对农作物生长造成危害。土壤中铺设秸秆和砂层均是盐碱地改良的有效措施。但多数研究是围绕单一材料隔层的厚度和层位开展,对秸秆和砂层以及砂层粒径水盐调控效应差异研究较少,对秸秆和砂子组合建立的隔层改良效果也不明确。为此,本研究采用室内土柱模拟试验和田间定位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1)通过土柱入渗和蒸发模拟试验,以无隔层处理(CK)为对照,研究了砂层粒径(细S
学位
土壤盐渍化干扰了中国甚至全世界内的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的稳定。内蒙古自治区拥有大面积的盐渍化土壤,影响了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盐渍化的土壤质量差、含盐量大,从而抑制植物的生长。利用盐生植物修复盐渍土越来越受到关注,由于盐生植物本身就具有较高的耐盐性,甚至部分盐生植物在适度盐浓度下更好的生长。研究表明,丛枝菌根(AM)真菌能够帮助植物适应盐环境、减轻盐胁迫,但是AM真菌对于盐生植物的调控效益却鲜有报道。
察哈尔火山群(包括黄花沟火山群和乌兰哈达火山群)是蒙古高原南缘全新世唯一有过喷发的火山群,因其火山类型多样、地貌标志清晰、锥体保存尚好、火口基本完整,被誉为研究第四纪地壳深部结构的天然火山“博物馆”,也是探索火山区生物群落演替、生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理想模型。本文选取内蒙古察哈尔火山群为研究区域,广泛收集植物群落和土壤理化形状,并借助扩增子测序技术测定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交叉多学科分
随着人类对天然草原动物产品需求的增长,载畜水平提升导致的大量畜粪归还改变了草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引发了一系列显著的生态系统效应。厘清畜粪分解的调控因素对于认识草原放牧生态系统动态机制和发展生态健康的草原利用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的研究多集中于畜粪质量、气候状况、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群落对畜粪分解的影响,而土壤动物在畜粪分解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相对较少。粪食性金龟在粪块中的取食和活动,改变粪块的理化性质
玉米黏虫(Mythimna separata)是属于鳞翅目夜蛾科的农业害虫,主要危害玉米等粮食作物。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是研究基因功能的重要方法,而基于RNAi技术的寄主诱导的基因沉默(Host-induced gene silencing,HIGS)为培育抗虫转基因植物开辟了新途径。大多数鳞翅目昆虫的RNAi效率较低,因此提高RNAi效率是基于RNAi的鳞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