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汉高速公路隧道地下水结晶影响因素及防治技术研究

来源 :重庆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tter_d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西南地区大量在建和已运营隧道中,隧道地下水结晶堵管问题十分严峻,已经严重威胁到隧道的结构安全和行车安全,但是关于隧道地下水结晶问题的研究却严重滞后。在这一背景下,依托在建峨汉高速公路隧道群对隧道地下水结晶影响因素及其防治技术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方法及内容包括:选取峨汉高速地下水结晶现象严重的几座隧道并对其结晶物和地下水取样,通过对样品检测明确其化学成分,进而对峨汉高速地下水结晶成因进行研究;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CO2浓度、流速因素对隧道地下水结晶的作用规律;对隧道磁处理结晶防治技术进行优化,得到最优的永磁体布置间距;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永磁体—排水管系统内的磁场分布进行仿真模拟,通过仿真模拟来佐证室内试验的结论。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对隧道地下水结晶堵管成因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各因素系统作用导致结晶的发生。离子强度效应、溶液p H值内部因素决定了结晶的形态及性质;通过温度因素、生物因素、气候因素、地质构造因素、工程施工以及围岩开挖导致的CO2分压作用等外部因素作用进一步促使结晶的产生。(2)CO2浓度试验结果表明:在通入10~15kg/cm2 CO2浓度区间内结晶量达到最大,考虑到补充试验CO2浓度仍然存在跳跃性,并不能得到具体最大的浓度值,但是根据补充试验推断出在CO2浓度为15kg/cm2附近结晶量可以达到最大。(3)流量试验结果表明:在满管流量范围内,流量越大对结晶抑制效果越好;通过在不同CO2浓度实验组内流量试验的对照,试验结果也表明满管流量的结晶量均小于半管流量下的结晶量。(4)磁处理防治技术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布置间距从3cm到10cm结晶量呈现递增趋势,3cm时试验管段内的结晶量最少,但与布置间距为5cm的试验管段结晶量相差甚微,而8cm和10cm的结晶量有较为明显的增大,综合考虑应用中的有效性和经济性,建议选用5cm间距进行布置为宜。(5)ANSYS对排水管-永磁体系统仿真模拟结果表明:在两块永磁体中间空隙处存在弱磁场区域,减小布置间距可改善该弱磁场区域,更有利于结晶防治,通过研究建议实验室选用5cm为最优布置间距。
其他文献
车辆在道路主线与被交叉道路间行驶的过程中会经过互通立交分岔、合流连接部分及影响区,车辆在此区域频繁的变换车道。三岔交叉左转弯匝道有复杂的连接形式,设计时转向交通流主次不分,就会影响公路通行能力,降低通行效率。现有规范规定了左转弯交通流为主次交通流时连接方式的定性设置条件,因此,本文研究三岔互通立交匝道连接方式设置条件的量化标准,界定主次交通流,为设计人员提供量化参考。首先,论文在现有分、合流影响区
交通安全驾驶一直以来是交通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研究的课题:不良行车视野下红外热成像目标检测研究。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在不良(如完全漆黑、烟雾、恶劣天气和眩光等)行车视野下的安全问题。传统的目标检测识别不具有实时性,红外图像呈现黑白特征较少,多尺度目标识别较差。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算法借助强大的计算学习特征,可以满足精度与速度上的均衡。本文基于卷积神经网络中的YOLOv4算法对红外热成像进行目标检测研究,
钢桁梁斜拉桥作为一种组合体系桥梁,有效结合了钢桁梁和斜拉桥的优点,使其具有比梁桥更均匀的受力体系和更良好的经济指标。由于其出色的承载能力和跨越能力已成为大跨径桥梁的主要桥型,被广泛地应用在国内外跨江跨海的桥梁建设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运输量和交通量的增大,桥梁所承受的荷载也随之增大,作为钢桁梁斜拉桥主要传力构件的索梁锚固结构,承受着极大的索力。双锚拉板式锚固结构受力集中、构造复杂,在相对较小的范围内
交通是国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支柱和命脉。随着道路交通网络的不断拓展,公路里程数的不断增加,道路只建不养、多建少养的情况日益严重,且随着多数道路的运营年限不断增加,道路的养护管理工作逐渐变得举足轻重。与道路建设方面逐渐成熟的流程体系相比,道路的信息化养护管理领域起步较晚。面对日益增加的道路养护压力,传统养护管理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今海量、复杂的需求,因此,在信息化养护管理领域需要做更多的研究与创新。本文针
钢管混凝土拱桥近几十年来发展迅猛,因具有承载力高、施工便捷、适应较复杂地形等优势,应用于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在钢管混凝土拱桥中仍存在问题待于研究,水化热对管内混凝土的影响便是其中之一。故有必要对钢管混凝土拱桥进行水化热精细化分析,一方面可增强对结构中内力重分布的认识,另一方面可提高结构实际内力与设计内力之间的准确度。本文以合江长江公路大桥为依托,对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管内水化热影响进行研究。首
伸缩缝装置是桥梁结构中重要且易受损坏的构件,一旦发生破坏,不仅影响行车安全,还会危害桥梁结构,所以对其修复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修复材料大都以水泥基修补材料为主,具有变形能力较差、早期强度低及造价较高等缺点。已有研究表明,环氧树脂混凝土具有早期强度高、收缩变形小、粘结力强、耐水性能好、极限变形能力大以及快速凝固等优点。因此,将其应用于桥梁伸缩缝的修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以宁波天意钢桥面铺装工
随着桥梁道路工程的飞速发展,汽车碰撞桥梁护栏的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了较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针对护栏碰撞性能的研究成为了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防撞护栏是道路交通中重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对于桥梁上的护栏而言,梁柱式钢护栏由于其导向性好、吸能效率高和质量轻等特点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对桥梁梁柱式钢护栏结构进行了设计,分析了碰撞荷载的计算原理,建立车辆与护栏碰撞数学模型,推导出了最大碰撞荷载的计算式。确定了护
加强区域互联互通是我国城镇化发展从粗放式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此城镇化发展对快速便捷的交通有了更迫切的需求。高速铁路具有速度快、运量大的特征,能够带来巨大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相较于航输、船输和公路运输,对城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更为深远。由于高铁对城镇化产生的作用存在争议性,因此需要基于我国国情进行考察和检验。在此背景下探寻成渝城市群交通与城镇化水平间的耦合协调关系,有助于了解高铁建设对城市群
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发展,斜拉桥的建设越来越多。而斜拉桥在经过若干年的运营之后,由于各种因素综合影响下,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其中最主要就是斜拉索的锈蚀问题。作为传递荷载主要组成构件之一的斜拉索,如果不及时对其出现的病害进行处理,将会给斜拉桥的安全运营带来巨大隐患,现目前解决斜拉索锈蚀问题最常见的措施就是对其进行更换。本文以西北地区某混合梁斜拉桥为背景,从拉索更换方案设计和结构受力分析两个方
由于隧道工程的施工周期长、不确定性因素多、施工技术复杂且投资大等特性,故在公路隧道施工建设过程中安全事故频发。特别是浅埋偏压公路隧道,深受地形地质、开挖方法及支护衬砌情况等因素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极易出现掌子面围岩掉落、洞口坍塌、地表开裂和支护结构变形等问题。通过对山岭公路浅埋偏压隧道施工风险进行风险评估与控制研究,有助于降低施工风险水平,减少风险损失,使项目决策更加科学化、合理化。本文以正习高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