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加强区域互联互通是我国城镇化发展从粗放式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此城镇化发展对快速便捷的交通有了更迫切的需求。高速铁路具有速度快、运量大的特征,能够带来巨大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相较于航输、船输和公路运输,对城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更为深远。由于高铁对城镇化产生的作用存在争议性,因此需要基于我国国情进行考察和检验。在此背景下探寻成渝城市群交通与城镇化水平间的耦合协调关系,有助于了解高铁建设对城市群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区域互联互通是我国城镇化发展从粗放式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此城镇化发展对快速便捷的交通有了更迫切的需求。高速铁路具有速度快、运量大的特征,能够带来巨大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相较于航输、船输和公路运输,对城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更为深远。由于高铁对城镇化产生的作用存在争议性,因此需要基于我国国情进行考察和检验。在此背景下探寻成渝城市群交通与城镇化水平间的耦合协调关系,有助于了解高铁建设对城市群城镇化起到正向推动或逆向阻碍的作用,可为能否实现“高铁+城市群”协调发展模式提供参考。本研究以成渝城市群为例,以有无高铁通行为条件设置无高铁、现状高铁、规划高铁三种场景。首先,以平均旅行时间、加权平均旅行时间为投入指标,经济潜力和日常可达性为产出指标,利用Super-DEA模型计算出成渝城市群综合可达性指数,对城市群三种场景下交通可达性进行分析;然后,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城乡协调发展五方面构建城镇化水平评价体系,运用AHP-熵权法进行综合集成,描述2009年和2018年城市群各市(区)县城镇化发展水平时空分布特征;最后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滞后模型,探寻三种场景下成渝城市群交通可达性与城镇化水平的耦合关系和相互作用。主要结论如下:(1)成渝城市群交通可达性评价:单一可达性指标,从传统的交通方式到高铁的出现,成渝城市群各区县的可达性水平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提升,尤其是高铁途径的区县及其周边,随着高铁网络的形成,城市群交通可达性逐步形成多中心分布格局;综合可达性指数,三种场景的综合可达性平均值分别为0.66、0.71、0.82,交通水平高于平均值的地区所占比例为50.45%、47.75%、62.16%。在高铁加强核心城市辐射作用下,城市群可达性水平高值区由成渝发展主轴蔓延至成绵乐城市带、沿江城市带上。(2)成渝城市群子系统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根据权重大小对子系统依次进行排序: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城乡协调发展。从时间上看,2009-2018年期间各子系统城镇化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经济城镇化方面,成渝高铁、西成客运专线等高铁沿线地区发展速度较快,在核心城市的带动下周边地区排名上升1~3名;社会城镇化方面,增长幅度超过22%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核心城市周边或高铁沿线区域;土地城镇化发展水平存在“断层”,核心城市的土地发展水平远高于其他市县;在城乡协调发展方面,德阳市、绵阳市的城乡差距明显扩大。从空间上看,城乡协调发展水平形成以成都市为单核心分布格局,其余四个子系统呈现出以重庆主城-成都市为双核心分布格局。人口城镇化在空间上存在“极化-涓滴效应”,重庆主城周边的区县发展水平提升较大;经济城镇化呈现出“双核心高,中部、边缘低”分布格局,具有空间临近性特征;社会城镇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城镇化水平分布相似,“虹吸效应”的出现造成沿成渝发展主轴地区发展水平下降,形成了“中部塌陷”。(3)成渝城市群综合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时间上,成渝城市群综合城镇化发展指数平均值从0.4266上升到0.4845,地区差异在缩小。城市群有63.88%的市县增长率在10%~20%之间,高铁沿线地区的城市排名上升幅度较大;空间上,与子系统城镇化空间分布特征相同,沿江城市带在高铁连接下,借助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发展成为较高水平地区;空间关联性,成渝城市群城镇化水平在整体上具有空间集聚性,在局部上呈现出核心-边缘结构,热点区和次热点区极化现象较为突出,分布在东北部的冷点区受“距离衰减”影响,关联性较弱。(4)成渝城市群交通可达性与城镇化水平耦合关系:耦合度方面,三种场景下成渝城市群交通可达性与城镇化水平整体上耦合程度较高;协调度方面,高铁沿线地区协调度提升较为明显,城市群协调度由较低协调上升至较高协调,形成了以成都市-重庆主城为中心向周边圈层递减分布格局,协调度在整体上空间集聚性较强,局部上集聚性偏弱;耦合协调方面,无高铁和现状高铁场景下空间分布格局相似,均呈现出以高度耦合-高度协调为中心,向西南、东北两个方向依次扩散的带状分布格局,规划高铁场景下呈现出较高协调发展。三种场景下耦合-协调类型在较高水平及以上的地区所占比例依次为44.44%、47.22%、63.89%,表明高铁推动交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5)成渝城市群交通可达性与城镇化水平影响因素分析:城镇化要素对交通发展的影响,城镇化因素对未来高铁建设下的交通发展影响较为显著,其中人均GDP、第二三产业产值占比、人口密度、地均GDP指标贡献度较大;交通要素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道路网密度对城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大,且不同类型的道路密度对其发展的贡献度也有所不同;交通邻近度回归、邻近核心城市距离系数为负数,表明与交通干线和核心城市距离越近,越有利于城镇化发展。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飞速发展,隧道公路作为山区道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业内广泛重视,近几年中西部地区隧道规模不断突破新高度。目前我国投入使用的隧道路面主要是沥青路面。随着已建公路隧道规模越来越大,车速和行车量不断增加,再加上隧道视野受限,导致隧道车祸不断发生,极易发生车辆自燃并致使隧道火灾。隧道发生火灾时温度很快就可达到800℃,加上隧道本身特殊的结构特点,经常造成高热、毒烟等危险状况,沥青路面
近年来,随着公路行业的稳步发展,交通噪声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愈发严重,它不仅会引起人们情绪波动还会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建立低噪声沥青路面是从噪声形成根源上提出的降噪措施,但目前研究主要依靠大量室内外试验,极大的消耗人力、物力和财力,结果也容易受到设备、环境等影响,难以较为准确的对胎/路噪声的产生给出合理解释和机理分析。为此本文基于声学的基础理论,通过有限元软件建立胎/路耦合作用下沥青路面噪声数值仿真模
梁拱组合刚构桥从连续刚构桥和空腹式刚构桥演变而来,具有结构简洁,外形优美,自重轻,跨越能力大等优点,但同时也面临运营阶段会出现跨中持续下挠和腹板开裂等潜在病害,而产生这些病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预应力钢束过长,使得设计时预应力损失估算不足。本文针对梁拱组合刚构桥200m级超长预应力钢束进行整体和局部的研究,为类似桥梁的设计提供参考。本文以主跨为245m的某梁拱组合刚构桥为依托工程,建立空间分析模型,
车辆在道路主线与被交叉道路间行驶的过程中会经过互通立交分岔、合流连接部分及影响区,车辆在此区域频繁的变换车道。三岔交叉左转弯匝道有复杂的连接形式,设计时转向交通流主次不分,就会影响公路通行能力,降低通行效率。现有规范规定了左转弯交通流为主次交通流时连接方式的定性设置条件,因此,本文研究三岔互通立交匝道连接方式设置条件的量化标准,界定主次交通流,为设计人员提供量化参考。首先,论文在现有分、合流影响区
交通安全驾驶一直以来是交通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研究的课题:不良行车视野下红外热成像目标检测研究。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在不良(如完全漆黑、烟雾、恶劣天气和眩光等)行车视野下的安全问题。传统的目标检测识别不具有实时性,红外图像呈现黑白特征较少,多尺度目标识别较差。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算法借助强大的计算学习特征,可以满足精度与速度上的均衡。本文基于卷积神经网络中的YOLOv4算法对红外热成像进行目标检测研究,
钢桁梁斜拉桥作为一种组合体系桥梁,有效结合了钢桁梁和斜拉桥的优点,使其具有比梁桥更均匀的受力体系和更良好的经济指标。由于其出色的承载能力和跨越能力已成为大跨径桥梁的主要桥型,被广泛地应用在国内外跨江跨海的桥梁建设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运输量和交通量的增大,桥梁所承受的荷载也随之增大,作为钢桁梁斜拉桥主要传力构件的索梁锚固结构,承受着极大的索力。双锚拉板式锚固结构受力集中、构造复杂,在相对较小的范围内
交通是国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支柱和命脉。随着道路交通网络的不断拓展,公路里程数的不断增加,道路只建不养、多建少养的情况日益严重,且随着多数道路的运营年限不断增加,道路的养护管理工作逐渐变得举足轻重。与道路建设方面逐渐成熟的流程体系相比,道路的信息化养护管理领域起步较晚。面对日益增加的道路养护压力,传统养护管理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今海量、复杂的需求,因此,在信息化养护管理领域需要做更多的研究与创新。本文针
钢管混凝土拱桥近几十年来发展迅猛,因具有承载力高、施工便捷、适应较复杂地形等优势,应用于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在钢管混凝土拱桥中仍存在问题待于研究,水化热对管内混凝土的影响便是其中之一。故有必要对钢管混凝土拱桥进行水化热精细化分析,一方面可增强对结构中内力重分布的认识,另一方面可提高结构实际内力与设计内力之间的准确度。本文以合江长江公路大桥为依托,对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管内水化热影响进行研究。首
伸缩缝装置是桥梁结构中重要且易受损坏的构件,一旦发生破坏,不仅影响行车安全,还会危害桥梁结构,所以对其修复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修复材料大都以水泥基修补材料为主,具有变形能力较差、早期强度低及造价较高等缺点。已有研究表明,环氧树脂混凝土具有早期强度高、收缩变形小、粘结力强、耐水性能好、极限变形能力大以及快速凝固等优点。因此,将其应用于桥梁伸缩缝的修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以宁波天意钢桥面铺装工
随着桥梁道路工程的飞速发展,汽车碰撞桥梁护栏的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了较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针对护栏碰撞性能的研究成为了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防撞护栏是道路交通中重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对于桥梁上的护栏而言,梁柱式钢护栏由于其导向性好、吸能效率高和质量轻等特点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对桥梁梁柱式钢护栏结构进行了设计,分析了碰撞荷载的计算原理,建立车辆与护栏碰撞数学模型,推导出了最大碰撞荷载的计算式。确定了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