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ebGIS的路面养护管理可视化方法研究

来源 :重庆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hl19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通是国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支柱和命脉。随着道路交通网络的不断拓展,公路里程数的不断增加,道路只建不养、多建少养的情况日益严重,且随着多数道路的运营年限不断增加,道路的养护管理工作逐渐变得举足轻重。与道路建设方面逐渐成熟的流程体系相比,道路的信息化养护管理领域起步较晚。面对日益增加的道路养护压力,传统养护管理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今海量、复杂的需求,因此,在信息化养护管理领域需要做更多的研究与创新。本文针对道路养护管理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和迫切需求,结合GIS二次开发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WebGIS技术,从养护管理数据的预处理、分析和展示方面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分析了道路养护管理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道路养护管理发展趋势,综合阐述常见的路面病害及其产生机理,并介绍路面病害的检测方法、等级划分和路面病害的养护评价标准。(2)进行了养护管理数据桩号校准工具的开发工作。对于实际养护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道路实际桩号与设计桩号不符的问题,结合Arc GIS模型构建器和python脚本二次开发的方式,基于采集的GPS坐标和检测车车轮转数计算的行程原始数据,实现自动的、批量的桩号校准工作,保证养护管理的基础数据的准确性。(3)实现了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路面裂缝病害图像信息提取。对于养护管理工作中采集的路面病害图像仍采用人工解译,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结合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基于计算机视觉库Open CV,结合阈值分割方法和边缘检测方法实现裂缝病害图像的几何特征提取(裂缝的长度和面积)。不仅提取效率和精确度显著提高,所提取的病害信息同时可存入数据库中,用于养护管理可视化中,辅助养护管理和决策。(4)基于WebGIS技术搭建多类型、多用途的养护管理数据可视化平台,以地图图层、数据图表等形式数字化的展示养护管理数据,更好的进行养护管理工作。
其他文献
瓦斯工区分类标准是隧道瓦斯防治最首要、最重要的标准,瓦斯隧道施工需根据工区类别确定通风、监控、电气设备、作业机械和爆破等施工组织方案,直接影响工程投资和施工效率。目前,瓦斯工区分类指标在理论计算方法上存在瑕疵,使得公路隧道瓦斯工区类别划分标准可能偏高或偏低,直接影响隧道工区瓦斯防治安全,从而造成瓦斯防治管理标准与工区实际情况不匹配,导致施工安全隐患频发以及建设资金的严重浪费。本文以重遵复线桐梓隧道
随着全世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世界各地出现雾霾的频率不断增加,且程度愈演愈烈,环境污染特别是大气颗粒物污染成为当代社会的一个重大挑战。大气颗粒物不仅是导致大气能见度降低和光化学污染的产物,而且会提高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作为空气动力学直径更小的气溶胶颗粒物,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0.5μm的颗粒物(PM0.5)因其低质量、超高反应活性、高比表面积等特性使其比大气溶胶颗粒对人类健康造成
随着我国交通量的逐年增加,大量公路在未达到设计使用寿命前就出现了不同程度破坏,形成这些路面破坏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路面压实不均匀、路面压实度不足。传统的压实度检测方法只能使用几个局部点的压实情况来表征整体的路面压实度显然不够精确,研究出能够可以实现连续实时检测的智能化路面检测系统对于提高路面压实质量与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托于云南广那高速和郑州郑少高速项目,分析沥青路面的振动压实机理,先从理论
随着我国工程建设的持续发展,已建和在建隧道数量日益增加,高压富水山区的隧道建设成了主要的焦点之一。从过往的工程实例来看,随着服役时间的增加,这种位于复杂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下的地下结构物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结构病害。本文依托城口蓼子隧道工程,遵循“以堵为主,限量排放”的防排水原则,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带缝衬砌结构外侧水压力分布规律及变形规律,并对防排水设计进行了分析,研究排水系统泄压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飞速发展,隧道公路作为山区道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业内广泛重视,近几年中西部地区隧道规模不断突破新高度。目前我国投入使用的隧道路面主要是沥青路面。随着已建公路隧道规模越来越大,车速和行车量不断增加,再加上隧道视野受限,导致隧道车祸不断发生,极易发生车辆自燃并致使隧道火灾。隧道发生火灾时温度很快就可达到800℃,加上隧道本身特殊的结构特点,经常造成高热、毒烟等危险状况,沥青路面
近年来,随着公路行业的稳步发展,交通噪声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愈发严重,它不仅会引起人们情绪波动还会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建立低噪声沥青路面是从噪声形成根源上提出的降噪措施,但目前研究主要依靠大量室内外试验,极大的消耗人力、物力和财力,结果也容易受到设备、环境等影响,难以较为准确的对胎/路噪声的产生给出合理解释和机理分析。为此本文基于声学的基础理论,通过有限元软件建立胎/路耦合作用下沥青路面噪声数值仿真模
梁拱组合刚构桥从连续刚构桥和空腹式刚构桥演变而来,具有结构简洁,外形优美,自重轻,跨越能力大等优点,但同时也面临运营阶段会出现跨中持续下挠和腹板开裂等潜在病害,而产生这些病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预应力钢束过长,使得设计时预应力损失估算不足。本文针对梁拱组合刚构桥200m级超长预应力钢束进行整体和局部的研究,为类似桥梁的设计提供参考。本文以主跨为245m的某梁拱组合刚构桥为依托工程,建立空间分析模型,
车辆在道路主线与被交叉道路间行驶的过程中会经过互通立交分岔、合流连接部分及影响区,车辆在此区域频繁的变换车道。三岔交叉左转弯匝道有复杂的连接形式,设计时转向交通流主次不分,就会影响公路通行能力,降低通行效率。现有规范规定了左转弯交通流为主次交通流时连接方式的定性设置条件,因此,本文研究三岔互通立交匝道连接方式设置条件的量化标准,界定主次交通流,为设计人员提供量化参考。首先,论文在现有分、合流影响区
交通安全驾驶一直以来是交通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研究的课题:不良行车视野下红外热成像目标检测研究。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在不良(如完全漆黑、烟雾、恶劣天气和眩光等)行车视野下的安全问题。传统的目标检测识别不具有实时性,红外图像呈现黑白特征较少,多尺度目标识别较差。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算法借助强大的计算学习特征,可以满足精度与速度上的均衡。本文基于卷积神经网络中的YOLOv4算法对红外热成像进行目标检测研究,
钢桁梁斜拉桥作为一种组合体系桥梁,有效结合了钢桁梁和斜拉桥的优点,使其具有比梁桥更均匀的受力体系和更良好的经济指标。由于其出色的承载能力和跨越能力已成为大跨径桥梁的主要桥型,被广泛地应用在国内外跨江跨海的桥梁建设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运输量和交通量的增大,桥梁所承受的荷载也随之增大,作为钢桁梁斜拉桥主要传力构件的索梁锚固结构,承受着极大的索力。双锚拉板式锚固结构受力集中、构造复杂,在相对较小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