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可变形空腔的结构拓扑优化方法研究

来源 :国防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udy1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拓扑优化作为一种科学、高效的计算工具,能够在给定设计空间内寻找到满足约束的、目标性能最优的结构拓扑构型,是结构轻量化设计的最有力的方法,在航天器结构设计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传统的结构拓扑优化设计已无法满足现代工业产品对“形状拓扑一体化”、“CAD/CAE集成化”与“拓扑描述参数化”的需求。如何对结构拓扑进行合理描述,使之能够实现与CAD的集成,提高优化效率,便捷地控制几何特征,并解决具有挑战性的结构优化问题,已成为当前结构拓扑优化领域的热点。本文以移动可变形空腔算法为切入点,对当前拓扑优化领域的新方法——“特征映射拓扑优化方法”开展研究。首先研究了参数化几何特征映射的拓扑描述方法,构建了基于移动可变形空腔的拓扑优化方法。其次深入研究了建模特性,着力提高优化效率并避免参数初始依赖性。最后将方法拓展到等几何分析与几何非线性问题中。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从结构拓扑的描述方法出发,采用高层次的几何参数化方法,开展结构拓扑的描述与建模,实现了边界的显式化清晰描述,探讨了空腔的几何描述能力。构造了移动可变形空腔拓扑优化的列式并推导了解析灵敏度。使用移动可变形空腔对包括卫星支撑腿在内的结构开展了结构优化。针对优化结果存在的边界不光滑现象,还提出了光滑后处理方法。(2)对移动可变形空腔算法进行改进,使之更加稳定可靠,快速高效,优化机制更加科学合理。分析了灵敏度求解的相互独立性,并利用显式方法对边界移动特性进行控制。引入了多分辨率有限元,充分利用拓扑描述与分析网格解耦的特性,对分析网格进行细分获得材料网格,使用细分的材料网格感知材料分布,使用较为粗糙的分析网格进行有限元分析。使用快速行进法计算显式化边界的邻域,限制拓扑描述函数值及灵敏度计算的范围,提高了计算效率。设计了一种适用于移动可变形空腔优化框架的空腔自动引入机制,基于双向渐进结构优化原理计算引入空腔的最佳位置,并基于水平集方法推导了空腔引入的最佳时机。(3)为了实现设计模型和计算模型的统一,保证几何信息完整性,将移动空腔法的研究进一步拓展到了等几何分析。在此框架下进一步发展了多分辨率的等几何分析方法,建立了基于Greville配点的人工材料模型,对材料的杨氏模量和密度场进行插值。采用细分的等几何网格构造材料分布场以提高精度,而采用粗糙网格进行等几何分析以减少运算量。数值算例表明,移动可变形空腔法被成功地拓展到等几何分析中,多分辨率等几何分析可以用较低的计算成本获得高分辨率的设计。(4)采用移动可变形空腔方法对几何非线性拓扑优化问题开展了研究,建立了该框架下的非线性拓扑优化问题列式,并推导了结构响应的灵敏度。采用空腔建模的方式,对设计域内的无效单元进行删除,避免低密度元引起的收敛问题。进一步地,为了增强了优化过程的稳定性,继续采用边界移动控制技术,使迭代的成功率得到了保证。对末端柔性结构和柔顺机构分别展开设计,并分析在几何非线性下的结构特征。(5)采用多输出柔顺机构模型,对一款“柔性机械抓手”展开了优化设计,并采用3D打印获得该机构实物,然后开展多场景实物抓取实验。实验表明结构在位移驱动下的变形与非线性计算结果吻合,优化设计结果兼顾了较好的形变能力与足够的刚度,使结构能够很好地实现对物体的抓取。综上,本文以移动可变形空腔算法为研究对象,对特征映射拓扑优化方法开展了深入研究。阐述了科学合理的拓扑描述与建模方法,提出了通用化的特征映射算法改进策略,并向结构优化的热点与难点领域做了积极探索。本文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拓扑优化方法体系,对于推动和提升拓扑优化方法的设计能力与应用水平,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其他文献
本文以高速可压缩湍流的数值模拟方法为研究背景,以随机多尺度模型中成熟度与创新性兼具的一维湍流模型(One-dimensional Turbulence,ODT)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了将ODT模型及其相关数值模拟方法向可压缩湍流领域拓展的研究工作。论文从可压缩湍流的物理特性出发,以数理建模、模型测试和典型算例验证为主要研究手段,完成了对基于ODT模型的可压缩湍流数值模拟方法从认识理解到验证实现,最终
航天产品的生产是一种典型的单件小批量混流生产模式,制造工艺重复性差,加工路线安排随机性大、生产过程极易受到不确定性因素影响而导致生产调度调整的常态化。因此,如何建立一种能够适应这种高度耦合、动态和不确定生产环境的生产调度方法,合理地处理人、制造资源与加工过程之间矛盾与冲突,是航天军工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建立群系统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和模拟人类的认知规律,针对如何赋予制造群系统认知能力以
高超声速巡航飞行器具有飞行速度快、高度适中、可重复使用、航程远等特点,其技术的突破与应用将会引发航空航天技术的跨越式变革,对国家综合实力产生深远影响。以吸气式冲压发动机为动力的高超声速巡航飞行器利用大气中的氧气为氧化剂,可实现远距离巡航飞行,可用于远程投送、两级入轨第一级、高超声速客机等用途,在未来具有重大的应用潜力。高超声速巡航飞行器的设计与飞行器的气动、结构、防热、材料、飞行方案等因素密切相关
作为空间图像采集的主要平台,对地观测卫星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用户需求获取地球表面的观测信息,由于其具有覆盖范围广、成像时间长、不受国境限制等优势,对地观测卫星在经济发展、灾害救援和应急监测等任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卫星能力的不断发展以及新的应用需求的不断提出,为当前的卫星任务观测规划系统提出了新的挑战:新一代敏捷对地观测卫星与传统卫星相比,带有时间依赖特性,其规划调度问题更加复杂;大面积
超声速气流中液体横向射流的研究一直是超燃冲压发动机研发中的重点难点。超声速气流中液体横向射流破碎过程分为一次破碎以及二次破碎两个部分。其中一次破碎主要集中在喷孔附近的近场流场,二次破碎主要指液滴破碎。在本论文中,发展了一套高效可靠的可压缩两相流数值模拟系统,并利用所发展的数值模拟系统对超声速气流与液体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论文采用了界面捕捉类方法来对两相流进行建模,并对比了(?)模型、组分模型以及五
小型无人直升机动力学模型具有非线性、欠驱动和非最小相位等特性,控制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差,其自主飞行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控制问题,经典与线性飞行控制系统的准确性和鲁棒性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本文以小型无人直升机系统平台为基础,采用非线性建模和非线性参数辨识方法建立数学模型,采用自适应鲁棒非线性控制方法设计控制器,致力于获得准确性更好、鲁棒性更强的飞行控制系统。主要内容和创新点如下:(一)提出了一种全新
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Hypersonic Glider Vehicle,HGV)具有高速度、高机动、高射程的优势。本文以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的气动外形为对象开展优化设计研究,针对其几何建模的复杂性、气动计算的耗时性、迭代优化的非线性以及工程应用的可行性,开展了基于自由变形(Free Form Deformation,FFD)和代理优化(Surrogate-Based Optimization,SBO
本文以旋转爆震发动机为研究背景,主要通过数值模拟、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爆震波通过弯曲壁面的传播特性及其机理研究,特别是对弯曲壁面下爆震波的反射与衍射过程,以及环形通道中爆震波的传播过程进行了深入探索,并对各传播现象中的爆震波特性及变化规律进行了详细分析。对爆震波通过弯曲凹形壁面发生的反射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仿真发现了爆震波的反射与激波反射相似但又存在差异,并认为这是由爆震波后的化
推进剂管理是卫星在轨加注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在轨加注过程中表面张力贮箱的推进剂管理强化为研究背景,针对卫星轨道快速机动和高流速加注过程中的液体晃动、流动和溅射问题,提出了基于贮箱内表面亲疏水改性的快速导流管理思路,对液滴撞击亲疏水表面的铺展和迁移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初步得到了液滴撞击亲疏水表面的铺展和迁移规律,为未来推进剂管理强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指导,为推进剂强化管理的实现方法提
直升机是军民两用的低空飞行器,具有机动灵活、对起降环境要求低的优点,相比固定翼飞机具有更加良好的飞行适应性。因此,在航空测绘、紧急救援、反恐维稳、特种作战、反坦反潜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然而,直升机传动系统无法冗余备份,工作在重载、变载环境下的传动系统一旦发生故障,往往导致严重的飞行事故。直升机主减速器中,行星轮系是与主旋翼直接的关键动部件,行星轮系的正常运行是直升机安全飞行的重要保证。但是行星轮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