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卫星协同调度模型与算法

来源 :国防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nib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空间图像采集的主要平台,对地观测卫星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用户需求获取地球表面的观测信息,由于其具有覆盖范围广、成像时间长、不受国境限制等优势,对地观测卫星在经济发展、灾害救援和应急监测等任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卫星能力的不断发展以及新的应用需求的不断提出,为当前的卫星任务观测规划系统提出了新的挑战:新一代敏捷对地观测卫星与传统卫星相比,带有时间依赖特性,其规划调度问题更加复杂;大面积区域监测、海洋移动目标跟踪等复杂任务需要多颗卫星之间能够有效协同;云层遮挡等实时变化的天气情况对卫星成像的影响较大,降低了卫星的使用效能;突发紧急任务的观测需求要求卫星具有快速响应能力。本文围绕敏捷卫星协同调度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研究带有时间依赖的单颗敏捷卫星调度问题。能够在确定性环境下高效的求解单星调度问题,是能够良好解决多星协同调度问题和不确定性环境下敏捷卫星调度问题的关键。提出了一种结合自适应大邻域搜索算法和禁忌搜索算法的混合算法,算法包含多种禁忌规则、多个通用随机化邻域算子、一种部分序列支配策略、一种针对带有序列依赖和时间依赖调度问题的任务快速插入策略。该调度方法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在包括单颗敏捷卫星调度问题在内的三类不同问题上,均取得了比当前最优算法更好的效果。同时分析了算法在具有不同特性的算例上的表现,得出了一些指导算法参数设置的通用结论。最后,考虑到当前在带有时间依赖的敏捷卫星调度领域公开的测试数据和源代码较少,本文公开使用的测试数据和源代码,以促进本领域的研究。其次,研究带有时间依赖的多颗敏捷卫星协同调度问题。多星协同调度问题的主要难点之一是由于卫星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解空间急剧增大。为了解决该问题,首先深入分析了针对多星协同调度问题进行任务分配的必要性。提出一种自适应任务分配策略,将提出的自适应大邻域搜索算法扩展到多个卫星协同调度的情况。该自适应分配方法考虑了多种任务分配方式,算法能够根据不同算例的特性自主调整各个任务分配算子的权重,从而实现自适应的任务分配。大量的计算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自适应任务分配机制比当前最新的多卫星协同调度方法更有效。在仿真实验中研究了参数对算法性能的影响,并对不同算例进行了比较,得出了一些通用结论。再次,研究考虑时变云层遮挡的多颗敏捷卫星协同调度问题。针对如实时变化的云层遮挡这类可以预测的不确定性,提出一种介于全在线与离线之间的、用于实时调度问题的分层式协同调度方法。利用云层预报的准确性随着预测提前时间的减少而提高的特性,该方法从一个简单的任务分配和粗略调度过程开始,随着任务观测开始时间的临近,对云层的预测准确性逐渐提高,逐步改善调度的精细度。本方法通过推迟调度时间,有效减少云层覆盖对观测的影响。同时,与传统的包含离线调度和在线重调度的两阶段调度方法相比,此方法中确定具体观测开始时间的精细调度仅执行一次,从而实现了更高的资源利用率。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在多种任务分布方式、调度范围、任务数量和卫星数量的算例上,降低计算成本、提高解质量,特别是针对规模较大的算例。该框架和层次结构机制也可以应用于其他具有实时变化环境的大规模优化问题。最后,研究考虑紧急任务的多星分布式协同调度问题。紧急任务是卫星系统在应用过程中经常遭遇的一类不确定性事件,例如自然灾害、周边热点事件等等,由于较大的时间和空间的不确定性,很难对这些紧急任务进行预测。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多可行解合成框架,将复杂的星上调度问题转换为一个简单的可行解选择问题,实现在有限的计算资源和计算时间的约束下,快速生成一个质量较高的解。同时,提出多种不确定环境下多卫星分布式协同调度方法,包含一种贪婪选择机制、一种基于多Agent马尔可夫决策过程的最优协同策略机制、以及一种基于混合整数规划的最优选择机制。提出的多星协同方法使卫星可以根据策略快速做出独立决策,从而在不进行通信的情况下也能快速取得较高收益。通过多组仿真实验,验证了提出的多解合成框架和分布式协同策略对于星上重调度问题的有效性。同时,实验发现了不同协同策略对具有不同特征的算例的适应性。
其他文献
高超声速滑翔目标(Hypersonic Glide Target,HGT)突破了传统弹道式目标的飞行模式,凭借大升阻比的气动外形在临近空间长时间滑翔飞行。作为当前最具威胁的进攻性武器之一,兼具速度和机动性,如何拦截HGT是当前导弹防御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问题。论文以此为背景,主要针对目标跟踪和拦截制导方法开展了研究。首先,针对HGT跟踪模型中的建模误差导致跟踪精度不高的问题,基于无迹卡尔曼滤波(U
近年来,空天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对飞行器的设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飞行器设计涉及多类学科,包括空气动力学、结构力学和热力学等等。为了提升学科分析精度,需要使用高精度学科模型。如果直接将其嵌入飞行器多学科优化中,必将导致高昂的计算代价。为了降低其计算代价,通常采用近似建模方法。作为一种概率近似建模方法,Kriging近似模型具有较好的非线性近似能力和独特的误差估计功能,受到了广泛关注。因此,本文对
柔性绳网在太空清除空间碎片和低空反无人机作战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是现有模型无法精确模拟绳网的工作过程,进而无法有效的进行绳网系统的优化设计。因此本文针对柔性绳网系统的动力学与应用问题,建立了考虑空气作用力的绳网集中质量模型和绝对节点坐标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绳网折叠封贮模式,建立了绳网的折叠封贮及拉出展开过程的精细动力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空间绳网捕获任务和地面反无人机绳网捕获任务进行了优化设
PELE弹(Penetrator with Enhanced Lateral Effect,横向效应增强型弹丸)作为一种新型穿甲战斗部,其主要原理是利用弹丸壳体和内芯材料性质的差异将弹体部分轴向动能转化为破片径向动能,较好地解决了传统穿甲弹后效不足的问题。活性材料(以金属/聚合物的混合物类型为例)是一种新型含能材料,在常态下十分钝感,但在高速冲击加载下会发生化学反应释放的化学能远大于其本身的动能。
跨介质航行体兼具空中高速飞行和水下隐蔽能力,是未来海上装备发展的重要方向。跨介质航行体近水面超空泡航行阶段处于自然空泡、通气空泡,自由界面及射流等多种机制耦合的复杂流动环境,空泡形态及流体动力复杂多变,预测难度较大。本文基于三维可压缩N-S方程,耦合高精度运动界面追踪方法、空化模型与湍流模型,建立了复杂多相、可压缩空化流动数值计算方法。开展了不同工况下空化流场数值模拟与相关机理实验研究,总结了多因
卫星集群,是由长期稳定飞行在邻近开普勒轨道上的多个成员卫星,通过星间无线通信网络互联形成的、具备载荷和平台资源共享能力的分布式空间系统。相比于单体式航天器,卫星集群系统具有高度的鲁棒性、灵活性;相比于传统的分布式卫星系统,卫星集群具有轨道控制开销少、可长期在轨运行和技术风险小的优势。卫星集群代表着分布式卫星系统发展的最新方向,在当前阶段开展卫星集群关键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工程实践意义。集
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分辨率对地遥感卫星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不断提升,除了对有效载荷分辨率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外,还需要卫星具有高机动性能、高精度姿态控制能力。通过快速姿态机动实现卫星对地面目标的灵活观测,提高对地遥感的时间分辨率,是体现遥感卫星在轨效能的关键。低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均采用推扫成像控制模式,卫星实现姿态快速机动到位的同时,需要同步完成成像期间像移补偿对卫星偏航姿态的控制要求,即偏
本文以高速可压缩湍流的数值模拟方法为研究背景,以随机多尺度模型中成熟度与创新性兼具的一维湍流模型(One-dimensional Turbulence,ODT)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了将ODT模型及其相关数值模拟方法向可压缩湍流领域拓展的研究工作。论文从可压缩湍流的物理特性出发,以数理建模、模型测试和典型算例验证为主要研究手段,完成了对基于ODT模型的可压缩湍流数值模拟方法从认识理解到验证实现,最终
航天产品的生产是一种典型的单件小批量混流生产模式,制造工艺重复性差,加工路线安排随机性大、生产过程极易受到不确定性因素影响而导致生产调度调整的常态化。因此,如何建立一种能够适应这种高度耦合、动态和不确定生产环境的生产调度方法,合理地处理人、制造资源与加工过程之间矛盾与冲突,是航天军工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建立群系统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和模拟人类的认知规律,针对如何赋予制造群系统认知能力以
高超声速巡航飞行器具有飞行速度快、高度适中、可重复使用、航程远等特点,其技术的突破与应用将会引发航空航天技术的跨越式变革,对国家综合实力产生深远影响。以吸气式冲压发动机为动力的高超声速巡航飞行器利用大气中的氧气为氧化剂,可实现远距离巡航飞行,可用于远程投送、两级入轨第一级、高超声速客机等用途,在未来具有重大的应用潜力。高超声速巡航飞行器的设计与飞行器的气动、结构、防热、材料、飞行方案等因素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