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框架内,把“交往形式”、“交往关系”当作马克思“生产关系”概念的雏形。然而,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剧,交往问题也被提上日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交往问题指向主体在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人与人的关系。在国内,改革开放的浪潮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使我们进入了世界市场也改变了我们的交往方式。科技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为便捷,同时扩大了主体之间的交往范围。但是它也带来了主体之间的疏离、情感的缺失、道德沦陷等问题。同时,贫富分化导致不同群体之间交往异化,社会不合理结构对这种异化交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马克思的交往思想引起了学者的重视。 对马克思交往思想的深刻挖掘,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刻的反思当下主体关系之间的不合理因素,并寻找解决这种困境的途径,使主体在合理的交往关系中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哈贝马斯在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和谐主体间性关系的交往理论。虽然二者理论基点多有不同,但目的都是为实现人的解放,建立理想的社会。将二者加以对比,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在经济高速发展环境下被遮蔽的关系性问题,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和谐发展。